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

王雪丽

月刊

1671-0460

ddhg88@sina.com

024-86389066

110043

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40-1号4门

当代化工/Journal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化工报》专家指导,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化工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报导国内外石油和化工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磷肥配施方式对农作物磷肥有效利用率的影响

    赵二毛殷伟平黄志斌易文庆...
    1823-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温室条件下的随机区组实验,探讨了不同磷肥配施方式对作物磷肥有效利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和2种不同磷肥配施方式处理组(磷肥组A和磷肥组B),分别采用基肥和追肥结合的施肥方式以及一次性基肥施用方式.在 25℃、60%湿度的温室环境中,每周记录作物的高度、叶片数和生物量,并在收获时测量最终产量.结果显示,磷肥组A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最佳,平均高度从6.0 cm增加到24.2 cm,最终产量为3 258 kg∙ha-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 983 kg∙ha-1 和磷肥组B的3 027 kg∙ha-1.此外,磷肥组A的作物体内磷质量分数在收获时达到 0.47%,显著高于磷肥组B的 0.41%和对照组的 0.26%.实验结果表明,基肥和追肥结合的施肥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

    磷肥配施方式农作物磷肥利用率作物产量磷吸收效率生物工程实验验证测量

    改性纳米流体化学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效果分析

    李辰武思拓党璐李于...
    1829-1832,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硅酸钠与浓硫酸制备纳米SiO2颗粒,经硅烷偶联剂KH792 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结合傅里叶红外、X射线能谱仪、SEM及热分析仪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分析了其驱油物理化学机制,研究了改性后纳米SiO2对渗吸采收率过程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KH792 可以成功接枝纳米SiO2,改性后纳米颗粒大小均匀,维持在28 nm左右,粒径为10~60 nm,表明有机链以及活性基团—CH3可有效抑制纳米颗粒本身的团聚现象.高质量浓度纳米SiO2会显著影响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542 mN·m-1.随着纳米流体质量浓度从300 mg·L-1 增至1 800 mg·L-1,渗吸采收率可从9.96%增至34.36%.改性纳米SiO2 流体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会随体系渗透率、温度、矿化度以及pH的增加而增加.

    纳米颗粒泡沫采收率稳定性活性

    低渗透油田生物酶化学驱油技术

    韩浩王巍付勇峰李阳洁...
    1833-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渗透油田开发面临传统采油技术效率低、环境污染等挑战,生物酶化学驱油技术因其环保高效而备受关注,但其在低渗透油田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酶的优选,发现脂肪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表现出最显著的驱油效果,最佳质量浓度为2.0 g·L-1,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至24.5%.其次,评价脂肪酶在高盐度和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在适当质量浓度下脂肪酶仍能保持较高的驱油效果,但在极端条件下其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最后,研究发现脂肪酶能够有效降低原油表面张力,当质量浓度为2.0 g·L-1 时,原油表面张力可降至37.9 mN·m-1.

    低渗透油田稳定性表面驱油效果

    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变石蜡力学性能分析

    马令勇符恩民姜伟申若涵...
    1838-1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3种不同相变温度的石蜡材料(PCM-28、PCM-18 和PCM-10)在不同温度下的基本力学性能参数进行了系统的压缩实验,计算出对应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结果表明:PCM-18 和PCM-10的抗压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有所提高,但PCM-28 的抗压强度随温度的降低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单轴压缩条件下PCM-28 和PCM-18的应力-应变曲线主要经历了压实阶段、弹性变形阶段、裂纹扩展阶段和裂纹后破坏阶段4个明显阶段,最终表现为脆性破坏.PCM-10 在经历压实阶段和弹性变形阶段后进入塑性阶段,曲线发展近似水平,且整个过程无明显裂纹出现.

    相变材料石蜡机械性能弹性模量泊松比烷烃测量数值模拟

    聚合物微球调驱化学机理及其在低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刘一仓郭红霞黄昊刘一婷...
    1846-1849,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在实验室制备了一种聚合物纳米微球驱油剂,首先对聚合物纳米微球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微球室温条件下可膨胀至初始的 2.3 倍,具备优良的耐高温、耐矿化度与堵塞性能.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显示初始平均粒径基本在 130 nm左右.结合双管并联实验平台,进行了微球粒径、注入浓度、注入量及渗透率级差等关键因素的驱替效果分析,优选出了0.3 PV时1 600 mg·L-1 聚合物纳米微球的最佳注入参数.结合实际矿场井组测试,进一步评价了聚合物纳米微球驱油剂的效用.

