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不确定系数制定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张浩然杨道远欧瞳宋雁...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确定系数的制定是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对于健康指导值的推导和分析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不确定系数主要包括默认的不确定系数、额外的不确定系数和其他来源的不确定系数.默认的不确定系数主要涉及物种间外推以及物种内/人群间外推.本文详细介绍了默认不确定系数的构成、优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以及决策流程及其应用,以期为评估者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危害特征描述不确定性不确定系数PBTK模型健康指导值

    诺氟沙星对刺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

    夏兴龙王荦周叶青谭八梅...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为探究NOR对棘皮动物的毒性效应,选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0 mg·L-1、1.5×10-1 mg·L-1和150 mg·L-1浓度诺氟沙星中56 d,研究NOR暴露对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刺参肠道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环境中NOR暴露浓度的增加,刺参肠道菌群逐渐被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取代,150 mg·L-1 NOR处理组罗尔斯通氏菌相对丰度占比高达79.82%,呈现出肠道菌群单一化的现象.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注释,NOR暴露组肠道菌群mRNA翻译、蛋白质复制合成及修复、多糖合成及代谢通路丰度显著上调(P<0.05),而膜运输、氨基酸代谢通路丰度显著下调(P<0.05).综上可知,水体中NOR影响了刺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本研究旨为水体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诺氟沙星刺参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汪金明马宁范丽丽袁立来...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于海上吹填、疏浚、挖沟等用海活动日趋频繁,导致相关海域悬浮物浓度急增,悬浮物已成为海洋水域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本文首先简述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影响的作用方式,然后重点综述了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包括:底栖类、浮游生物、鱼类、虾蟹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大小.目前,有关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多限于急性致死效应及应激效应.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大小和组成成分,以及海洋生物种类、年龄阶段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悬浮物的生态毒性.在对比分析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悬浮物对海洋生物毒性大小大致为:海洋甲壳类>鱼类>浮游藻类,海洋甲壳类对悬浮物最为敏感,因此海上施工作业应重视对海洋甲壳类的保护.此外,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死浓度在实际海水环境中几乎很难达到,反而相对低的浓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却是长期的、慢性的,但其后果不容忽视.在评价海洋工程的生态影响时,需要重视评估悬浮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级别警戒浓度,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悬浮物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海上施工生态毒性效应

    利用环境DNA技术评估局域陆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李应王诗怡黎洁许晓兰...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DNA(eDNA)已成为许多学科和地区评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具,然而,在热带地区利用空气eDNA进行陆生植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为验证热带地区利用空气eDNA检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可行性,在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校园布设了空气eDNA收集器,风速在0~35 m·s-1之间,分为7个时间收集eDNA,采用改良的DNA提取方式,选用Rbcl作为扩增引物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空气eDNA装置以及改良DNA提取方法,可以捕获符合测序质量要求的eDNA;通过对收集到的eDNA进行测序分析,共检测2 262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注释到44科543属841种植物,远高于已有的校园植物记录;eDNA技术对孢子类植物和风媒花植物检测率约为555%,并未明显高于其他类别植物;7个处理共有的OTUs为171个,第10天获取的OTUs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都最高.本研究表明,在热带地区使用空气eDNA技术来研究和监测陆地植物种类具有可行性.

    空气环境DNA植物多样性多样性监测

    水生态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范荣桂包靓文李雪梅冯承莲...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水生态完整性从生物、物理和化学3个方面综合描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管理的研究热点.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作为水生态完整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反映水生态的健康状况,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相较于生物完整性评价和化学完整性评价,我国关于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因此,亟需开展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本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域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生态环境管理形势,提出了我国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的物理生境完整性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完整性物理生境评价指标参照状态环境管理

    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光毒性效应及机制

    何琪钰李雯琪李雨橦杭晓明...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外线(ultraviolet,UV)辐射是由太阳和人造光源发射的一种非电离辐射.保护性臭氧层减少导致的户外UV辐射增加,以及UV在医疗和生产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其成为环境中最重要的物理因素之一.皮肤是UV直接作用于人体的靶器官,UV辐射会导致一系列皮肤问题,如红斑、晒黑、光老化、炎症和色素沉着等.在极地及青藏高原地区,因高剂量UV辐照引起的皮肤损伤是极地特异性高发疾病之一.本文系统综述了 UV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DNA损伤(DNA damage)、炎症反应(inflammation)、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和光老化(photoaging)等方面对人体皮肤的光毒性(phototoxicity)作用及相关机制,为特定环境下UV辐射的生物损伤及健康风险评价、抗UV产品的生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帮助.

