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亚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亚论坛
东北亚论坛

朱显平

双月刊

1003-7411

dbyltl@gmail.com

0431-85166392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东北亚论坛/Journal Northeast Asia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研究东北亚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术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

    王亚琪吴志成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立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以自信自立为基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传统,既保持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关系的正确认知,又通过自身发展筑牢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中国坚持胸怀天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公正合理变革担当大国责任.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引导经济全球化向普惠包容方向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坐标系中,坚定履行国际责任与义务,成为动荡变革世界的稳定力量和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中流砥柱,必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

    政治极化与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实施路径

    徐秀军常方煜
    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太经济框架"是拜登政府为了弥补美国印太战略经济支柱缺失而提出的一项倡议,其主要目的是在印太地区建立排华经济圈遏制中国和借助盟友力量来带动自身经济发展.从实施路径看,受美国政治极化的影响,拜登政府选择采用行政主导和模块化设计的路径来推进"印太经济框架",以避免受国会两党斗争的影响.然而,行政化路径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这一框架缺少法律层面的保障,容易受执政党更替的影响,并且受行政权限的制约,无法在其中加入自由贸易的相关内容.同时,模块化路径也造成了供应链支柱、清洁经济支柱、公平经济支柱和贸易支柱的实施进程的失衡.即使拜登政府能在贸易谈判方面取得突破,但贸易支柱的拓展和深化仍需得到国会立法的支持,最终仍难以绕开政治极化的制约.

    政治极化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区域合作安排行政化路径模块化路径

    美国构建供应链联盟的进展、类型与前景

    李冲陈兆源
    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国战略竞争与全球性挑战日益加剧背景下,联盟由传统军事领域逐渐向供应链等全球治理议题扩展."9·11"事件后美国国际供应链合作"联盟化"趋势加速,表现为:持续对供应链议题安全化,将特定国家视作供应链威胁来源,联合盟友针对竞争对手供应链实施出口管制、经济制裁、投资审查等集体行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初步建成以"集体韧性"为目标,涵盖多地区、多领域、多环节的供应链联盟体系.相关供应链联盟在承诺类型与制度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覆盖亚太地区、针对半导体等关键先进技术、成员与美国拥有紧密经济安全关系的供应链联盟通常拥有行动性承诺和更高的制度化水平.供应链联盟是美国"中产阶级外交"组成部分,也是其维持霸权地位、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对全球供应链稳定、大国博弈和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均产生显著影响.总体上看,美国供应链联盟仍有继续强化趋势,但发展前景将受大选结果直接影响.

    供应链联盟全球治理中美关系美国外交安全化

    基于场域理论的美国亚太战略体系演变分析

    杨美姣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际社会"时"与"势"的转变,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关键变化,美国的亚太战略演变路径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场域理论的模型,结合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强位势优势和高威胁认知的双重作用影响了"轴辐体系"的产生,弱位势优势和高威胁认知则刺激了"小多边"盟伴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亚太战略架构经历了从"轴辐体系"到美式"小多边"盟伴体系的演变.在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及地缘政治博弈升级的背景下,美国的亚太战略也显现出"变"与"不变"双重形态,"变"的是美国在亚太的位势优势有所减弱,"不变"的是其对亚太场域仍秉持着一种较高程度的威胁认知,均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护持.鉴于此,中国可以通过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化自身影响力、探索域内外交往新模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加以有效应对,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战略主动.

    位势威胁认知场域理论轴辐体系盟伴体系

    推动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中国与东盟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分析

    范佳睿
    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在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同周边国家共建基础设施空间实体互联互通网络,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建设的交通运输项目尤能体现以连通破解对抗的理念.这种中国式地缘空间改良路径明显区别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固有逻辑,是推动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具体而言,中国通过硬件物理媒介与周边地理空间建立深度连接,连通性的增强有利于改良中国与邻国的自然地理结构,优化周边陆海地缘空间的相对关系,提升区域整体的协同程度,孕育互利共赢、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东南亚案例中,中老铁路有助于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密度,雅万高铁有利于增强运载效率,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益于拓宽辐射范围,从而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协同联动,促进命运共同体的空间地理目标,体现中国式地缘空间意涵.

    交通基础设施中国式地缘空间改良路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网络

    美国"去中国化"产业链重塑战略对中日韩合作的影响

    李冬新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去中国化"产业链战略不断推进,不可避免地影响中美战略竞争格局和中日韩经济合作关系.该战略经历了多届美国政府的接力和不断升级,具有显著的连贯性特点和手段.聚焦通信科技、半导体、汽车和动力电车、生物医药、其他货物贸易等重要领域,利用相关进出口数据分析了中日韩、美日韩两个三角国家关系之间的贸易合作状态.结果发现,美国通过与盟友和合作伙伴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共享和标准化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旨在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力争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增强美国自身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同时,美国在技术政治战略框架下,从"小院高墙"向"多极技术联盟"转变,体系化争夺新技术霸权.通过分析美国重构全球产业链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有助于理解在美国"去中国化"战略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如何调整经济合作关系,以如何应对新的全球供应链格局.最后,文章提出了中日韩经济合作的中国方案,深化RCEP框架内贸易、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关键领域的双边合作,以减少合作模式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去中国化产业链中日韩经济合作

    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的能源国际正义及中国角色

    李昕蕾管玉瑶
    9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是在固有的非公正能源系统中进行的,仍未挣脱化石燃料体系的支配性逻辑.由于各国转型能力参差不齐,低碳转型中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因此,能源国际正义强调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为每个国家提供可负担、可持续的现代化绿色能源.当前,联合国已将能源国际正义理念嵌入到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之中,注重气候变化与能源正义之间的议题互动,联合国能源机制下的"能源契约"推进了绿色公正转型的多元参与.但正义实践的推进过程仍面临多重挑战,体现为西方精英主义下能源转型政策与南方国家发展路径选择之间的张力,南方国家在融资保障和技术支持方面的困境,及欧美国家通过人权劳工环保规范对南方国家绿色发展空间的规锁.中国作为清洁能源大国,可凭借其结构性优势推进全球清洁能源的善治,在能源国际正义原则的落地上发挥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的革新性角色,基于发展正义理念来保障"全球南方"的清洁能源稳健转型,推进基于公道正义的制度性变革,并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构能源正义的国际践行平台.

    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能源正义能源国际正义可持续发展全球南方

    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中国角色、挑战及应对

    何志鹏周萌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包含实现共建国家间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由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经济新形态、形成权责明确的数字治理规则三重含义.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中,我国主要承担器物、制度和理念供给者的角色.我国致力于缩小共建国家间因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均衡而造成的"数字鸿沟",并主导构建共建国家间数字经济伙伴关系网络.共建国家、我国自身与供给竞争国等三类主体将影响我国参与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实际效果.现今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极差大,且普遍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薄弱的国家,这一现实情况也掣肘了部分数字后发国家参与共建数字经济伙伴关系网络的能力与意愿.理想状态下,我国应提供适配共建国家差异化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但目前我国向共建国家提供的制度公共产品呈现同质化特点.而且,作为供给竞争国的发达数字经济体常联合其域外盟友打压与遏制由我国主导构建的共建国家间数字经济伙伴关系网络.为逐项击破由三方主体带来的现实挑战,我国应精准匹配与协同升级共建国家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我国制度供给策略,提供差异性更强的制度公共产品,并以"不可能三角"理性看待供给竞争国及其联盟体系.

    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网络数字基础设施供给竞争数字鸿沟

    Abstracts

    125-126页

    2024年总目录

    127-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