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亚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亚太
当代亚太

李向阳

双月刊

1007-161X

bjb-yts@cass.org.cn

010-64063921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当代亚太/Jour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研究和介绍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的文章。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编者的话

    1页

    中国—美国—东盟三方海洋议题竞合中的东盟角色

    田诗慧郑先武
    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国竞争格局为小国提供了倡导和设置区域议程的契机与政策空间.通过发展优势领域、建立关系网络、搭建制度平台以及塑造特定规范,东盟能够确保自身利益和首要事项得到优先考虑,并将竞争中的大国的议题偏好纳入其制度框架内.在"印太"海洋议题演进中,中美在支持"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分别以中国"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网络和美国"印太"海洋联盟体系为基础,围绕海洋议题主导权展开竞合互动.一方面,中美碍于竞争压力,为争取东盟的支持,积极对接和补充以《东盟印太展望》为导向的海洋事务治理规则,推动区域海洋议题"东盟化";另一方面,中美海洋议题竞争冲击了东盟的议程设置权,使其在主权敏感议题以及大国构建的平台中可能陷入被边缘化的困境.但要注意到,中美设计的区域海洋秩序,若要获得广泛支持或替代现有秩序,需要被合法化为对现有区域架构的实际或重要补充.面对愈发严峻的海洋形势,东盟应保持中立、审慎对待美国"印太化"海洋议题的立场,并充分利用 自身优势推进区域多边主义,强化"东盟中心地位".

    议题竞合东盟中心地位"印太战略""一带一路"海洋合作

    获益范围、外部选择与东盟政治安全合作成效差异的制度逻辑

    孙志强
    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结束后,随着东盟的发展和以其为中心的安全合作架构在地区层面持续扩展,学界围绕东盟架构政治安全合作有效性的争论快速升温.文章认为,东盟政治安全合作的成效差异有着植根于东盟制度特性的内在逻辑.基于其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国具备较强能动性的制度禀赋,东盟政治安全合作的结果受到特定合作倡议的获益范围和外部选择两个关键变量的影响.获益范围从利益牵引角度决定了东盟成员国对某一合作倡议的支持程度,外部选择则从成本规避角度决定了东盟成员国付出必要成本推动制度性合作的意愿大小,二者交织互动催生出"合作达成""合作否决""合作悬置"以及"合作降级"四种差异化的结果.在理论建构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四组基于受控比较的案例研究: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印尼推动《东盟印太展望》出台、中菲南海岛礁争端背景下菲律宾推动东盟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柬埔寨冲突背景下马来西亚协调东盟的危机应对策略,以及冷战结束后泰国倡导变革"东盟方式"不干涉原则的"灵活接触"倡议.案例研究初步验明了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东盟"清谈馆"获益范围外部选择国际制度合作

    重构权力结构:马六甲海峡双层安全治理模式研究

    范佳睿
    5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六甲模式"是马六甲海峡在近二十余年间形成的以沿岸国的排他性合作为主、以沿岸国和使用国的包容性合作为辅的双层安全治理.其中,沿岸国联合巡航是东南亚本土第一个多边军事安排,域内外合作机制是责任分摊原则的首次地区性实践,二者标志着"马六甲模式"的形成."马六甲模式"是安全治理的地区化与国际化共同促发海峡次区域权力结构重构的结果.沿岸国通过提升地区治理能力获取了制度性权力,使用国有限度地平等参与治理事务则推动权力平衡的形成.这种以中小国家为核心、以大国为外围的次区域权力新构型,在地区及国际规则的作用下形成了"马六甲模式",有助于弥合沿岸国主权关切与使用国通行关切之间的张力,保障海峡安全稳定.但这一模式亦具有阶段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因其只针对特定地缘安全议题,并可能因中美博弈及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而发生异变.

    "马六甲模式"权力结构重构地区安全治理

    为何俄乌冲突中的阴谋论叙事层出不穷?

    梁怀新
    8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略叙事历来是主权国家关注的焦点.一般而言,一国为实现既定目标,其战略叙事应以充足事实为依据,但我们也会发现,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中还存在另一种以阴谋论为核心的战略叙事方式,此类叙事方式曾在美苏冷战时期大肆盛行.当前,大国竞争背景下,阴谋论叙事死灰复燃,特别是俄乌冲突中,阴谋论叙事大量出现,不仅使俄乌冲突在"信息迷雾"中绵延至今,更动摇国际信任机制,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立.阴谋论叙事的作用机理体现为何?为何俄乌冲突中的阴谋论叙事层出不穷?现阶段学界对这一现象的专门研究还相对有限,为此,文章尝试从叙事场景和角色等角度进行了梳理,认为阴谋论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战略叙事策略,指重大国际突发事件发生后,"揭露者"运用阴谋论这一不合理的要素组织方式,通过影响"观众"的主观认知来实现打击"坏人"的既定目标,阴谋论叙事之所以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大量涌现,有着多重诱因.同时,文章对俄乌冲突中的阴谋论叙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对阴谋论叙事的战略限度及应对策略提出了建议.该研究有助于加强学界对阴谋论叙事现象的理解,也对中国有效应对阴谋论叙事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阴谋论战略叙事社会心理大国竞争俄乌冲突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的生成机制与成效评估

    陈小鼎刘淑嵘
    10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的持续外溢,欧亚地区安全局势 日趋复杂,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面临重大挑战.在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如何推进区域安全治理至关重要.文章认为,成员国的安全威胁感知和政策取向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体而言,处于高清晰度的约束性环境时,成员国的威胁感知最强,政策取向为必须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显著;处于低清晰度的约束性环境时,成员国的威胁感知较为强烈,政策取向为选择性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较好;处于高清晰度的包容性环境时,成员国的威胁感知弱化,政策取向为非必须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一般;处于低清晰度的包容性环境时,成员国具有较弱的威胁感知,政策取向为选择性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较差.通过对2005年"颜色革命"、2022年乌克兰危机、2001年"九一一"事件、区域内无重大安全冲击事件的案例分析,这一理论假设得到了充分验证.当前,上海合作组织须以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主要议题,以整合安全治理主体为主要动力,以提升国际话语权为重要保障,进而深入推进区域安全治理.

    上海合作组织乌克兰危机区域安全治理威胁感知政策取向

    公众对中美关系的知觉与知觉偏差——基于五国网民调查的分析

    马得勇
    13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政治心理学视角来分析两国关系对理解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的本质不可或缺.文章尝试运用心理学的元知觉、知觉错误和知觉偏差三个概念对公众的外交政策认知进行分析.文章以中、美、德、日、韩五国的公众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调查收集样本,从公众对中美国家实力、意图、国家形象、国家威胁感、外交政策合理性等方面的知觉、元知觉和知觉偏差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公众对中国取代美国的实力和意图存在过高的估计,明显高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公众估计;中美两国公众均对对方怀有较大的威胁感,但中国公众比美国公众的威胁感更高;中国公众对国家形象、外交政策合理性的自我评估过高.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与外国公众的知觉还是与国内官方立场相比,中国公众对国家实力、意图以及中美关系的知觉均存在较大的偏差.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些知觉偏差可能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并认为,民间对外交问题的准确知觉对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环境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外交政策元知觉错误知觉知觉偏差国家形象国家实力

    Abstracts

    157-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