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淮海耐压实大豆品种的初步筛选及根系特征分析

    刘晓王丽王天舒于淑婷...
    329-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淮海地区加大机械化耕种收力度的同时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土壤压实,为给耐压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利用华北地区自1920年以来的25个大豆品种,从根系的调控机制出发,对机械压实条件下大豆的地上部生物性状以及根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供试品种中有10个(上蔡二糙平顶式、益都平顶黄、文丰7号、豫豆8号、鲁豆11、晋豆25、冀豆12、郑92116、菏豆13和冀豆17)具有较好的抗压实性能.这些耐压实品种地上部生物性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茎粗加大,主茎节数和地上部生物量不减.地下部根系表现为根系最大宽度、根面积、水平生长空间增加,或侧根数、根尖数增加.说明根系通过针对性的自我调控来适应压实环境,满足逆环境下对土壤水肥气的有效吸收,从而维持地下和地上部的生物量,保障作物的稳产.本研究能够为新时代机械化耕种收条件下大豆育种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

    土壤压实大豆耐压实品种农艺性状根系形态特征

    黄淮海和南方大豆育成品种TRAP标记的遗传结构研究

    刘嘉霖陈琪谢慧敏罗火林...
    34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采用新型分子标记技术有效评估与利用黄淮海和南方大豆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目标区域扩增多态性(TRAP)功能标记对来自中国黄淮海和南方地域的158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从随机组合的84组引物中筛选出21组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共扩增出436条DNA条带,各引物条带数变幅为18~26个,平均20.7个.Nei's基因多样性(H)变化范围为0.172 5~0.473 6,香农信息指数(Ⅰ)变化范围为0.492 2~0.679 2,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144 6~0.360 7.基于TRA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大豆材料共分为3类,其中l、Ⅱ两小类亚群主要为黄淮海地域品种,Ⅲ类大亚群黄淮海和南方地域品种分布均匀.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将大豆育成品种划分为3个不同血缘关系.大豆材料的TRAP标记聚类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示大豆品种的分布无明显的地域相关性.

    大豆黄淮海南方育成品种TRAP标记遗传多样性

    外源硅对逆境胁迫下大豆抗逆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李换丽马燕斌罗晓丽吴霞...
    35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外源硅对逆境胁迫下大豆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大豆晋豆37号幼苗在盐、干旱胁迫和外源硅作用下NAC家族GmNAC2、GmNAC3、GmNAC4、GmNAC5以及WRKY家族GmWRKY1、GmWRKY25、GmWRKY38、GmWRKY54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表明:在盐、干旱逆境胁迫下,大豆植株生长受抑制,与对照相比,逆境胁迫下的植株鲜重、干重、株高、叶片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而加入外源硅后这些指标较单独胁迫明显升高.NAC家族和WRKY家族的8个转录因子在大豆叶、茎和根系均有表达,在盐、干旱胁迫下,GmNAC2、GmNAC3、GmNAC4、GmNAC5以及GmWRKY1、GmWRKY25、GmWRKY38、GmWRKY54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而在胁迫下加入外源硅后其表达量明显比单独胁迫高,且随逆境胁迫时间延长,转录因子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处理时间单独施加硅处理和对照无显著差异.说明外源硅能够在盐、干旱逆境胁迫下影响大豆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大豆外源硅干旱NAC家族转录因子WRKY家族转录因子

    大豆褐色种皮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董全中蒋炳军张勇薛红...
    36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大豆籽粒种皮黄色向褐色突变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以田间发现的稳定繁殖的黄色种皮大豆中出现褐色种皮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表型性状鉴定.利用大豆20对染色体上的176个SSR标记对4对自然突变为褐色种皮的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种皮色突变体与其原始品种和非原始品种进行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试验,并对F1、F2种皮色的分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2连锁群上全部72对SSR标记对双亲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北豆14×克H09-95的F2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褐色种皮的突变体是其对应的原始品种的近等基因系;褐色突变是可遗传的,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黄色种皮对自然突变的褐色种皮表现为显性,经卡方检验,杂种后代中种皮的黄色与褐色分离比例符合3∶1的孟德尔的独立遗传规律,与经典遗传学的遗传方式是一致的.突变发生在A2连锁群的sat_162和SSR53区间内.在大豆公共物理图谱(http://www.soybase.org)上SSR53和sat_162区间包含GmIRCHS结构(曾被预测为Ⅰ基因)区间,因此可证明参与控制种皮或种脐颜色性状的A2染色体上的经典位点Ⅰ位点自然突变是黄色种皮变为褐色的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开发了A2染色体上的1个新的控制种皮颜色的标记SSR53.

    大豆褐色种皮Ⅰ基因基因定位

    基于Overview和物理图谱的大豆主茎节数候选基因挖掘

    尹振功王强孟宪欣刘广阳...
    370-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与大豆主茎节数性状相关的54个原始QTL位点,应用Overview方法首次以大豆参考基因组物理图谱为背景进行整合和分析,得到11个重演性较好的置信区间,分布在大豆D1b、C2、B1、F、L和I连锁群上,其中L连锁群重演性较好的置信区间较多.对得到的候选区段进行基因注释得到488个候选基因,其中Glyma.11G087300、Glyma.20G014300、Glyma.13G221400、Glyma.06G243500、Glyma.13G052900、Glyma.13G052700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到通路(ID: Ko04075),推测这6个基因通过该通路的赤霉素途径和生长素途径参与大豆主茎节数的遗传调控.本研究所挖掘到的与茎生长发育及主茎节数直接相关的通路和候选基因能够为构建理想株型和大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新思路.