    反相微乳液法聚合物纳米微球驱替效果

    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王万展曾良球曾俐豪易可良...
    1850-1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温拌剂掺量与再生剂掺量对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并得到最优配比,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温拌剂、SBS改性沥青、再生剂的掺量作为影响因素,以沥青的黏附功、剥落功、135℃布氏旋转黏度以及 64℃车辙因子G*/sinδ为评价指标,建立因素水平影响趋势图,探讨 3 种添加剂掺量对沥青技术指标的影响规律,并优选出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最佳外掺质量分数温拌剂为4.5%、再生剂为20%、新SBS改性沥青为40%.

    温拌剂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物正交实验

    太阳盐基@Ti3C2Tx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张浩楠刘汉涛
    1855-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硝酸钾、硝酸钠组成的二元硝酸盐为基盐,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太阳盐@Ti3C2Tx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分析材料的物相及晶体结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熔点、凝固温度以及比热容进行了测量,利用热常数分析仪进行了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表明:Ti3C2Tx可以均匀地分散到太阳盐的内部结构中,当 Ti3C2Tx纳米片质量分数为 1.5%时,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可以达到2.13 J·g-1·K-1,提高了47%,提高了整体的相变储热材料的蓄热能力;室温下热导率可以达到1.320 5 W·m-1·K-1,提高了37%,可提高相变材料的充放热效率.

    Ti3C2Tx太阳盐相变热传导太阳能纳米材料

    镁铈双金属氧化物改性活性炭脱除烟气二氧化硫

    张锟张艳娟
    1860-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适合工业应用的煤基柱状成型商品活性炭为改性对象,采用浸渍煅烧法对活性炭进行负载镁铈金属氧化物(MgO、CeO2)改性.采用 XRD、SEM 及 N2 吸附脱附等对改性前后活性炭的物相、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浸渍煅烧法能实现在活性炭内表面均匀负载镁铈金属氧化物;镁铈金属氧化物的负载,降低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导致活性炭物理吸附性能降低,但显著提升了其化学吸附性能,其中采用质量分数6%Mg、质量分数4%Ce浸渍煅烧获得的双金属氧化物改性活性炭脱硫性能最佳,最大脱硫容量达63.9 mg·g-1,是改性前的51倍.

    镁铈金属氧化物活性炭改性烟气脱硫

    表面活性剂材料在油田开发中的影响研究

    霍雅迪
    1865-1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中国大多数老油田的资源枯竭,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大多已经发展到三次采油.三次采油的好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低孔渗储层的油气开发能力,但是三次采油的效率多数取决于化学采油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表面活性剂在促进油田开发方面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性能参数:微乳液的形成、超低界面张力(IFT)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前 2个参数与油气开发效率呈正向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与油气开发效率呈反向关系,微乳液的形成因其低界面张力(IFT)值和较高的黏度而非常适合油田开发中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在研究中,使用粒度分析仪研究了乳液的尺寸、液体-液体吸收过程以及表面活性剂液滴内油滴的截留.在研究表面活性剂在储层岩石上的吸附机理时,通过郎格缪尔和福伦德利希等温线研究吸附过程以了解吸附现象.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驱油过程中吸附遵循福伦德利希等温线,且为化学吸附现象.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被岩石表面一层又一层地吸附,所以在化学吸附现象中吸附率很高.因为碱在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之前阻塞了黏土矿物颗粒的活性位点,因此二者结合会减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吸附等温线为郎格缪尔型,为物理吸附作用.研究结果证实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材料,提升化学吸附效率,来提高表面活性剂驱的有效性.

    油田开发表面活性剂化学采油十二烷基磺酸钠等温线

    油气开发用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制与室内研究

    岳渊洲党瑞明李晓玲尚倩...
    1870-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面活性剂用量严重制约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应用.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长疏水双键双子表面活性剂(ALA),并研制了低浓度ALA压裂液.与KCl溶液复配时,在 0.2%~2.6%KCl质量分数范围内具有最好的耐盐性和表观黏度.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当模拟体系矿化度高于质量分数2.2%氯化钾后,回旋半径开始下降,高盐离子会破坏水化层,回旋半径减小.随着温度从 18℃升高到 107℃,VES流体的黏度从 405 mPa·s降至 68 mPa·s,此外,通过振荡测量证实,该溶液还表现出良好的黏弹性和紧密的网络结构.在170 s-1、107℃条件下对压裂液进行了流变性测试.结果表明,2.2%KCl+3%ALA表面活性剂溶液具有明显优越的流变性,120 min后黏度可保持在58 mPa·s以上.最后,对优化后的压裂液体系进行了悬砂、破胶性能测试和岩心基质伤害实验,结果均满足行业要求.

    压裂液低伤害黏弹性耐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