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意与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意与设计
创意与设计

辛向阳

双月刊

1674-4187

creation_design@163.com; creation_design@yahoo.cn

0510-85326770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蠡湖大道1800号

创意与设计/Journal Creation and design
查看更多>>《创意与设计》是由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的一份以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为主体、兼及各设计专业方向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国内刊号:CN32-1794/TS;国际刊号:ISSN 1674-4187;)本期刊创刊于2008年,2010年起将改版为双月刊。改版后,本刊将融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50年来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经验优势等全部资源,在以产品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大设计研究中凸显出前沿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力求及时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的最新理念、方法、动态和成果,致力于为行业界和教育界提供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作为无锡本地区创意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份全国性学术刊物,我们诚挚地希望它能在无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本刊编辑部特别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最后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跨媒介理论的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模型设计——以苏州为例

    崔华春武嘉玮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以跨媒介理论的视角,探索并建构一种建筑遗产价值可视化评估模型.首先,基于开放性的跨媒介理论认识,以苏州市控保、文保单位为基础对研究样本进行区位界定;然后从历史与文化、美学与工艺、经济与社会等3个评估维度对数据与案例进行分析,量化影响建筑遗产价值体现的数个关键因素.最后,通过数据整合与信息可视化方式设计产出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模型,高效且具有可持续特征.该模型以视觉形式整合并量化建筑遗产在艺术性、文化传统、地域特色以及文旅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评估标准,可提升建筑遗产研究的效率,并为遗产保护、多方协同创新与未来可持续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建筑遗产跨媒介遗产保护视觉模型可持续

    明清版画制作者刻工署名现象剖析

    周亮周小牧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明清版画制作者之一刻工署名位置展开,结合作品进行了诠释,并例举出著名刻工在版画作品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了家族式的刻工团队模式,及古籍版本中序跋等处对刻工的认可.

    刻工明清版画

    再读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对今日设计史研究之价值

    何振纪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裔英国设计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名著《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首次出版于1936年.尽管该书出版至今已逾80多年,但其对现代主义设计发展趋势的精致分析与演绎仍然一直影响直至今日.该书作为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于今天的设计史研究而言,不仅是其对推动设计史成为学科的历史作用.该书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从其早期的创新性乃至日后所产生的各种反思性,对当前的世界设计史乃至中国的设计史研究和发展依然具有有益的带动作用与启迪价值.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史研究价值

    试论日本古代庭师谱系与造园集团的生成

    何晓静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古代造园人也可以统称为庭师,他们在日本中世以来开始有了明确而具体的传承谱系.造园人群体的形成、造园传统的发展以及造园集团的生成,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路径和脉络.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总结,造园集团使日本庭园的营造具有了明确的核心思想、特定的传承路径以及门派独有的造园秘本书,这也是形成造园集团的基本条件.由此,使日本庭园发展有着稳定、有序且有可传承性的特点,同时,随着造园人集团越加庞大以及稳固,集团中的造园思想也开始出现封闭、缺乏变化甚至僵化的风险.本文主要从现有日本造园的文献记载,梳理日本造园者以及庭园流派和造园群体的发展过程,讨论日本从古代到江户时代造园群体的特色,分析在近世已完善的造园集团如何从历史的造园人谱系中脱胎而来,由此形成深入理解日本庭园的角度和方法.

    日本庭师谱系造园集团

    艺科协同、链式融合——交叉学科视阈下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廖曦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设计类人才已经无法满足行业需要,具备跨学科学术视野、创新技能以及综合研究能力的交叉型设计人才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跨学科的教学改革思路,具体阐述了如何依托设计类院校的优势,推动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探索技艺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构建"艺科协同、链式融合"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具有设计特色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艺科协同链式融合新工科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设计如何中国?——《中国设计与中国文化十讲》读后

    彭圣芳
    101-104页

    期刊与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封3页

    2024"民生智慧·设计未来"系列国际会议V:回应本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