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数字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王胜鹏滕堂伟胡森林李炜...
    743-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修正的CRITIC评价法测度了 2013-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空间格局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②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多线程与稠密化的复杂结网态势,网络密度有所提升,整体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③经济发达地区在空间网络结构中的优势地位显著,西部及边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有待提升;凝聚子群空间分布逐渐形成有序的团块化分布.④数字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技创新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及地理空间距离始终表现出显著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则体现出先强后弱的阶段性特征,上述因素共同驱动着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与重组.

    数字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李源刘承良
    754-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使用专利数据界定数字技术并将其作为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度量指标,使用空间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在需求与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呈现单调增长的态势,7类数字技术领域创新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等级格局.②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空间差异显著,其演化表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趋势,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引领及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为多点支撑的数字技术创新格局.7类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演化表现出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扩散的相似历程,各类数字技术产出均始终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头部城市,但不同类型数字技术的主要城市构成略有差别,部分处于中高位序的城市在特定数字技术领域表现突出.③知识基础、技术引进是促进本地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因素对本地数字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仍待凸显,邻地各项解释变量对本地数字技术创新通常在虹吸作用下呈现出反向影响,或在溢出作用下表现为同向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7类数字的影响因素表现相似性与异质性并存.

    数字经济数字创新知识基础技术引进制度供给中国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育程度、基本模式及影响因素——基于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张延吉黄宏祥林胜
    76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精度活动人口数据,整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多中心模型,识别2019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所有中心地,从中心数量、距离、均衡性评价多中心程度,基于前述3大指标归纳出10类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除少量分散型城市,中心数越多,相应城市越少;山地海岛、与邻省交界或发达城市更易远离主中心形成副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大城市和强县弱区型中小城市具有相对均衡的多中心,圈层扩张型城市则多呈极化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是形塑多中心结构的首要因素,自然地形起伏助推多中心发育,但政府搬迁、兴建开发区等外迁政策对多中心程度并无显著影响,修建道路也难以壮大新中心.可见多中心结构是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产物,而非跨越式打造而成的.

    多中心程度空间结构模式负指数函数空间自相关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冯晓华邱思远
    775-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合理构建嵌入空间计量模型的CD生产函数基础上,使用2000-2018年中国25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此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58个城市和5大城市群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探究其辐射带动能力.研究发现:①在时序发展上,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略有下降,但近期有上升的趋势.在空间演变上,中国南部和北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明显,东部和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则保持稳定.②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比未纳入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平均高0.4663,说明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③在城市层面上,环渤海城市、长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中西部城市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在城市群层面上,长三角城市群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高,成渝城市群要素空间溢出效应较低.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景知识图谱——演进脉络、热点追踪及未来展望

    王文棋刘兆德赵虎
    785-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999-2021年602篇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VOSviewer、Data数据园、科学知识图谱等软件,从时间、期刊及作者分布3个方面解析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脉络、热点前沿等方面探究整体概况.结论如下: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逐渐进入政府和学术界视野,但直到2004年以后才真正被学术界大量关注研究;②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大致可划分为缓慢摸索期(2003年之前)、高速增长期(2004-2013年)及稳步推进期(2014年至今)3个时期;③研究热点前沿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人口收缩、资源型城市碳排放、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资源富集地区创新转型发展、采煤沉陷区及独立工矿区两类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治理6个方面.最后,从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资源型城市碳减排及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4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研究旨在为新发展阶段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CiteSpaceVOSviewer全景知识图谱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合肥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与建成环境关联性测度

    方云皓赵丽元顾康康袁建峰...
    796-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合肥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站域为例,基于百度热力指数等多源数据分析其空间活力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测度地理区位、土地利用、功能设施、开发强度、交通便利度以及环境品质6个维度的建成环境要素与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的关联性.同时,结合K-means聚类算法,划分轨道交通站域类型并识别典型站域存在问题,从而针对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域提出空间活力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合肥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在时序上呈现"晚高峰高于早高峰,休息日晚高峰高于工作日晚高峰"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内高外低"由二环线向外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②综合工作日与休息日早/晚/非高峰时段建成环境变量对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功能设施>开发强度>地理区位>土地利用>交通便利度>环境品质;③合肥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站域可划分为成熟型、成长型、初熟型、孕育型4类,聚类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圈层结构".其中,成熟型站域集聚分布在二环线内,成长型站域沿二环线呈环状分布,初熟型站域主要呈零散状分布在二环线外滨湖区与经开区,孕育型站域主要分布在二环线外城市各区,分布范围较广.研究旨在从建成环境视角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提升与低碳交通策略提供政策启示.

