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耐低钾大豆品种筛选及低钾胁迫下Lee 68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陆潭陈华涛张威陈新...
    48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大豆幼苗对低钾胁迫的耐性机理,本研究首先依据生物量指标从25份大豆材料中筛选出耐低钾品种Lee 68,并对低钾胁迫下大豆Lee 68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通过对转录组Solexa/Illumina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共得到160 211 759个reads,将获得的数据与大豆Williams 82基因组序列比对,比对率达到92.83%以上.比较组LK_VS_CK中差异表达基因为3 521个,其中下调和上调基因分别为2 393和1 128个.GO功能聚类分析显示LK_VS_CK比较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植物的代谢过程、胁迫响应及信号转导;KEGG pathway 分析中,LK_VS_CK比较组有390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19个pathway途径中,其中富集最为显著的是代谢途径,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和类脂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COG分类统计结果表明LK_VS_CK比较组除6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一般性功能之外,377个基因被划分到转录因子功能类,343个基因被划分到信号转导机制功能中.结合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及茉莉酸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筛选到了茉莉酸信号途径上可能参与钾离子吸收转运过程的8个关键候选基因,分别是Glyma09g08290、Glyma09g33730、Glyma03g32890、Glyma04g39010、Glyma08g09720、Glyma12g36310、Glyma16g32821、Glyma19g45260.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大豆钾胁迫下与钾离子高效吸收相关基因的调控及克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豆低钾胁迫差异表达基因转录组测序

    大豆GmPHD3基因的克隆及逆境表达分析

    王依隆赵海红沈英姿钱佩佩...
    500-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大豆PHD-finger转录因子家族编码基因GmPHD3在抵抗中国南方高温高湿非生物胁迫造成种子劣变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分离全长GmPHD3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分析,以种子劣变抗性品种湘豆3号和不抗品种宁镇1号叶片及不同组织cDNA为材料,通过RT-PCR,进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和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基因CDS序列长度为738 bp,编码246个氨基酸,包含Alfin和PHD-finger 2个结构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基因与木豆ALFIN-Like 3-lik(e)(XM_020363358.1)的遗传距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在细胞核内表达.转录激活试验结果表明基因全长有转录激活活性,激活域为N端Alfin结构域,C端PHD-finger结构域无转录激活活性.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成熟期高表达,且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大豆GmPHD3表达分析高温高湿

    大豆水溶性蛋白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沈甲诚张小利黄建丽邓肃霜...
    509-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解析中国大豆种质水溶性蛋白的遗传基础,为大豆高水溶性蛋白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24份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于2017和2018年对大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利用1 514个高质量的SNP标记分别对2017、2018年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两年均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8个显著关联的SNP标记,这些SNP标记涉及16个位点,有8个位点至少被检测到2次,其余8个位点仅被检测到1次,表明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16个位点中有7个尚未见报道,分别位于8、11、13、14和15号染色体上,是新发现的控制大豆水溶性蛋白的位点.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较高且稳定关联的2个位点qWSPC7和qWSPC8-1候选区间内的基因进行预测,共获得25个候选基因,其中有7个基因(Glyma.07g195000、Glyma.08g103100、Glyma.08g108900、Glyma.08g105100、Glyma.08g107800、Glyma.08g107700和Glyma.08G115800)在大豆籽粒、根或根瘤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些基因可作为水溶性蛋白质的候选基因,可能具有调控大豆水溶性蛋白质的功能.

    大豆水溶性蛋白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挖掘

    核糖体基因GmRPL12对大豆低硫耐性的调控作用研究

    陈燕宁吴志医元文杰阚贵珍...
    518-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豆中核糖体基因对大豆耐低硫胁迫功能的调控作用,从科丰1号根中克隆1个大豆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GmRPL12.分析基因结构和低硫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基因过表达载体和干扰载体转化科丰1号毛状根,获得转基因嵌合体,并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和植株表型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编码区全长576 bp,预测蛋白C端包含1个核糖体蛋白L7/L12保守结构域RPL12.该基因在根中表达量较高,表达水平受低硫诱导,不同品种中该基因对低硫响应的模式不同.通过毛状根遗传转化获得GmRPL12基因过表达、RNA干扰以及空载体对照的大豆嵌合体.低硫处理与正常硫水平处理相比,GmRPL12基因过表达的大豆嵌合体植株倒一叶和倒二叶SPAD、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显著增加,RNA干扰下调大豆嵌合体植株的以上指标.GmRPL12基因的过量表达能显著增加低硫处理时地上部、地下部的无机硫含量,以及正常硫水平处理时地上部的无机硫含量.研究结果暗示GmRPL12基因可能参与大豆对低硫耐性和大豆硫代谢的调控.

    大豆核糖体基因GmRPL12

    一个大豆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天然异交特性评价

    张湘高华伟杨梦园王俊...
    527-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大豆品种培育过程中轮回选择的效率,本研究以1个大豆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M4 ~ M8和M12代育性分离群体为材料,分别5年在1个地点和1年在2个地点对其育性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同时,以该突变体天然杂交F1单株衍生的5个F2群体和3个F2衍生的F3群体为材料对育性表型遗传方式和不育株结荚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在M4~ M8和M12代群体中,突变性状均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而在天然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育性表型的遗传因组合和播期不同而异.两个F2群体的育性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且其衍生的F3群体育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也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而其它3个F2群体则表现为受2个基因控制,但其中1个群体衍生的F3群体在早播条件下却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基本农田环境下,F2群体中不育株结荚数范围为0 ~ 28个,平均2.7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不同播期和年际间,不育株结荚数均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该突变体用于大豆轮回选择奠定基础.

