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品种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研究

    闫洪涛刘格杜文晴张甜甜...
    616-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合碳代谢是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基础的生理代谢途径,对其自身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探索大豆品种演化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和碳代谢的演化趋势,本研究以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和栽培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光合特性以及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在所有类型的大豆品种中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均以栽培型最高,最大值在R2期,栽培型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活性分别为24。2 μmol·m-2·s-1、99。9 mg·g-1和4。5 μmol·g-1·min-1。碳代谢相关酶活性也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淀粉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R2期,栽培型大豆品种的蔗糖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品种,分别较野生、半野生、半栽培品种高203。4%、67。8%、49。2%和192。5%、142。4%和131。1%。各类型大豆叶片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在V2和R2期与Pn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在R4、R6和R8期与Pn无显著相关性或呈负相关,随着大豆品种的演化,叶片光合碳同化能力改善,其中RuBP羧化酶、蔗糖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增强幅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大豆品种选育及高光效利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大豆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碳代谢关键酶

    多组学分析磷胁迫下大豆根瘤碳氮代谢途径

    姚玉波
    624-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磷胁迫对大豆根瘤固氮作用的影响,对磷胁迫处理15 d的大豆根瘤进行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检测,分析根瘤中差异代谢物质和差异蛋白及参与的代谢通路。结果表明:大豆根瘤中代谢物质和蛋白上调和下调以响应磷胁迫,参与11个碳代谢途径和19个氮代谢途径,糖类物质下调,参与糖酵解、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等碳代谢途径,导致根瘤中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影响根瘤固氮作用;氨基酸和酶以上调为主,富集在氨基酸代谢、氮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及嘌呤代谢通路,是大豆根瘤响应磷胁迫的重要氮代谢途径;氨基酸上调为TCA循环中间产物提供碳骨架,碳氮代谢协同作用响应磷胁迫对大豆根瘤固氮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解析磷胁迫影响大豆根瘤固氮作用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大豆根瘤磷胁迫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途径

    基于rDNA测序的连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研究

    曲晓华戴艳婷赵晓燕
    63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找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联系,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的角度研究大豆连作障碍的机理,以大豆正茬、连作4,6,8和10年的大豆盛花期土体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6S/18S rDNA PCR-DGGE方法,对比连作不同年份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对差异性电泳条带进行测序比对。结果显示:聚类分析表明,连作不同年份的土体土聚在一簇,根际土聚在另一簇,土体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于根际土壤;16S rDNA的DGGE图谱表明,土体细菌群落没有发现明显的条带变化,根际细菌种群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变化较大的细菌种群经序列比对表明多为Proteobacterium,是一种固氮菌;18S rDNA的DGGE图谱表明,各处理间真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和变化,不同处理间一些条带出现或消失,变化较大的真菌种群经序列比对表明多为Trichosporon pullulans、Temellomycete、Phoma sp。、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Trichosporon pullulans 和 Cyathus striatus。结果说明细菌和真菌的根际效应很明显,连作大豆细菌种群变化不大,对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连作障碍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种群结构rDNA

    大豆埃氏慢生根瘤菌Y63-1菌株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

    冷飘金拂晓黄毅张婵娟...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广谱高效大豆埃氏慢生根瘤菌Y63-1菌株的高效生产与推广应用,本研究对其培养基进行了筛选与优化。首先比较了Y63-1在YMA、TY、SM、PA和BSE 5种根瘤菌基本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Y63-1在TY基本培养基中生长最快。以TY为基本培养基进行单因素碳源及无机盐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是Y63-1生长的最佳碳源,CaCl2为必要的培养基成分,Rh微量元素对菌株的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对蛋白胨、葡萄糖、酵母粉及Rh微量元素4种组分进行正交优化,获得了适宜Y63-1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1 L)为:8 g蛋白胨、10 g葡萄糖、3 g酵母粉、0。1 g CaCl2·6H2O、3 mLRh微量元素,pH7。0。此培养基也能显著提升USDA110的生长速率,可以广泛应用于慢生根瘤菌菌剂的大规模生产。

    大豆根瘤菌埃氏慢生根瘤菌Y63-1培养基筛选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高温高湿贮藏对大豆及其加工产品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夏晓雨朱颖黄雨洋何洋...
    648-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作为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大豆贮藏是大豆在收获后直至加工前的必要阶段,但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极端环境如高温、高湿及极低温等条件,会直接影响大豆原料的组分特性和结构,从而影响加工产品的品质。因此,研究大豆贮藏环境和产品品质变化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大豆贮藏过程中大豆及产品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原料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组分及其加工产品豆乳、豆腐的品质变化,重点分析高温高湿贮藏条件(极端环境)下大豆蛋白质等主要组分和豆腐品质的变化机制,为大豆长期贮运和豆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大豆加工产品贮藏高温高湿蛋白质豆腐品质

    镰孢菌引发的大豆根腐病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姜超董禹含孟利强王向向...
    656-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但其产量和品质极易受病害影响。大豆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大豆病害类型。镰孢菌(Fusarium)是大豆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本文综述了由镰孢菌引发的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条件、发病症状及病害影响,并分析了镰孢菌引发大豆根腐病的致病性与发病机理。通过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致病性研究发现,镰孢菌属菌株可以通过破坏宿主植物免疫应答系统或分泌真菌毒素破坏植物细胞等方式引发大豆根腐病。同时不同病原菌之间还存在协同互作机制,可通过分泌促侵染关键物质协同逃脱宿主植物防御。本文总结了镰孢菌引发的大豆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生物防治手段集合多个作用靶点于一体,通过转录组学技术能够揭示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而生防微生物固有的活体属性所带来的应用局限性则可通过与农业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等方式加以攻破。本文还对关于大豆根腐病乃至各类农业生产病害的生物防治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大豆根腐病镰孢菌致病性致病机理生物防治

    《大豆科学》征稿简则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