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越技术的视角: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科学议题

    叶玉瑶陈奕嘉刘向杰许吉黎...
    553-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国崛起的引擎,也是经济地理的前沿和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超越技术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当前经济地理学中关于新基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关联性理论、关键赋能技术理论、技术-制度协同演化理论和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需重点关注的3个科学议题及研究思路,分别是新基建技术-制度协同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新基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和新基建统筹布局与区域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本文旨在建立新基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中国更好发挥新基建战略潜力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运行技术-制度协同关键赋能技术

    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张佩王姣娥马丽
    562-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逐年升高,其增长幅度皆呈增加趋势;②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③新基建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④影响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耦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本文对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判,期望为中国新基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参考.

    新基建基础设施跨区域区域协调经济发展

    洪灾情景下食品类物资供需分配及配送路径优化——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

    李亚琴於家周泱吴航星...
    573-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急物资的供需分配和物流优化是应急物资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最优供需分配模型,构建了基于供需分析的物资供应点分配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市场储备点需同时对受灾需求点和原有需求点进行保障性物资供给的约束条件,相比传统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物资供需分析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在物资供应点分配的基础上,构建了洪灾情景下的应急物资配送路径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真实道路网络,利用"度""方形集聚系数"及"道路设计日交通量"评估路段可靠性,并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对道路通行时间的影响,以"路径行程时间最短"和"路径可靠性最高"为目标,采用启发式算法进行最优路径的求解.以上海市奉贤区为研究区开展案例研究.通过市场与政府协同供应的多种方案情景的对比分析,发现G方案(政府全供应)配送经历时间久、总花费时间成本多,可能导致应急救援任务超时,S方案(市场全供应)配送效率低,易导致人力、运力资源浪费,而S1500方案(由市场供应1 500 m覆盖范围内的避难场所,由政府供应剩余的避难场所)则是同时适合案例中2种洪灾情景下3类物资(饮用水、大米、婴儿奶粉)的协同供应方案.该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救助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食品类应急物资供需分配配送路径优化应急物资协同供应洪涝灾害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许吉黎叶玉瑶郭杰许险峰...
    586-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数字鸿沟数字经济智慧城市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中国研发密集型企业格局特征与集聚路径

    郭卫东杜德斌
    598-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发密集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采用区域空间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研发密集型企业的空间格局与行业特征,深入分析其形成的集聚路径,研究发现:①中国研发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的同时,区域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己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②研发密集型企业的行业发展差异性显著,新兴信息技术行业成为发展重点,不同的科技创新区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行业,并在国土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分工特征;③企业空间集聚是多条件组态效应的结果,不同条件在组态效应下形成多要素综合协同型、经济主导下政府服务与创新环境驱动型、政府引导下高校-经济-环境孵化型和人才引领下的创新生态优化型4条路径.因此,突出综合优势,营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挥经济引领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核心作用,构建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氛围等发展策略将有助于研发密集型企业空间集聚.

    研发密集型企业定性比较分析集聚路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组态效应

    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发展成果共享差距的影响

    胡甲滨俞立平范超
    610-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尝试分析数字经济对发展成果共享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两者关系.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化对发展成果共享差距起到缩小作用,而产业数字化则呈现拉大作用;相比数字产业化,"两化"协同的缩小作用不高;"两化"与发展成果共享差距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数字产业化对东部未起到缩小作用,而产业数字化对中西部共享差距的拉大作用则明显高于东部;共享差距较低时,数字产业化的缩小作用较小,而共享差距较大时,产业数字化的拉大作用较高;数字产业化的缩小作用随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先增大后减小,而产业数字化的拉大作用随数字产业化水平提升转变为缩小作用.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成果共享差距

    "空中大通道"航空流网络结构化解析——以京昆、广兰和沪兰大通道为例

    冯富晶路紫张一诺杜晓辉...
    619-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搭建一个航空流网络结构化解析的方法论框架并应用于京昆、广兰和沪兰大通道,旨在查找航空流运行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①"空中大通道"途中航空流延误吸收明显,这主要源于飞行路径分化和航空流调整.②"空中大通道"建设使以往共享航段/活动范围设置发生较大改变,空中过流能力得到显著加强,途中航空流已具有灵活空域使用特性.但是不同大通道整体航空流运行性能也呈现个性化差异.③广兰大通道具有最为典型的空域均衡使用特征,京昆大通道日内高密度空域位置及范围较为固定而广兰和沪兰大通道则分别呈现范围多变和范围递减特征,在有限空域容量条件下即造成拥堵时段和持续时间的差异,航空流参与量及其稳定性、上/下行飞行路径汇聚等在其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空中大通道"航空流网络京昆广兰沪兰

    黄河流域城市能源综合效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岳立任婉瑜
    630-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能源效率成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不断提升能源效率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使用非参数的super-SBM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面板Tobit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黄河流域2007-2018年城市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基本保持平稳,但有下降趋势.效率分布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且呈现出明显的连片分布特征,具体来说上游城市多处于低效、中低效率区间,中下游城市多位于中低和中高效率区间;②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创新对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碳排放水平、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对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也基本保持不变;③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存在并且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研究结论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能源综合效率提供思路.

    城市能源综合效率面板Tobit回归模型GWR模型黄河流域城市

    可达性视角下高铁对于长三角地区"融城化、同城化、一体化"的空间影响

    王绍博郭建科邓昭王心宇...
    640-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贯穿城市区域的重要通道,高铁的网络性与外部性使其呈现多维空间尺度属性,但现有研究缺乏对高铁多维空间效应的系统性分析.鉴于此,研究立足高铁的多维空间尺度属性,从城市内部、边界、区域3种尺度,架构不同尺度条件下可达性评价方法,系统测度高铁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综合空间影响.结果发现:①"一城多站"己成为长三角城市高铁站点空间组织的普遍模式,高铁使中心城区和郊区县城的联系更加紧密,高铁公交化时代融城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尤其对于浙江省而言,高铁已经成为其内部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县城联系的重要纽带.②高铁已经成为重组相邻城市间生产、生活的关键纽带和桥梁,但从邻界尺度可达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同城化发展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当前已初步形成7个同城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且基本围绕长三角重要中心枢纽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温州、合肥、徐州、无锡)展开.③高铁具有明显的中长途运输优势,使得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更大,高铁影响下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呈现较为明显的"Z"字型格局,且已经向西延伸至合肥,但周边城市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程度依旧较低.

    高速铁路可达性融城化尺度分解长三角同城化一体化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DI指数的经验分析

    戴翔曾令涵
    651-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以往发达国家主导和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由于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不仅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力图改善其分工地位,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具有包容性开放的方向发展,让开放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包容性开放效应的表征变量,基于2010-2019年ADBMRIO数据库中6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HDI提升,表现出较好的包容性开放特征,并且上述效应主要通过提升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改善分工地位2个作用机制产生,理论假说得到了较好的逻辑一致性计量检验结果.据此可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已经走在推动包容性开放道路上,包容性开放效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步显现.

    "一带一路"倡议包容性开放人类发展指数(HDI)双重差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