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关系的一般性规律探索

    尹春孙斌栋姚夏劼
    17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社会实践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优化城市人口密度是改善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城市和美国城市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比较不同情境下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关系的研究结果,总结人口密度和城市宜居性的关系规律.研究发现,在低密度情境下,提高人口密度有助于缩短出行时耗,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而在高密度情境下,提高人口密度却会延长出行时耗,加剧空气污染,损害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兼顾低密度和高密度情境下,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之间的关系应遵循更具一般性的倒U型规律,即在低密度情境下,提高人口密度有助于增加城市宜居性;而在高密度情境下,提高人口密度则会降低城市宜居性.

    居住密度建成环境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国际比较

    中国高技能人才和一般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

    齐宏纲赵美风刘振戚伟...
    19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吸引高技能人才和一般技能劳动力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和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职业类型视角来界定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劳动力,利用中国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库,分析了2010-2015年全国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空间格局特征,并选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揭示了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①一般技能劳动力的跨省迁移流动性强于高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的空间分布比一般技能劳动力更分散.②东部发达省市均为高技能和一般技能劳动力主要净流入地区,中部地区均为高技能和一般技能劳动力主要净流出地区,但一般技能劳动力净迁移更活跃,东北地区和甘肃高技能劳动力的高强度净流失问题更为严峻.③高技能劳动力主要从中部、西南及东北地区迁移至广东、北京和上海,而一般技能劳动力则主要从中部和西南地区迁移至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④中国高技能和一般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均为经济主导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就业机会的关联匹配效应导致了不同技能劳动力迁入格局相似的"粘性"效应,而收入和房价等经济因素对一般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流动性的影响要强于对高技能劳动力省际迁移流动性的影响.子女小学教育质量是高技能与一般技能劳动力均最为重视的舒适性需求,而教育及文化服务舒适性,以及气候舒适性对高技能劳动力跨省迁移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对一般技能劳动力.

    高技能人才一般技能劳动力人口迁移中国

    全球视角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碳排放效应的比较研究

    高爽王少剑莫惠斌
    204-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低碳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世界195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4个维度测度各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基于STIRPAT模型和EKC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及不同收入群体国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各国(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的提升最为明显,中国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则呈现出起步低、速度快的发展趋势.②世界各国(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正在稳步提升,综合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区域的发展阶段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收入国家(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由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主导的,而低收入国家(地区)城镇化的主导类型则是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从以城镇人口带动的"量"转变为协调发展的"质",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③高收入、高城镇化和低收入国家(地区)综合城镇化与人均碳排放上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中低收入、中高城镇化和低城镇化国家(地区)存在"U型"曲线关系,目前中国还处于人均碳排放随着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上升的阶段,"倒U"曲线拐点还未出现,推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则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因此,未来中国需要协调城镇化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同时降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贡献.

    综合城镇化人均碳排放国际比较低碳发展中国

    城市环境对积极交通出行的影响——中西方研究比较

    马亮黄言曹新宇
    21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总结和比较了中西方的积极交通研究,基于对中西方积极交通发展趋势的总结,发现各国积极交通发展大都经历了"繁荣-衰落-复兴"3个阶段.这一过程与各国城市化和机动化发展进程紧密相关.通过梳理中英文期刊中有关城市环境影响积极交通出行的文献,总结一般性的规律.再从城市环境对积极交通出行的影响效果以及人口经济特征的调节效应等方面,比较中西方研究在研究结论和侧重点上的差异.最后,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以期为国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积极交通出行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干预

    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基于流入地与户籍地的比较分析

    祁琪马瑞光殷江滨王紫璇...
    228-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究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①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总体贡献率达44.1%,是影响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两地贡献率大致相当.②地方环境因素与回流意愿间的非线性与线性关系并存.其中,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空气污染状况等因素对回流意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而经济增长、气温条件则以线性影响为主.研究揭示了中国国内城-乡人口回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新时期人口迁移研究,并为地方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

