首页期刊导航|茶叶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通讯
茶叶通讯

杨阳

季刊

1009-525X

cytx1962@163.com

0731-84627189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省茶叶研究所

茶叶通讯/Journal Tea Communi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南省茶叶学会主办的茶叶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茶树栽培、品种、植保、生理生化、茶叶加工、经营管理和茶文化等内容,介绍科研新动态、新成果,推广茶叶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各种茶叶信息,适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生产者、大中专院校师生和饮茶爱好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诱抗剂对作物产量与抗逆性影响的Meta分析

    房婉萍周宁陈雪津王刚...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农业生产实践中植物诱抗剂的应用已日益广泛,部分原因在于对绿色农业理念的积极响应.植物诱抗剂在增强作物产量及其逆境抗性方面显示出潜在效益.然而,由于植物类型的差异、诱抗剂的种类、应用方法、施用时间以及作物所面临的环境胁迫类型等因素的多样性,目前尚难以明确确定植物诱抗剂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具体有益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植物诱抗剂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推广及应用.本文通过对逆境胁迫下诱抗剂处理植物效应的Meta分析,系统评价诱抗剂对植物生物量、生长势和逆境抗性的影响,同时探究了不同条件对诱抗剂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诱抗剂能提高植物生物量,增强植物抗逆性,越早施用诱抗剂对鲜重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其中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在接受诱抗剂处理后产量提升更显著;而对不同胁迫,诱抗剂的效果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诱抗剂的作用效果及为实际生产实践中提高诱抗剂的应用效能提供理论支持.

    植物诱抗剂作物产量逆境胁迫Meta分析

    影响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微生物研究现状

    黄刚骅张均伟谢加仕肖思思...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堡茶作为著名的广西黑茶,微生物是形成其"红、浓、陈、醇"品质的关键,在渥堆发酵、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影响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微生物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六堡茶加工与成品中分离鉴定的微生物信息、外源接种微生物发酵研究以及安全性问题,分析了六堡茶微生物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六堡茶实现安全化、定向化发酵提供研究思路.

    六堡茶微生物发酵陈化安全性

    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抗运动性疲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徐碧芸张华艺李静榕徐昕...
    16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健身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持续性的运动性疲劳会影响运动机能和身体健康.近年来安全、高效、生物活性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已成为缓解运动性疲劳研究新趋势,其中茶叶作为大众日常饮用品含有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作为预防和减轻运动性疲劳补充剂的潜质.本文主要梳理了茶叶活性成分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改善糖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分析了茶叶活性成分潜在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机制,以期为茶叶抗运动性疲劳的系统研究和抗运动性疲劳茶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持.

    茶叶活性成分运动性疲劳运动机能作用机制

    高抗优质型茶树新品种'碧盛'选育研究

    段继华李赛君黄飞毅雷雨...
    168-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盛'(选育编号为2011-15-3)是一个高抗、优质、早生、红绿茶兼制型茶树新品种,系从'碧香早'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选育.属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叶片稍上斜,叶色深绿色,叶面微隆起;芽叶黄绿色,茸毛中等;发芽密度密.内含物丰富,制茶品质优.制绿茶香气清香高、带花香,滋味鲜醇;制红茶香气甜香带果香,滋味浓醇.产量高,生长势强;抗寒、抗旱性强;扦插繁殖能力强.

    茶树品种'碧盛'高抗优质

    不同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评价

    谢向誉刘跃清蒋龙何胜...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槠叶齐'等33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通过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等3个指标对各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3个茶树品种热害指数在20.0~80.0,其中'槠叶齐'和'碧香早'的热害指数较低,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高温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不同,'碧香早'黄玫瑰'和'槠叶齐'3个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显著低于除'白芽奇兰'与'毛蟹'外的其他品种;33个茶树品种的Fv/Fm数值下降百分比为28.24%~41.89%,其中'槠叶齐'中茶108'毛蟹'黄玫瑰'碧香早'福鼎大白茶'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下降幅度均小于30%;但在25℃条件下除'紫娟'和'赣茶3号'外,其他品种的Fv/Fm无显著差异.可见,'碧香早'槠叶齐'黄玫瑰'3个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表现较优,'毛蟹'白芽奇兰'福鼎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耐热性次之.

    茶树品种耐热性评价赣南地区

    不同管理方式对古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薇周晓蓝增全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为试验对象,设置不同管理方式(大量疏枝、免耕,少量疏枝、浅耕,不疏枝、浅耕,不疏枝、免耕),分别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分别测定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效磷、氨态氮、硝态氮含量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少量疏枝、免耕管理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13.55 mg/kg)、速效钾(171.44 mg/kg)、全钾(13.27 g/kg)等养分的含量,更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和发育;不疏枝、浅耕管理方式对提高古茶园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效果最佳,更利于提高古茶园的土壤肥力.古茶园的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的酶活性变化直接相关,其中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更适宜评价古茶园多数土壤性质的变化.

