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大学学报
大连大学学报

王文波

双月刊

1008-2395

ldxsqk@126.com

0411-87402179/3604

116622

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以展示本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其办刊依靠本校教师、干部和部分学生作者队伍进行学术著述,为本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体现综合大学的教育工作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审势与攻心: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媒体宣传

    刘威姚宇菲
    1-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午一役,不仅表现在正面战场中的枪炮交锋,也体现在"第二战场"的媒体宣传上.相比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媒体的排斥与沉默态度,日本在不断扩充自身兵力、逐步扩大外交的同时,也在国内外持续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发动舆论攻势的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日本为塑造自身形象而对本国与海外使用的舆论建构手段,同时,文章在最后重点探究了日本对清朝国家形象、军队形象以及国民形象的舆论建构,揭露日本在狂热战争情绪煽动之下的所作所为.

    甲午战争日本舆论宣传

    话语变迁与谱系构建:日本国家叙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邓天奇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的国家叙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关涉日本的民族性、价值观、文化惯习、社会结构等主体性层面的要素,还依赖于中日两国一直以来的文化交涉与政治交涉等主体间性层面的要素.其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受制于东西方力量的变迁,在历时性话语上分别被表征为"楷模帝国"、"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从根本来看,这种话语谱系是一种为了应对外来力量刺激、建构"自我主体性"而形成的虚拟想象集合.面对日本国家叙事的片面认知与主观评价,我们需要在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实在"的基础上,借助对话与交往展示好中国的"国家外在",以自我叙事重构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国家叙事国际传播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文化

    大连机场开航前后略考

    李雪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商业航空发展的浪潮影响了日本,军方主导的试航与官方商业航空公司建设的目标一起指向侵略性质的海外航线,以日本本土为始发点,这些海外航线涉及朝鲜与中国大连,从此开启了大连机场的建设.日本航空输送株式会社开办的第一条航线即日本大阪至中国大连线.大连机场是日本侵犯中国本土的重要支点,与其大陆政策侵略步伐相一致.

    商业航空大连机场周水子日本关东军

    甲骨文典型细节特征研究

    谭飞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骨文为早期成体系的古代文字,字形仍然保留着较多的形象特征,书写大多不太固定,字形往往呈现出一些差异,如笔画多少不一、形体朝向不定、部件不固定、结构不定型等.但其中的关键细节相对比较一致,具体表现在笔画的曲直、笔画的长短、书写的方向、强化的特征、选取的对象以及部件的组合关系等方面.这些有意为之的细节,除了忠实记录着原始信息之外,也有不少出于区分字形和区别字义的考虑.典型细节中蕴含着的重要的构形信息,对字义的传达至为关键,对字形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典型细节特征字形字义

    敦煌文献词语考辨四则

    赵静莲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知识重新考正了敦煌文献中反映唐宋时期日常生活用品的四个词语,包括三个家具类词语,一个与衣饰用品相关的词语,并结合敦煌文献、出土实物、壁画及传世文献材料说明了这些词语所反映概念的功用、形制等.研究认为:"()秤"即为"镴星秤",使用锡镴类材料打造秤星的一种杆秤;"㭘盛"虽是盛器,但不是似帢帽样圆形小底的盛具,而是套盒类器具;"珞㻱"即"络缝",是指用珠宝镶嵌衣服缝隙或用珠宝镶嵌衣服缝隙的衣服;"火铁"不是拨火用的火筷子,而是与火石击打以取火的生火用具.

    敦煌文献日常用品词语

    唐宋"捉"字处置式研究

    杨朋飞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捉"字处置式出现于唐代,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捉+O1+V+O2""捉+O(+X)+V"和"捉+O(+X)+ V+Y".它的形成来源于"捉"字连动式的重新分析,即"捉"由动词语法化为处置介词,其语法化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捉"使用频率的增加,为其提供了语义基础;二是"将"字处置式的格式类推,为其提供了形式依据.但是"将/把"处置式的竞争作用,最终导致"捉"字处置式逐渐衰落,这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处置式"捉"唐宋历时语法化

    引述性回驳构式"X怎么了"形成动因与语用功能

    史春磊
    47-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X怎么了"是汉语口语表达中常见的引述回驳格式,"X怎么了"格式由引述句"X"、疑问代词"怎么了"、辩驳句(可隐现)三部分构成,"X"表示的引述内容有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辩驳句体现出凸显立场、解释说明、强化回驳、评说注述四种话语功能.引发"X怎么了"回驳构式形成的动因基于两点:一是事物认知差异的回驳,主要包含影响/作用度、主观评价两方面;二是事件立场差异的回驳.在互动语言观指导下,文章还论述了立场差异回驳的语义特征,实际话语中回驳构式"X怎么了"具有凸显言者立场、表达负面情绪等语用功能,同时本文还涉及了"X怎么了"的语义推导过程.

    "X怎么了"引述性回驳形成动因语用功能

    从应对东北鼠疫看晚清卫生防疫机制

    薛蘖森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0年至 1911年发生在东北地区的鼠疫,是清王朝在最后十年中遭遇的一次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在这次疫情中,清政府先后通过封锁水陆交通等方式将疫情阻隔在山海关外,其后派遣以伍连德为代表的专业医师前往东北指导抗疫工作,并采取封城隔离、建立专业救治医院、颁布防疫法规、宣传卫生知识、消毒清洁、除鼠等防疫措施,在四个月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通过研究清政府为应对东北鼠疫所采取的诸多措施,可以对晚清的卫生防疫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东北鼠疫晚清卫生防疫

    清代大连地区传统教育事业的发展

    王文轶赖银莉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战乱和人口的严重流失导致大连地区在前代所积淀的传统教育事业基础荡然无存.清顺康时期,尽管在招民开垦政策的刺激和推动下,大连地区的人口有所增长,但仍然缺少完备的民事建置,在根本上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雍正年间,大连地区的"通判"设置以及其后的州、县建置,不仅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生员的科考条件,而且使官办教育开始步入正轨.乾隆及以降时期,大连地区则逐步形成了州县儒学、书院、私塾、家学并兴的局面,从而扩大了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途径,促进了大连地区科举教育水平的提升.

    清代大连地区传统教育事业儒学

    英国新工党政府第二代福利制度对单亲家庭的影响

    李超傅新球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动,英国传统福利模式逐渐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初,以托尼·布莱尔为代表的新工党适时提出"第二代福利理论",并在 1997 年上台执政后逐步完成其制度建构,这一变革改变了英国政府在单亲家庭问题上的施政传统.第二代福利模式重新定义了单亲家长的角色身份,同时在政府对单亲家庭的责任范围、单亲家庭与公私部门关系等方面作出新的诠释,最终对改善单亲家庭问题产生了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英国新工党第二代福利制度单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