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未来的地理学——对地理学发展的展望

    王建张国友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广受关注但众说纷纭.在梳理国内外观点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理学的作用、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教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地理学发展的趋势.地理学将走向科学的地理学、技术的地理学、哲学的地理学、系统的地理学、统一的地理学、全球的地理学、发展的地理学和生活的地理学,还存在着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维度立体化、研究尺度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和集成化、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理学未来地理学地理学发展趋势地理学研究展望

    新时代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视角

    高阳李鑫张中浩刘鉴...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战略需求,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为地理学科注入新的力量,国别地理学的发展还需获得更多关注.本文基于1986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别地理项目数据,分析国别地理项目的申请与资助现状,考察其研究热点分布,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探讨其概念内涵及其在学科体系中定位,提出国别地理学支撑地理科学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别地理学科发展策略.研究发现:①国别地理项目申请量与资助量较少,研究地域布局与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匹配度不够,尚不能满足国别地理服务国家大政方针的资政服务需求;②1986-2022年共有344项国别地理学申请项目,分布在地缘政治、自然环境、能源经济与社会文化四大领域,且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信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中的国别地理研究有明显的时空尺度差异;③国别地理学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需求,同时为地理科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为地理科学数据驱动型研究范式提供了新应用领域,是时代赋予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增长点;④国别地理学未来需从动力模式、队伍组织、交叉融合等方面加强建设.

    国别地理研究格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科学学科发展

    高质量区域空间格局构建下中国经济区划调整研究

    李国平朱婷孙瑀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区划调整对于塑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 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的划分逻辑与影响.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以及知识要素为主导所形成的新空间集聚等第二性地理因素逐渐替代资源禀赋等第一性地理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三北"经济增长乏力、区域差异扩大及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由东西分化转变为南北分化等挑战.随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为主转变为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空间格局也需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提出划分五大经济区域的新方案,将原来的四大经济区调整为东南、西南、东北、华北、西北五大经济区,从而强化经济区内部联系,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应构建高质量区域空间格局的需求.

    经济区划区域空间格局四分法五分法高质量发展中国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生态特色型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转型机制——以上海市青浦区莲湖村为例

    李叶洋邵琳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上海市莲湖村为案例,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探究生态特色型乡村的空间重构过程及其转型机制.研究发现:①莲湖村乡村重构过程经历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民宿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其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达到平衡状态.②由地方政府和民宿业主分别作为两个阶段的关键行动者主导推动的行动者网络实现了转译与承接转换,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乡村空间仍处于动态变化中.③莲湖村乡村空间重构呈现出经济职能转型、社会结构重组和空间特征演变的特征,既可看到"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模式,也可看到"自下而上"市场力主导的推动.

    乡村空间重构行动者网络村庄转型机制生态特色型

    区域环境与科技:模式识别、历时演化与互动效应研究

    俞立平张矿伟徐航沈洁...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两大系统,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推动环境与科技协同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环境与科技互动机制基础上,基于四象限分区模型将环境与科技划分为4类模式:同步领先型、环境优先型、科技优先型、同步滞后型,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9-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并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其相互影响及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在观测期内,区域环境与科技创新总体上仍处于升级阶段,且其共存模式呈现出东部优于中西部地区的非均衡格局;环境质量对科技发展呈现一定的正向影响;科技创新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实现环境与科技的良性互动是一个长期过程.并提出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环境与科技发展政策;科技创新要坚持绿色导向,兼顾生态效益;生态建设要积极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环境质量科技创新联立方程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模型)

    基于多椭圆模型的中国制造业空间集中度计量

    白冰赵作权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直观地揭示多因素对制造业空间集中的影响,本文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提出基于二维地理空间、行政区、企业区位等多椭圆的制造业集中度计量方法.研究以中国国土空间和地级行政区空间为参照基准,使用2013年中国近32万家工业企业数据,度量了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和企业区位的空间集中程度及其主要方向.结果发现,与国土空间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空间集中度为0.70,企业区位分布的空间集中度为0.71;与地级行政区的区位分布与人口分布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空间集中度分别为0.54与0.32,企业区位分布的空间集中度分别为0.55与0.33;与制造业企业区位分布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分布呈现空间分散状态.