    大豆雄性不育轮回选择遗传稳定性天然异交率

    东北大豆RIL群体不同生育时期倒伏的农艺性状多因子分析

    孟凡凡张云峰孙星邈王明亮...
    535-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茎秆强度、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茎叶重、根重等是评价大豆倒伏的重要相关农艺性状,为综合分析这些性状,以便揭示大豆倒伏的遗传机理,本研究以地理远缘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材,在发生倒伏的3个主要时期,调查倒伏相关农艺性状和家系倒伏情况,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主要农艺性状与田间实际倒伏的关系.结果 表明:RIL群体在R4期开始发生倒伏,不同发育时期各主要农艺性状与家系倒伏情况相关性不同,R4期至R8期影响倒伏的主要农艺性状经历了由茎重向株高、节间长度和茎秆强度等性状的演变.本研究使用多个农艺性状设计了8个大豆倒伏评价指数综合分析RIL群体田间倒伏情况,各倒伏指数在各生育时期均与家系倒伏情况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均高于其它单一性状与实际倒伏情况的相关性.其中,倒伏指数[(节间长度×茎重)/茎杆强度]与实际倒伏情况相关性最高,且仅用最少农艺性状代替直观观察到的倒伏情况,可作为倒伏研究的一个复合评价指标用于对RIL群体进行抗倒伏QTL定位,为将来大豆抗倒伏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提供技术手段.

    大豆倒伏农艺性状生育时期多因子分析

    大豆Glyma.05G222700.2基因生物信息学与逆境表达分析

    刘晨魏雅婷于月华倪志勇...
    54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Glyma.05G222700.2基因编码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抗非生物胁迫过程的功能和原理,促进大豆抗逆候选基因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lyma.05G222700.2基因进行同源序列、蛋白结构、进化树和转录组分析,通过qRT-PCR分析盐胁迫下大豆不同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表明:该基因编码区长2040 bp,编码69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656.54 kD,pI8.026.多序列比对发现Glyma.05 G222700.2蛋白包含1个Pkinase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野大豆、刺毛黧豆、赤豆一致性较高.转录组数据表明Glyma.05G222700.2基因在大豆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在根中表达量最低.qRT-PCR结果发现Glyma.05G222700.2基因在毛状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在毛状根中盐胁迫12 h表达量达到极值,盐胁迫24h表达量下降;在茎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24h表达量达到极值;在叶中表达量不稳定,盐胁迫2h该基因不表达,盐胁迫6h该基因表达量达到极值并高于对照,盐胁迫12和24h表达量低于对照.推断该基因可能在大豆抵抗盐胁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豆Glyma.05G222700.2生物信息学qRT-PCR盐胁迫

    改良高盐高pH法提取大豆DNA

    杨学珍刘晓雪宋健乔虎平...
    549-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除了含有大量的脂类和蛋白质外,还含有糖类和酚类物质,为解决难于从大豆中提取高质量DNA和传统提取方法耗时长的问题,本研究以中豆41与天隆一号的幼嫩叶片(V3)和成熟种子作为材料,对高盐低pH法进行改良,提高其裂解液pH值,同时结合冷冻裂解法缩短裂解时间,使用不同pH值醋酸钠纯化DNA,并与经典CTAB法进行比较,评价其提取DNA的效果及其应用范围.结果 表明,高盐高pH法对成熟种子的DNA提取效率较高,且蛋白与RNA污染少.CTAB法提取的DNA虽然完整性较高,但是耗时较长,蛋白与RNA污染较多.另外,高盐高pH法提取的DNA PCR扩增条带清晰,与常规CTAB法提取DNA扩增效果一致,但其DNA质量不能满足高通量测序要求.综上,改良的高盐高pH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大豆DNA提取方法,可满足常规分子试验的要求.

    大豆DNA提取高盐高pHCTAB

    “绿肥-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陈念范競升刘思林陆文宇...
    55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绿肥—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在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将冬种绿肥作物(黑麦草、白三叶草)作为植生覆盖作物,以冬季杂草休闲为对照,配合不同的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探究绿肥—玉米—大豆的轮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的覆盖作物和耕作方式对绿肥作物的养分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免耕黑麦草较适合作为玉米的前茬,可有效抑制玉米种植期间杂草的发生.绿肥—玉米—大豆的轮作对于大豆的产量及品质无显著影响,但黑麦草作为冬季覆盖作物对增加夏大豆的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轮作体系耕作方式植生覆盖产量品质

    种植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兰佳伟王福林宋莹莹
    564-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黑河43为材料,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进行大豆种植模式大区对比试验.共设计7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垄上四行不等行距模式产量最高,为3 414.65 kg·hm-2,其次是大垄种小垄管模式,为3 384.82kg,hm-2,比试验农场采用的垄上三行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7.6%和6.7%,不同种植模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垄上四行等行距种植模式结荚期叶面积指数最高,为2.87,与其它模式差异显著.垄上四行不等行距模式的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均最高分别为67.2和16.85 cm.垄上三行模式植株最粗,为5.22 cm,单株粒数最多,为52.06,但百粒重在所有模式中最低,为18.63 g.大垄种小垄管种植模式收获株数最多,达到35.7株,m-3,常规种植模式百粒重最高,为19.85 g,其它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相关分析显示,大豆产量与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4、0.762、0.750和0.970.垄上四行不等行距种植模式产量最高,其它指标也有良好表现,综合来看,垄上四行种植模式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模式.

    大豆种植模式农艺性状产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