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双月刊

1006-1789

qnyj@sass.org.cn

021-53060606-2560,53062239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50室

当代青年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You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主办的有重要影响的青年理论刊物,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6年又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在全国政治类入选期刊中排名第十五名。全国政协常委,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德顺为学术顾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双向互动

    陈思宇
    1-4页

    在文化传承和守正创新中坚守青年编辑的时代使命

    朱颖
    5-9页

    青年学者的研究旨趣、困境挑战与学术使命——以"社会学"为例

    黄永亮杨笑宇
    10-13页

    "i人"还是"e人":青年MBTI社交符号互动、冲突与引导

    宋一婷秦一鸣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i人"和"e人"社交符号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社交文化新样态,映射出青年在液态社会下对孤独的纾解,体现了青年反身性的自我观察,是青年再嵌入社会的积极尝试.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尝试勾勒当代青年"i人"和"e人"的社交文化图景.当代青年在"主我"与"客我"的交互中形成自我的符号建构,通过"自我呈现"和"群体共鸣"促进符号互动,并在"归因"和"调整"的交互过程中实现符号调适以达到个体的平衡.然而这一过程也容易造成符号情感区隔、符号人设崩塌甚至符号自我裹挟等冲突.因此,完善自身知识框架、打破圈层壁垒、主动融入社会、形成理性社交价值共识是促进青年健康社交的应有之义.

    "i人""e人"社交符号互动冲突

    身份建构还是身份危机?MBTI的流行与青年的自我认同

    陈新民曹畅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MBTI在社交媒体中的热度不断攀升,成为现代社会中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个体身份危机的背景下,MBTI为年轻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个体通过回忆自身经历、对照他人经验来验证测试结果,形成确定的自我认同,并努力将自己的MBTI类型融入现实生活中,进而巩固和确认自我.不过,MBTI的流行可能再次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使个体对自我产生表面化理解,对自我认同感到混乱和困惑.MBTI的过度使用还可能使个体受到人格类型的规训,加深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性.使用者应该对MBTI测试结果持审慎态度,结合更广泛的观察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

    MBTI自我认同自我建构

    当情感成为商品:虚拟陪聊的情感劳动、不稳定管理与情感消费

    卢燕璇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日渐流行的虚拟陪聊现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探究情感劳动的商品化、情感商品的生产管理及情感消费实践.研究发现,虚拟陪聊指向情感的商品化,情感成为在线情感劳动的产物,通过媒介载体实现商品交换与情感传递;续单强化了情感的商品属性.当情感被商品化时,陪聊平台依托情感商品绩效将陪聊员置于不稳定的多重劳动处境中,以保证长期的情感劳动投入与情感商品的持续生产.虚拟情感商品为孤独的个体提供了情感支持与满足的渠道,但同时情感消费也导致劳动者与消费者的情感异化.由此,文章通过聚焦陪聊类在线情感劳动的情感商品化及其生产机制,深化了情感劳动的研究,揭示了虚拟陪聊产业的生态,并反思当代青年的情感困境.

    虚拟陪聊情感劳动情感商品不稳定性情感消费

    媒介物质性视角下跨世代留守儿童家庭的情感实践

    吕山李熠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跨世代的留守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物质性视角出发,探讨不同世代的留守儿童如何根据媒介的物质性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亲子关系与情感联结.跨世代留守儿童家庭的媒介物质基础与沟通策略可大致归为三种形态,分别是书信与座机时代的"不稳定联结"、初代手机提供的"断续联结"与移动及复媒体环境下智能手机所提供的"持续联结".不同世代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样态,即"故作坚强"、"渴望联结"和"虽近尤远".文章发现,媒介的物质可供性并非线性演化,而是立基于不同社会情境,与留守儿童的实践交织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动态过程与关系.

    跨世代留守儿童媒介物质性情感实践

    弱筛选机制与研究生教育回报的异质性

    何蛟龙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弱筛选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在入职前期和后期的研究生教育回报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均可从读研中获得教育回报,但其回报时间存在差异.在入职前期,研究生教育主要发挥信号功能,普通大学毕业生能从研究生教育中获得更多回报;而在入职后期,研究生教育所增加的人力资本发挥主要作用,重点大学毕业生能从中获得更多回报.文章弥补了弱筛选假设未能很好区分教育的人力资本功能和信号功能具体作用情境的不足,可为高等教育回报的负向选择和正向选择提供更全面的解释.

    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弱筛选假设异质性回报

    家庭友好政策能提升青年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吗?

    谭灵芝韦文琴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22年对3764名20~35岁青年职业女性的在线调查数据,采用重聚影响函数回归方法检验了家庭友好政策对青年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考察了不同分组的影响异质性.研究发现,家庭友好政策能显著提升青年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且企业支持政策的影响最大.家庭友好政策系数随分位点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位点的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缓解工作—家庭冲突是当前家庭友好政策促进青年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主要路径,而相比之下,促进性别平等的作用则相对较弱.此外,研究揭示了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调节家庭友好政策对青年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为进一步激发青年职业女性的生育潜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体系,包括完善经济支持政策、优化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延长育儿照料假期、构建完善的托育服务体系等.

    家庭友好青年职业女性生育意愿

    骑行流浪:心态疗愈与青年生活世界建构——以"徐云流浪中国"为例

    佘国梁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群体的生活世界观与自我心态疗愈方式紧密相关,以"徐云流浪中国"为代表的骑行流浪的出圈折射出青年社会价值取向的新特征.基于网络民族志研究,文章发现,青年群体囿于社会性时间与各种生活羁绊产生困顿心态,从而将追求精神自由与愉悦体验作为自己的生活价值选择.对于骑行者而言,骑行途中的自然景观与人际关系给其带来了精神自由和新的体验;对于观看者而言,骑行流浪视频中的景色魅力、骑行者展现出的探险精神及认真生活的态度给其带来了精神力量,实现了自我情绪纾解.这一社会现象背后体现了青年群体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独特理解,即活在当下、认真生活、为自己而活或按自己的活法活.有鉴于此,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生活观,在公共生活中建立稳定的社会联结,并尊重青年群体差异化的生活方式.

    骑行流浪青年心态生活世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