    紫外线人体皮肤光毒性风险评价

    数据驱动的湿地微塑料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李智渊郭兆凤罗艳刘懂...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作为水生态系重要拦污屏障和关键缓冲带,其不断累积的微塑料污染负荷不仅破坏了其自身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因独特的生态位"塑料际"增加了水源性传播疾病的扩散.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湿地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汇编、整理和统计分析框架,整合了来自19个湿地的200个微塑料样本数据,以阐释湿地微塑料赋存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类型和环境介质影响微塑料丰度差异,并且内陆湿地的微塑料丰度显著大于海岸湿地.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形状和颜色存在显著相似性,并且纤维状的透明微塑料是其主要赋存形态.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赋存格局受到微塑料分析方法,包括采样和提取方法的显著影响.此外,地理距离作为主导因素,影响了湿地微塑料的分布,并且观测到微塑料丰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本研究基于湿地微塑料数据特征构建的数据驱动框架,既可为更好地掌握湿地微塑料分布格局及其污染状况提供方法参考,也可为湿地甚至其他水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污染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湿地微塑料数据驱动框架分布格局影响因素

    福建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二噁英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娄英斌杨萌高会施巍...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并实施以来,新污染物监测已然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新热点.本研究使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福建省近岸海域2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17种二噁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D/Fs)的含量进行检测,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推断PCDD/Fs可能的污染来源,并运用毒性当量因子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7种PCDD/Fs在福建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仅有1种未被检出,ΣPCDD/Fs含量范围为58.7~3 980×10-3 ng·g-1(干质量),平均浓度为1 169×10-3 ng·g-1(干质量),浓度偏高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州市的闽江口和厦门市的厦门湾附近海域.16种PCDD/Fs中含量最多的是毒性较小的八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octachlorodibenzo-p-dioxin,OCDD).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二噁英可能主要来源于危废焚烧、交通排放和生活垃圾焚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2个点位的毒性当量(toxic equivalents,TEQ)均处于较低风险水平.

    二噁英海洋沉积物污染特征来源解析生态风险评估

    塑料添加剂的环境迁移、毒性测试与风险筛查:进展与挑战

    华英迪许宜平赵高峰饶凯锋...
    9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因此引发了对塑料添加剂释放现象的广泛关注,塑料添加剂在固废处置和回收过程中会大量向环境中释放.塑料添加剂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数量庞大,其复杂性使得其评估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目前塑料添加剂的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本研究对现有塑料添加剂的释放迁移研究、毒性测试及风险预测方法进行梳理,并基于塑料添加剂在种类、功能、添加量、监管、数据可用性等方面对公开信息的塑料添加剂逐级筛查,最终从1万多种现有塑料添加剂中筛选出106种值得关注的未监管添加剂物质.然后综合以下4项危害性指标,包括基于QSAR模型预测的物质毒性作用方式和危害等级、各化学品机构评估的PBT/PMT性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迁移性、毒性)、生态毒性数据可用性、是否纳入化学品未来评估计划(CoRAP,ECHA),使用毒理学优先指数(ToxPi)方法按照等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优先级分类,提出相应风险评估优先序和研究关注的建议.结果表明,这其中很多尚未监管的塑料添加剂物质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被低估.最后,我们提出对微塑料未来的研究挑战应主要聚焦在填补危害数据缺口和技术方法空白,包括其迁移释放机制、环境转化、混合效应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方面.

    塑料添加剂浸出毒性试验非靶标筛查生态风险评估优先污染物筛查

    纳塑料对淡水生物的效应概述

    王祯缪爱军
    11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环境中的塑料碎片会进一步破碎降解形成粒径小于1 µm的塑料颗粒,即纳塑料(nanoplastics).当前,有关纳塑料的行为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而对淡水生态系统这一塑料污染重灾区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梳理了纳塑料对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主要致毒机制的相关文献,并按照营养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微藻、浮游动物、鱼类)对其生物效应进行概述.已有研究表明,纳塑料能够通过抑制光合作用、促进细胞异质团聚、破坏细胞结构、诱导氧化胁迫等多种途径影响微藻细胞生长.纳塑料还能使浮游动物和鱼类行为活动异常,破坏其能量平衡,引发氧化胁迫与基因毒性,进一步抑制它们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然而,现有研究依然存在纳塑料及受试生物类别单一,试验纳塑料浓度与真实环境浓度脱节;试验介质多为人工培养基,组成简单,无法准确反映自然体系的复杂性;且试验设计未充分考虑纳塑料的老化、与天然有机质或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环境浓度相对较高的纳塑料和丰度高、敏感性强的生物种群,并设计更贴合真实环境的试验条件,以更好地评估纳塑料的生物效应,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纳塑料的污染防治、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纳塑料淡水生态系统毒性致毒机制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