    人口回流地方环境非线性效应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

    基于改进DBSCAN空间聚类算法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格局研究

    张平范文慧贾婧刘义...
    238-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作为产业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直接表征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空间格局对产业的发展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工商注册在业的人工智能企业数据,提取企业注册地址并转化为地理位置信息,通过改进有噪声的应用背景下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分析北京市细粒度层级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在全市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在DBSCAN算法改进方面,首先调整Minpts参数为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与企业数量2个维度,企业数量大于5家且注册资本总额大于一定数额,为形成产业集聚区的2个必要条件;其次提取簇内位于边界的企业位置点作为集聚区地理边界点,将边界点连线并绘制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注册资本和地理聚合半径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影响,同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作为参照验证,表明改进DBSCAN方法具有精确刻画产业集聚区地理边界和确定不同规模产业集聚区的优势.通过分析得知,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中心分布特征,集中在城六区,呈现"两大龙头带动,北京市全域遍地开花"的分布情况,海淀区、朝阳区处于人工智能集聚程度高水平,相较其他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遥遥领先;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昌平区处于集聚程度较高水平;通州区、大兴区、平谷区、密云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顺义区处于集聚程度中等水平;延庆区集聚程度较低.通过改进DBSCAN算法精确定位出中关村区域、上地西二旗区域、五道口区域、望京区域、国贸区域、亦庄经开区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探究发现,海淀区的人工智能科研人才优势,朝阳区的信息技术领域企业基础,是两区人工智能发展突出的直接原因.延庆区等郊区远离北京市中心城区,产业资源匮乏,同时由于区域功能定位限制等原因,导致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表明这些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改进DBSCAN算法核密度估计GIS北京

    密度、距离及分割视角下长三角区域城市韧性逻辑建构与实证分析

    陈飞马晓晴李永贺
    248-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险影响的跨区域性凸显了城市网络在增强城市韧性中的重要性.立足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密度-距离-分割三大要素(3D要素),从区域及城区层级上构建包含生态密度、空间距离及社会分割指标的城市韧性综合指数模型,以长三角41市为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韧性指数特征、均衡发展状态及3D要素对韧性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①区域中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偏低,在空间上呈现以"苏锡常"为核心向外梯度递减的圈层式+轴线型韧性发展格局;韧性等级与区位条件、规划衔接以及内外均衡发展状态高度相关.②随着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城区层级上的抵御恢复力及区域层级上的适应转型力均衡趋势增强.高水平韧性城市中两者趋向均衡发展,中低水平韧性城市中两者存在失衡;③不同层级的3D要素对韧性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区域层级上的主导要素为距离,而城区层级上则为密度,二者交互后的影响更加显著.

    城市韧性综合指数生态密度空间距离社会分割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霍尔果斯边境口岸空间转型过程及其机制

    王彬孙骜刘云刚吴殿廷...
    258-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以霍尔果斯口岸为案例地,对比不同时期边境口岸空间转型的过程特征,并剖析其背后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多元异质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前提下围绕阶段性的共同目标连接起来,从而推动边境口岸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与重构.②新时期边境口岸行动者的构成、意图和目标发生改变,且行动者网络从松散状态转变为紧密状态.行政权力主体调动市场资本和社会大众力量参与其中并共同推动边境口岸空间转型发展.本研究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边境口岸建设及其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衔接提供参考依据.

    边境口岸空间转型行动者网络理论霍尔果斯

    多源数据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网络结构分析

    孙颖琦张子龙陈兴鹏张慧...
    268-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宏观统计、微观企业和交通大数据,从规模和网络2个方面及"城市节点-发展轴线-空间格局"3个维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特征以及二者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体系呈现多中心分布特征,规模等级趋于均衡,形成了以兰州-西安-郑州-济南-青岛为主导的发展轴线和"Ψ"型空间格局.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成拉平的"S型"曲线关系,可划分为低水平低速耦合、中水平高速耦合和高水平低速耦合3个阶段.

    城市体系网络结构规模等级社会网络分析黄河流域

    日常活动地理环境对居民瞬时幸福感的影响

    苏玲玲周素红关美宝柴彦威...
    27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地理学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尽管地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幸福感如何表现为一种短暂的情感经历并与日常活动时空地理背景相联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生态瞬时评估(EMA)获取实时的幸福感,通过GPS和移动传感器收集活动地的即时环境数据,来探索日常活动地理环境与瞬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瞬时幸福感体验受到活动地点即时环境的影响,适宜的温度、POI密度可以促进幸福感,而噪音、PM2.5、人口密度、POI类型和交叉路口不利于幸福感.日常活动地理环境与瞬时幸福感的关系也受到时间和空间要素的调节,相比工作日,休息日的活动地即时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而活动的离家距离会削弱建成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证实了日常活动地理环境与瞬时幸福感相关,并受到时空行为特征的调节,为指导中国城市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瞬时幸福感地理环境日常活动EMA移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