    古茶园栽培管理方式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

    不同基质配比对'龙井43'扦插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安丰轩刘迪黄柳滢周亚男...
    190-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合的茶树育苗基质配方,提高茶树扦插育苗的根系生长、育苗规模和为甘蔗渣回收利用提供参考,以茶树品种'龙井43'为试验对象,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基质对其短穗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是影响扦插苗成活率和根长的因素,甘蔗渣是影响生根率、根径和根系活力的因素,椰糠是影响扦插生根数的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黄土、椰糠、珍珠岩和甘蔗渣分别按3∶2∶1∶3配比(体积比)为最佳处理组合,同时针对不同需求(生根数、根径、根长等)可进行相应基质配方的选择.

    茶树扦插'龙井43'基质育苗甘蔗渣

    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茶树品种'湘波绿'与'槠叶齐'红茶品质分析

    黄静黄怀生龚乐钟兴刚...
    20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摘茶树品种'湘波绿'槠叶齐'春梢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采用轻揉捻轻发酵工艺分别制成红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两品种红茶香气兰花香显('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有花香('湘波绿'一芽二叶红茶)、带花香('槠叶齐'一芽二叶红茶);条索分别较紧结(一芽一叶红茶)或尚紧结(一芽二叶红茶);汤色明亮,分别为橙红(一芽一叶红茶)或尚红(一芽二叶红茶);滋味均表现为鲜醇.一芽一叶红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湘波绿'红茶水浸出物略低于'槠叶齐'红茶,氨基酸含量等则相当;两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湘波绿'红茶酯类、醇类和酸类香气化合物含量高于'槠叶齐'红茶.'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顺-茉莉酮、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顺-己酸-3-己烯酯、反-柠檬醛和橙花醇,'槠叶齐'一芽一叶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顺-茉莉酮、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橙花醇、反-柠檬醛、顺-罗勒烯和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3种香气成分含量两品种均相当,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和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顺-茉莉酮、顺-己酸-3-己烯酯、桃金娘烯醇、a-萜品醇、2,6-二甲基-5-庚烯醛、苯乙醛、反-3,7-二甲基-2,6-丁二烯酸等'湘波绿'高于'槠叶齐',反-3-己烯醇、2-正戊基呋喃、苯甲醛、杜松烯、异戊酸叶醇酯、己醇、壬醛、反,反-2,4-庚二烯醛、反-2-己烯醇、1-辛烯-3-醇、紫罗酮、月桂烯等'湘波绿'低于'槠叶齐'.这些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差异分别构成了轻揉捻轻发酵工艺条件下'湘波绿'红茶和'槠叶齐'红茶的品质特征.试验结果可为优质红、绿茶适制茶树品种'湘波绿'及'槠叶齐'的加工利用及提升红茶品质新工艺探索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红茶茶树品种加工工艺茶叶品质'湘波绿''槠叶齐'轻揉捻轻发酵

    抹茶菌群多样性分析

    蒋玉兰朱跃进吕杨俊潘俊娴...
    210-219,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抹茶菌群多样性,以不同企业不同等级的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分别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利用QIIME2软件获得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特征表和特征序列,进行ASVs分布、α多样性、β多样性、物种和物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5个抹茶样本中有9个样本的菌群丰度极低,集中在高等级产品中.Z企业和Y企业的抹茶菌群ASVs数目、Chao1和Observed-species指数均与抹茶等级呈负相关性,而J企业抹茶的上述指标与抹茶等级不成相关性.Shannon指数表明影响各抹茶中菌群多样性的因素基本一致.抹茶组内样本间群落结构相近,企业内部样本间群落结构相近,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但等级相同的样本菌群结构相近,产品微生态稳定性较好.36个抹茶样中共检测到物种29门、71纲、176目、345科、902属、1577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各组样本的绝对优势菌门,二者在ZA、ZB、ZC、YA、YB、JA、JB和JC中的丰度之和分别为96.34%、95.85%、96.06%、95.53%、95.31%、95.91%、96.06%和95.27%.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为各组的共有优势菌属(丰度≥2.00%),优势菌属在上述各组中的丰度之和分别为64.71%、65.61%、60.04%、70.65%、69.20%、72.98%、75.92%和76.57%.各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均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ZB的第一优势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本试验结果为阐明抹茶菌群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

    抹茶茶粉粉茶菌群多样性16SrDNA序列分析

    不同年份生产的德昂酸茶品质差异分析

    寸德馨张春花崔廷宏赵远艳...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生产的德昂酸茶为材料,分别检测茶样中的茶色素、茶多酚、黄酮类物质、水浸出物及游离氨基酸等含量,结合感官审评,探究不同年份生产的德昂酸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茶黄素、茶多酚、黄酮苷、氨基酸、水分等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各成分含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之差分别为0.25%、6.64%、1.30 mg/g、1.00%和0.30%;水浸出物、茶红素和茶褐素则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含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之差分别为2.84%、2.20%和0.49%.不同年份酸茶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年份酸茶的黄酮、水分与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感官审评,德昂酸茶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品质呈现出逐渐优化的趋势,口感更加醇和.

    德昂酸茶年份茶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