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梅

双月刊

1672-3805

ndsk2003@163.com

0451-55190006 55190421

150030

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东北农业大学主板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2003年,本刊自创刊以来,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坚持“求是、求实、求新”的办刊理念,依托农业大学之农业优势开展编辑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新识——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

    田鹏颖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这"八个相统一"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工作要求,而是建立在科学把握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深刻总结、提炼、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经验基础上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实践论、精髓论、交往论、创新论、环境论的时代表征,为更好体悟和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哲学新识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研究

    王晨王峥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充分展现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保障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有序应对。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引领、经济导向、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社会性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实现存在主体认知失位、规范制度空位、实施路径缺位、物质保障错位等问题,需要通过主体认知到位、规范制度补位、实施路径适位、物质保障对位予以解决。

    重大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能否提高农业经济韧性

    韩东林杨倩
    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通是生产和消费间的重要纽带,农产品流通数字化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文章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经济韧性并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在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影响农业经济韧性机制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销区更加显著。政府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整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省际流通资源布局、增强协同联动效应,为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创造良好环境。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农业经济韧性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杜宾模型

    数字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向

    李砚忠刘月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空间场域,数字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趋向。当前数字乡村治理在治理主体、过程、要素、空间等方面存在阻滞,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的精英俘获、参与失衡与缺位等;治理过程的形式主义与监督缺失;治理要素基础设施建设"硬件"不均衡、数字乡村治理"软件"不匹配,以及数据收集与共享困难;治理空间分割化与碎片化严重,制度化与标准化不足。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的进程中,亟需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双向化、治理要素协同化和治理空间一体化。

    乡村治理数字治理数字乡村治理

    治理重心下沉与村民自治成长的平行渐进

    龚宇润刘宏伟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实践,伴随着治理重心下沉与村民自治成长两种步调的平行渐进,呈现出规制与赋权两种理念的竞合。从现实困境看,平行渐进逻辑的出场,源于农村治理中行政与自治之间的结构性紧张与运作之困,具体表现为行政泛化和自治缺位两类。平行渐进逻辑有其特定的证成依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礼法并重传统是历史依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核是理论依据,对不同层次治理需求的权变回应是实践依据。从实践层面看,平行渐进通过党建引领的整合统筹、管理权限的收放并举、管理手段的刚柔相济以及各方利益的协调兼容实现了有效的组合叠加,达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同时,研究还就平行渐进模式中存在的分利秩序风险和法治逸脱风险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改革

    海外中国乡村治理研究评述

    陈博朗王瑞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治理"概念进入我国,伴随着农村基层制度改革,国内学界开始将"村治"扩展为"乡村治理",海外学者也随之将研究目光聚焦于此。通过梳理2008-2022年海外涉及中国乡村治理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论题方面,在治理主体上,乡镇政府、村干部和女性政治参与受到关注;在治理行为上,较多关注乡村自治行为、矛盾及其解决;此外,关注土地权益、传统社会结构力量的成果也比较多见。研究方法方面,以田野调查方法为主;随着政策变化和治理实践发展,既有分析框架和理论概念不断得到扩充。总体而言,海外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在当今海外中国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于中国农村政治实践的多样性,海外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仍限于碎片化的个案分析,未能呈现中国乡村治理整体面貌。因此,海外乡村治理研究亟需更鲜活的实践材料和更宏观的视角,以中国化的理论关怀,反映中国乡村治理的最新经验,为世界乡村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乡村治理海外中国研究农村政治

    通谋虚伪表示不得对抗规则的内在价值与独立构成

    萧鑫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虚伪表示人予以制裁的思想和外观主义的信赖保护观念,构成了通谋虚伪表示无效情形下善意第三人保护的两种内在价值基础。越重视制裁思想,对外观主义的信赖保护观念的接受程度越低,则通谋虚伪表示不得对抗规则相较于外观主义的诸多信赖保护制度而言就越具有独立意义。结合我国民法传统和外观主义制度体系可以发现,一方面,制裁思想在通谋虚伪相关制度构建上影响巨大;另一方面,外观主义的制度体系仍显示出谨慎保守的趋向。这就使得通谋虚伪表示不得对抗规则在我国法上具有鲜明的独立价值,其与善意取得、登记对抗、商事登记等制度在善意认定、受保护者范围的构成理解方面存在重要差别,也与非基于外观主义的登记对抗制度有显著差异。

    通谋虚伪主观过责外观主义第三人保护独立构成

    数据法益的阶层式还原路径与刑法适用

    孙鹏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既有刑事立法框架下,建构完整的数据法益保护体系首先需要将抽象的数据法益进行还原。耦合式法益还原路径以主体为导向进行数据法益的分配,容易使刑法陷入数据确权的难题之中,且无法回答数据法益与信息法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应以阶层式路径还原刑法中的数据法益,即数据载体法益、数据本体法益、信息法益。刑法对数据本体法益的保护实乃对信息法益的预防性保护,当行为人采取侵入性手段获取本就应当被公开的数据时,不必然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刑法应当严密信息法益犯罪的法网,适当扩大针对信息法益犯罪罪名的适用。

    数据法益法益还原信息法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RCEP视域下我国农产品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研究

    陈杉李泽瑜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深入分析农产品营商环境法治化的意义和目标导向发现,目前农产品营商环境法治化面临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诉讼机制和非诉机制选择等贸易壁垒和政策差异。我国应在"互信合作"原则下打破农产品贸易壁垒,积极参与规则谈判,争取制度优势,重视贸易救济效果,实现政策间协调。同时,健全农产品跨境贸易法治体系,探索纠纷解决新机制,强化农产品听证制度实施与知识产权领域保护,打造专业化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农产品营商环境涉外法治

    征稿须知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