    大豆主茎节数QTLOverview候选基因

    8个大豆Dof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干旱诱导表达

    刘蓓邱爽何佳琦李铭杨...
    37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豆Dof转录因子的功能,本研究对大豆中8个Dof转录因子的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编码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并分析主要应答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结果显示:8个Dof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分别位于大豆5、8、11、13、15和16号染色体上,编码蛋白序列的氨基酸残基为213~403个,等电点为6.61~9.36,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GmDof2与番茄SlDof5.4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GmDof1、GmDof8、GmDof3和GmDof5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GmDof7与黄瓜CsDof1.4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GmDof4和GmDof6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GmDof1和GmDof3的表达量在干旱胁迫下上升幅度最明显,启动子序列中均含有多种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结果证明大豆Dof转录因子具有在植物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大豆苗期Dof转录因子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基于MSAP技术的中国野生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燕雪飞郭伟曹莹王玉民...
    384-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本研究利用MSAP技术分析研究27°~46°N的7个野生大豆种群的DNA甲基化多态性.结果 表明:(1)223份材料、8对MSAP引物共扩增到1 617个位点,对所有位点的甲基化模式分析表明,Ⅳ型甲基化模式(位点缺失或者全甲基化)占比最多,为53.55%,Ⅱ型(半甲基化)和Ⅲ型(内侧甲基化)甲基化模式占比较少,分别为11.75%和13.25%.(2)基于非甲基化位点的Shannon指数在巴彦种群最低(I=0.279 6),在安化种群最高(I=0.313 0),遗传多样性呈现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升高的渐变趋势;而基于甲基化敏感位点的Shannon指数在巴彦种群最低(I=0.585 1),在桐柏种群中最高(I=0.603 0),其表观遗传多样性随纬度渐变呈现不规则波动.(3)基于非甲基化位点和甲基化敏感位点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在遗传上,同属于一个种群的材料能够聚类到一组,不同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而在表观遗传上,除了巴彦、衡山、安化的材料能各自聚类到一组以外,其余4个种群的材料交织在一起.(4)基于甲基化敏感位点的表观遗传距离和基于非甲基化位点的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在6个种群相关性显著,说明表观变异在多数情况下依赖于遗传变异,但也会在某些情况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纬度MSAP甲基化

    转基因大豆MON 87701RR2Y和MON 87701杂草化的风险评估

    胡玉琪刘金悦盛泽文强胜...
    390-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转基因大豆MON 87701RR2Y和MON 87701的自身杂草化生态风险,在农田生态环境下研究2种转基因大豆、受体大豆和当地常规大豆的生存竞争力(出苗率、相对盖度、株高、叶龄)、繁育能力(生育期、产量)、自生苗、种子延续能力和落粒性以及对大豆田常用除草剂的耐性.结果 表明:在适宜季节2种转基因大豆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繁育能力与受体大豆相当,且显著低于当地常规大豆,表现为植株较矮、复叶数少、产量低;在非适宜季节4种大豆竞争能力相似,4种大豆均没有形成自生苗,落粒性不强且种子的延续能力都很弱,4种大豆对乙草胺、精喹禾灵和乳氟禾草灵的耐性相当.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京农田生态环境下,2种转基因大豆的生存竞争能力与受体大豆相似,低于当地常规大豆或与其相似,自身杂草化风险较小.

    转基因大豆杂草化安全性评价

    基于递归特征消除和随机森林融合算法的大豆前体MicroRNA预测模型研究

    安宇陈桂芬李静
    40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豆RNA基因的生物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豆前体MicroRNA(pre-microRNA)进行有效的预测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常规的随机森林算法在pre-microRNA预测模型中存在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提出并构建基于递归特征消除(ree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融合算法的大豆pre-microRNA预测模型.首先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大豆pre-microRNA序列的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大豆pre-microRNA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将递归特征消除与随机森林(RFE-RF)融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单一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后构建的大豆pre-microRNA预测模型精度有明显提高,达到84.62%,相比于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的模型精度提高了17.02%,相比于单独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模型精度提高了14.58%.该研究方法为大豆的pre-microRNA基因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大豆Pre-microRNA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大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优化

    梁旭光王福林赵红磊董志贵...
    406-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使用传统回归模型对大豆种植密度及施肥量进行优化时存在的拟合精度低、优化结果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将大豆种植密度、N、P2O5、K2O施用量作为试验因素,产量作为影响指标,选取黑河43作为试验材料,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试验,获得各处理下大豆产量数据.对种植密度、施肥量与产量关系构建RBF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种植密度42.65×104株·hm-2、施N量61.82 kg·hm-2、施P2O5量106.05 kg·hm-2、施K2O量19.81 kg·hm-2,该配比下大豆产量为3 821.48 kg·hm-2.对优化结果进行试验验证,最优配比下大豆实际产量为3 742.29 kg·hm-2,与优化结果相对误差为-2.17%,表明该方法有效,且优化结果准确.

    神经网络回归优化大豆种植密度施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