    空间集中空间集聚标准差椭圆空间集中方向多椭圆模型

    中国省会航空节点城市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变化及空间特征分析

    韩瑞玲李宗哲冉心月郭晓阳...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空运输业提升了城市系统的吸引力并激发新的交通需求,引导城市经济和空间结构快速演进.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规模、外贸、科技、社会、环境、航空等要素在内的城市复杂时空系统指标体系,对中国省会航空节点城市及其构成的7个空管区的复杂时空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变化情况及时空聚类特征、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9年,中国31个省会(首府、直辖市)航空节点城市在复杂时空系统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或分散、或集中的趋势特征,南方城市在研究末期的协调程度表现更好.7个空管区中,华北区协调度最高,新疆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的协调度水平发展增速较快,航空系统的平均协调度最高.各航空节点城市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的时空聚类模式存在空间分异特征与聚类特征,航空系统在空管区的聚类优势最为突出,经济系统在空管区聚类辐射范围最大.航空、规模、科技与环境系统均表现了正向直接空间溢出效应,经济与科技系统表现了正向间接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全面分析航空节点城市及空管区的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变化,精准判定了航空节点城市多指标系统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及时空分布异质性,对拓展航空地理研究及促进航空节点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航空节点城市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空管区聚类优势

    中国共同富裕的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

    邹伟勇许玲丽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反映共同富裕建设成效,本文探索共同富裕的量化体系.基于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以及Markov链等实证分析方法,本研究从共同、共享和富裕3个维度测度中国共同富裕指数,并探索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层面看,共同富裕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位于高共同程度-高富裕程度区域.虽然共同程度指数下降,但共享程度指数和富裕程度指数的正向驱动效应更大,共同富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②共同富裕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异贡献相对较小.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共同富裕发展差距逐渐缩小.③共同富裕发展较为稳定,不同地区的共同富裕发展存在稳定性差异,一般不会出现跨越层级的跃升.临近类型转移的概率大于非临近类型转移的概率,上升转移类型的概率大于下降转移类型的概率.

    共同富裕动态演化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

    秦晓楠王悦韩苗苗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及全局Malmquist指数与PSM-DID法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①入境旅游的平均发展能力呈现为正增长,但产业空间格局差异仍未缓解,"一路"区域空间集聚明显,"一带"区域趋向空间极化发展;②倡议显著提高了沿线区域的入境旅游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具有滞后性,"一路"区域的政策响应优于"一带";③倡议的政策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条件对倡议的影响存在差异,结构红利与政策驱动效应显著,但旅游产业内核基础条件亟需提升,交通设施和资源要素优化应成为未来的提升关键.

    政策效应入境旅游效率"一带一路"倡议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

    多情景模拟下的跨境铁路运输时效研究——以中老铁路为例

    黄洁熊美成王姣娥高阳...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铁路运输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陆路联通的重要环节.跨境铁路运输时效既受线路畅通情况、基础设施技术等级等"硬联通"因素的制约,也受到海关条例、口岸畅通水平等"软联通"因素的影响.因此,跨境铁路运输时效研究应充分考虑不同情景,以期更科学地模拟运输时长的变化机理.本文以中老铁路(中国昆明-老挝万象,简称中老铁路)为例,在梳理中老铁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不同运营速度、通关时间、铁轨换装、多式联运等因素,构建了长途跨境运输时间的计算模型,采用多情景模拟方法,解析了中老铁路运的优势距离及客货运时效变化.研究表明:①中老铁路有助于沿线跨境运输时间显著减少.相比公路运输,客货运时间优势均超过20%;②通关时间是影响跨境铁路运输的关键要素之一,占运输总时长的20%~60%;③铁海联运是中老铁路运输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的途径,能有效缩短老挝至日本的总运输时间.

    跨境运输客货运组织中老铁路情景模拟运输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