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活方式视角的城市青年居民交通出行与居住区位选择行为——以南京市为例

    刘凯徐媛周晶张敏婕...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无偏好+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市郊+个人/家庭公共交通"导向、"市郊+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及"市郊+个人公共交通+宅家"导向6种类型.随后基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研究城市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为理解城市青年居民时空选择行为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持.

    生活方式出行方式选择居住区位选择潜在类别模型

    国际大都市碳中和行动对北京的启示

    杨晓燕胡永锋贾秋淼高晶...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3060"目标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科学制定北京市碳中和目标并探索实现路径,文中系统梳理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4个国际大都市的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及具体措施.对比分析了北京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情况与这4个城市的差异,统筹考量北京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碳排放特点和未来城市定位等,结合LEAP模型测算结果,研究提出北京市碳中和路径.为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北京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在2055年或2050年.按近远期目标结合分步骤实现,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2035年实现较基准年减排35%,2055年/2050年达到较基准年减排85%.根据北京市主要碳排放源,实现碳中和主要集中在能源转型、建筑和交通低碳化发展、民众广泛参与以及技术创新等方向率先开展行动.

    碳中和国际大都市减排目标

    高铁服务供给对碳减排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

    李治国王杰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刻影响环境质量,却鲜有研究关注高铁发展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直接环境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双重路径,理论剖析高铁服务供给实现碳减排的内在机制,进而将空间计量模型与连续型双重差分相结合,基于高铁服务频次数据实证考察高铁服务供给如何影响城市碳排放,及其在空间维度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服务供给有助于减少本地碳排放,同时具有碳减排空间溢出效应;时间维度上,高铁服务供给的本地减排效应立竿见影且渐趋强化,而对于周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则存在明显的时滞特征;机制检验表明高铁服务供给能够基于交通工具替代发挥空间减排效应;高铁服务供给的碳减排效应在资源禀赋维度和地理位置维度表现出异质特征.本文进一步丰富了高铁与碳减排研究内容,既拓展了碳减排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路径,亦为高铁发展的环境效应提供了有力佐证.

    高铁服务供给碳减排空间溢出效应连续型双重差分

    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格局及驱动机制

    王金伟王启翔冯凌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3-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揭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发展呈持续向好态势,而相对发展度则经历了数字经济"滞后发展-同步发展-超前发展"的变化过程.②处于协调阶段(Ⅲ、Ⅳ)的省域数量不断增多,并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延伸的空间演变格局;两者相对发展度的阶段跃迁现象较为明显,且东部地区阶段跃迁的省域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③两者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相关性强度呈现"西部>东部>中部>东北"的空间格局,且东部多为HH型集聚,西部多为LL型集聚.④两者耦合协调度由经济、社会、劳动力3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科研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和交通水平的解释力度显著高于其他驱动因子.

    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旅游产业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岳笑张良侠周德成岳节...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区处于中度及以上脆弱性水平,其中中南部脆弱性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较大,未利用地的生态脆弱性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主要由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中植被指数与水蚀模数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而单一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本文强调了基于IPCC脆弱性定义的单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生态脆弱性净初级生产力青藏高原地理探测器

    基于Sentinel-2影像东北秋季典型湖泊大气校正方法适用性评价

    李勇李思佳宋开山徐茂林...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 6S(Second Simulation of a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Acolite DSF(Dark spectrum fit-ting)、C2RCC(Case 2 Regional Coast Color)、SeaDas(SeaWiFS Data Analysis System)、Sen2Cor(Sentinel 2 Correc-tion)、Polymer(Polynomial based algorithm applied to MERIS)和 iCOR(Image correction for atmospheric effects)7种大气校正算法,结合松花湖、月亮泡、小兴凯湖实测遥感反射率数据对"哨兵-2号"(Sentinel-2)数据进行大气校正研究,验证算法性能.整体校正结果显示,相较于实测遥感反射率,上述7种大气校正算法均在可见光波段(400~800 nm)呈现不同程度的低估.除C2RCC算法外,其余6种算法校正后的遥感反射率与实测光谱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其中Sen2Cor算法与iCOR算法性能最佳,Polymer算法性能最差;在单波段校正精度对比中,Sen2Cor和iCOR算法几乎所有波段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都低于其余5种算法.Sen2Cor算法在560 nm、665 nm和705 nm处校正精度优于其余6种算法,iCOR算法在443 nm和740 nm处有良好的表现,在490 nm处6S算法校正精度最高,拥有最低的均方根误差(0.0059 sr-1)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21.40%).结果表明,这7种大气校正算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大气影响,增加影像的可用性,Sen2Cor算法和iCOR算法更适用于本文所研究水体或相似水体.

    大气校正Sentinel-2卫星内陆湖泊水体遥感反射率

    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变化及其与地面、空气温度的关系

    宝乐尔其木格张秋良郝帅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5个气象站1974-2020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积雪深度资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积雪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积雪物候变化及积雪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呈单峰型,积雪深度最大出现在2月,平均17.9 cm,年积雪日数为161.5 d,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最大月份不重合.年均积雪深度为10.6 cm,最大积雪深度平均为22.6 cm,近47 a年均积雪深度呈弱的上升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显著提前,使得积雪持续日数明显缩短.研究区年均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年最大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亦呈较好的正相关,积雪深度越大其对地面的隔热作用越大,年均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4211℃,年最大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2889℃,年均积雪深度对冷季地面-雪面温差的影响更大.

    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物候地面-雪面温差

    基于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模型的江浙沪农田土壤肥力属性制图

    李安琪杨琳蔡言颜张磊...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农田为研究区,选用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属性等自然环境协变量,及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业总产值、农村用电量等农业活动变量,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方法(RFE)对环境协变量进行筛选,基于筛选后的最优变量组合建立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表层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11种主要土壤肥力属性的空间分布预测,并采用100次重复的十折交叉验证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11个模型筛选出的环境协变量类型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与植被变量,表征人类农业活动的变量在有机碳、全磷、全钾、铵态氮和有效磷预测中体现重要作用.②11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2)在0.27~0.53,pH、速效钾、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的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均在0.45以上.本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变量对于土壤肥力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而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模型(RFE-RF)可以用于农田主要土壤肥力属性制图,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土壤肥力属性空间分布信息.

    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土壤肥力属性农田土壤数字土壤制图江浙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