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疆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疆学刊
东疆学刊

徐东日

季刊

1002-2007

djxkybu@yahoo.com.cn

0433-2733633 2732551

133002

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东疆学刊/Journal Dongjiang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于2001年4月2日被批准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学刊作为基地服务的学术期刊,为尽快提高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地方重大决策的能力,主要研究东方各国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政治、法律制度、企业文化以及其它人文科学,侧重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陌生亦熟悉:古代朝鲜潇湘八景诗中的"潇湘"空间

    韩燕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潇湘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地理文化意象,其钟灵毓秀自古为人称道,在文人墨客心中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潇湘八景诗画东传至朝鲜半岛所引发的文化共鸣使潇湘的文化元素成为了众多海东诗者藉以寄情的文学意象.然而,该意象东传之后,因时间空间之阻隔,于海东诗者笔下逐渐呈现出"陌生亦熟悉"的独特文学气质.古代中朝诗者对潇湘之诠释同曲却异工.在古代朝鲜文人笔下,潇湘乃卧游之山水空间、避世之脱俗空间、悲伤之忧怨空间.其中有山遥水远无以为见所致之谬误,亦有倾心桃源浅恨轻传所寓之独见,潇湘成为其寄托哀思、存放理想的自由处所.古代朝鲜文人借中国的时空意象营造出朝鲜半岛风格的悠然意境,以潇湘气韵为底色,描摹出了古代朝鲜潇湘八景诗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蕴.

    潇湘八景诗古代朝鲜文学地理陌生熟悉

    古代朝鲜对苏轼"诗画同源"理论的接受

    杨雅琪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具东亚文化特色的"诗画同源"理论在宋代不断成熟发展,至苏轼开始明确.随着宋诗画在古代朝鲜受到追慕,"诗画同源"理论在朝鲜半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内涵,并不断丰富延伸诗学与画论内容,具有双重理论价值.古代朝鲜对此理论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创作、风格、形神论三方面,整体来看,内容丰富、观点明确、代际脉络清晰,但同时也存在体系分散、阐释重复且不够深入等问题.这种接受状况的原因,主要源于古代朝鲜对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对汉诗的学诗者视角以及对汉文化的仰慕心态.

    古代朝鲜苏轼诗画同源接受

    人生之解与诗艺之源:金时习汉诗的佛禅意蕴

    吴昊男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时习半生为僧,切身的佛教实践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佛学义理自觉消解心中苦闷,直面现实的兴衰荣辱,因而成就了诗作中开阔洒脱的生命境界.禅的思想、文化更直接成为金时习诗歌创作的养料来源,使其在诗歌的题材、语言和审美趣味上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古代朝鲜汉诗与佛教的激荡互动.

    金时习古代朝鲜汉诗禅诗

    朝鲜朝文人申叔舟的尚"奇"观——兼论与中国诗学之关联

    李美善任明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奇"是朝鲜朝文人申叔舟文学理论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申叔舟推崇的"奇"在遵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色彩,与审美风格、诗艺技巧、人格修养等相关联,在内容上多指清奇的诗风、奇特的辞语以及豁达傲岸的诗人气质等.申叔舟欣赏梅尧臣"平淡自然而奇"的创作风格,赞扬安平大君李瑢"除弊见奇"的选诗撰集方法,推崇王安石以"夺胎换骨"创变出奇的诗艺技法,并以"奇"为审美效果,在其作品中表达了"疏荡奇气"的人生态度,营造了清新奇特的诗境,强调比兴、用事有奇变,格律、辞文有奇巧,体现出"不求奇而自奇""奇变百出而然"的特点.

    朝鲜朝申叔舟"奇"中国因素诗学

    繁华与奢华:朝鲜通信使笔下的日本市肆形象

    徐东日宋健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通信使通过使日,亲眼看到日本城市市肆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由此逐渐转变了对日本的负面认知.他们还通过对朝日两国经济的比较研究,找到了日本之长与朝鲜朝之短,并致力于寻找日本经济繁荣的具体原因.与此同时,他们基于节俭与文明的观念,揭露和批判日本城市文明奢华背后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而认为日本人没有文化、缺少修养,这多少反映了朝鲜古代文人对日本的文化误读.

    朝鲜通信使日本市肆繁华与奢华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长篇小说《红王妃》的跨文化对话与书写——浅析《红王妃》与《恨中录》的互文关系

    梁玉玲金柄珉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红王妃》是受18世纪朝鲜朝宫廷悲剧《恨中录》启发而改编的小说.小说抓住文本"交互"的特点,创造出多重意蕴的文本空间.两部作品的互文关系,揭示了小说中的多种隐喻,阐述了"互文性"在文本"交互作用"下对"意义产生"的价值.通过小说"文化交融"的核心主题,可以进一步探究在多元化时代作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从而挖掘人类命运的"交互"即是"共生"的主题意蕴.

    玛格丽特·德拉希尔"互文性"人类"红色""时空"跨文化

    民俗信仰的通俗演绎:关羽崇拜与李舜臣小说形象的"关羽化"同构

    王乙珈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壬辰倭乱"平定后,关羽信仰在朝鲜半岛迅速传播.关羽崇拜在通俗文学中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关羽形象的设置上,还体现为有意地将关羽个性特征"内化"到朝鲜民族英雄身上,汉文小说《壬辰录》中的李舜臣便是一例.在《壬辰录》迄今所见的七个版本中,不论简本还是繁本,均多次出现关羽描写,即显性崇拜;进而,小说将关羽精神品格植入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身上,这种"形象同构"成为另一种隐性崇拜.此类在民俗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英雄塑造,既体现了倭乱肃清后朝鲜民众对战神关羽的信仰,又以文学书写的方式直接展现了朝鲜民众的民族意识.

    《壬辰录》关羽崇拜通俗演绎文化心理民俗信仰

    韩国语存续体标记的跨语言考察

    刘英明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续体表示某一动作完成之后所造成的结果状态的继续存在.在对韩国语三种存续体标记搭配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跨语言的考察发现,很多语言的存续体标记均来自存在范畴或与存在范畴有关,借助空间概念表示时间概念不是韩国语所特有的,而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然而,各语言中不同的存续体标记在语法化程度、显赫程度和分工上存在差异.

    韩国语存续体标记类型语义特征语义基础句法环境

    译者视角,数据矩阵——《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译介沿革、模式及研究趋势》综合评述

    杨晓辉
    139-142页

    Abstracts

    143-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