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金融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金融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西南大学、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当代金融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西南大学、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双月刊

2096-4153

ddjryjbjb@163.com

023-67677131

401147

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56号2号楼4层

当代金融研究/
查看更多>>本刊定位为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金融类财经月刊,注重学术性、政策性、实务性、权威性,力求反映国内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设有 “理论探索”、 “金融改革”、“金融监管”、“金融调控”、“金融创新”、“国际观察”、 “农村金融”、“区域金融”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盟实施碳关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卢晓芸雷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首个碳关税政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于2023年5月完成立法正式通过,由于其对发展中国家将产生较大影响,在2023年底召开的COP28会议上,欧盟碳关税成为热议话题之一,并受到巴西、非洲、中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抵制.对我国而言,欧盟碳关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在宏观层面,将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倒逼我国加速完善碳定价机制;在中观层面,将制约我国钢铁和铝产品出口,对我国能源改革和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微观层面,我国企业外销成本将有所增加,碳信息披露要求下信息安全面临挑战.对此,建议我国应健全国内碳交易市场,不断完善碳定价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碳税政策,稳慎推进国内碳税制度;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高碳企业碳管理能力,减轻碳关税对企业的影响力度.

    碳关税碳市场贸易壁垒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耦合协调发展:统计测度与演进态势

    王亚飞石铭黄欢欢
    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的耦合协调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考察其时间演进态势和空间差异来源,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中国制造业"四链"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四链"耦合协调发展态势维稳向好,整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创新链子系统发展持续滞后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子系统;除"产业链-资金链"外,其他子系统"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制造业"四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目前要素层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为产业链宽度、创新环境、资金周转能力和人才结构.最后,从鼓励区域间合作、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和引领人才回归实体经济部门等方面提出建议.

    "四链"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演化障碍

    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发展障碍与进路反思

    张涛韩惠敏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是解决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思路,是破除区域发展困境、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甘肃城乡融合发展情况为调查内容,聚焦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障碍,建立符合甘肃的城乡融合机制体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根据研究现状探析甘肃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发展障碍和关键问题.发展障碍包括经济融合堵点、社会融合障碍和主体协同困境;关键问题包括分项推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协同联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最后,结合甘肃本土城乡融合发展特征,提出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通过建立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机制以及产权价值显化的利益分享机制进而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二是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完善城乡就业保障机制以破除产业融合障碍;三是建立农民参与主体的共享共建机制与公共资源激活的赋能支撑机制促进城乡社会融合;四是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并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空间以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乡村振兴城乡关系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

    银企信贷复杂网络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基于高碳行业视角

    申琳冯镓楫
    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减排压力下,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内生的"转型风险"可能成为引发下一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绿天鹅"事件.基于2013-2022年14个高碳行业的银企贷款数据,首先采用"银企"二分网络法,以高碳企业预期违约率作为风险传染强度指标,纵向度量"银企"的风险传导路径.研究发现银企间网络规模逐年扩大,尾部风险突出集中于化工行业,且主要由股份制商业银行承受.其次运用"银银"映射网络法,以银行间共同风险敞口作为风险传染强度指标,横向度量"银银"的风险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日渐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承担愈加凸显;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自身输出较大银行间尾部风险,其对风险的扩散或防御至关重要.最后基于复杂网络筛选出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风险传染性银行,运用动态CoVaR法度量尾部溢出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强度,全面捕捉风险从高碳企业到金融机构间"自下而上的风险测度逻辑",从而为监管部门构建"自上而下的风险监管逻辑"提供现实依据.在"双碳"战略下,应出台专门的信贷支持政策推动重点行业实施节能减排,立足"银企"信贷网络的全局开展差异化管理和全面风险评估,在逆周期缓冲资本监管框架的挂钩变量中引入高碳行业尾部风险的新视角.

    高碳行业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银企信贷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动态CoVaR

    股票发行注册制背景下投资银行廉洁风险防控研究

    蒋礼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全面实行,投行业务如何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管理、营造良好市场生态,是资本市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业务和管理两个维度入手,聚焦投行业务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岗位、核心业务和重点环节,全面分析投资银行业务廉洁风险防控的新形势、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投资银行廉洁风险防控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廉洁意识;明确管理要求,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围绕风险多发易发点,强化监督管控;建立健全业绩考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廉洁教育形式,筑牢思想防线;发挥数字化管理作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

    投资银行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注册制改革

    数字金融与企业"脱实向虚"——基于企业金融化与实体投资双重视角

    潘媛媛汪洋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高度融合的产物,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企业金融化与实体投资双重视角,利用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与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实体投资行为,即数字金融加剧了企业"脱实向虚"趋势.企业金融化在数字金融与企业实体投资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非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但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数字金融加剧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会有所减缓.因此,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鼓励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实体投资报酬率;加强金融监管,明确金融监管的内容,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监管科技的运用能力,实时把控金融市场动态.

    数字金融脱实向虚金融化实体投资金融监管

    我国城商行净息差与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何蓉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受资产负债两端挤压影响,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承压,城商行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2023年12月末城商行净息差已跌至1.57%,在各类银行机构中处于最低水平,"稳息差"已成为城商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系统梳理银行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机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17家上市城商行净息差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银行定价竞争力、资产负债结构、业务规模和资产质量等是影响城商行净息差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了"稳息差",建议城商行从"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加强负债成本管理、完善利率自律管理、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等五方面着手,有效构筑净息差"护城河",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城商行资产负债净息差面板数据模型

    2024年《当代金融研究》选题指南

    《当代金融研究》编辑部
    105-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