    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活力建成环境百度热力指数随机森林模型

    城市家庭教育环境水平的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对学习体验的影响——以大连市初中为例

    刘天宝祝张威
    808-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2020年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解读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环境的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对家内学习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维度和综合得分均存在多尺度的空间分异,其中家庭之间的分异程度最为显著.②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普通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低收入家庭和低文化家庭分别在不同区位提供了差异明显的家庭教育环境,比较而言,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提供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具有优势.③噪音影响程度、父母期望程度、父母为学习同伴、父母有能力帮助解决子女学习上的问题以及家中藏书量等是影响家内学习体验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城市家庭教育环境复杂性的解读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尺度因子交互

    高速公路对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

    商玉萍庄德林孟美侠赵鑫...
    819-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道路的发展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2001-2019年LandScan高分辨率全球人口分布数据构建了多组多中心空间结构指标,并利用历史交通路线、规划路线等工具变量,系统识别了高速公路对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多中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射线状或外围过境的高速公路能够提升外围地区的区位优势,通过集聚土地、开发区、企业和人口要素的途径来加速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这一结论在更换变量、限制样本、消除内生性、非线性回归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始终成立.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速公路对大城市和东部、南方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塑造作用更大;特别地,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本身越强,越有利于城市塑造出多中心空间结构,但也会弱化高速公路对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塑造效应.

    高速公路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空间结构要素流动空间大数据

    环南海区域航空网络空间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孙舒琦王帮娟刘承良刘通...
    831-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南海地区作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起锚之地,厘清其区域的航空连通性及其发育机制对促进各国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构建航空连通性指数并运用优势流和TERGM模型,尝试刻画环南海区域航空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并揭示其自组织发育机制.研究发现:①环南海区域内航空枢纽等级体系保持基本恒定性和一定突变性,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曼谷、马尼拉、香港、广州等城市是环南海区域航空联系的关键枢纽.②环南海区域内航空联系稳定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三角区,并呈现向东部中国沿海城市及菲律宾蔓延态势,轴辐组织呈现出多中心演化态势,遵循区域集聚规律.③在影响机制方面,网络演化主要受到内生结构、城市属性与城际关系的共同作用.闭合三元结构对航空联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非核心城市的航空联系扩张迅速,低等级节点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愈发呈现主动扩张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制度邻近性、文化邻近性以及合作事件对航空客运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冲突事件对航空联系产生负向影响,网络整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环南海区域航空网络节点连通性指数随机图(TERGM)模型

    基于兴趣点的上海五个新城设施空间结构研究

    沈思矣顾高翔张颖刘杰...
    84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兴趣点(POI)数据,将其分为生活、生产、公共3类设施,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并设计了一个反映设施类型结构在空间中演化的三角轨迹模型,以上海主城区为参考,基于不同类型设施的数量、分布和聚集程度,分析了上海五个新城的设施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五个新城进一步建设的方向.研究发现:与上海主城区相比,五个新城的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发展历史较长的新城已经出现明显的单中心空间结构,而发展历史较短的新城表现为微弱的多中心结构;从设施高密度圈层到低密度圈层,主城区的设施类型结构变化较小,表现出内部"城市功能趋同"的特征,而五个新城则均表现出生活设施的占比逐步降低而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的占比升高的趋势,新城之间呈现"扩张结构趋同"的特征;新城的高密度圈层中,生活设施占比均高于主城区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卧城"特征;低密度圈层中,尽管生产设施占比均高于高密度圈层,但不同类型设施聚集中心高度重合表明生产设施的聚集中心同样在新城的中心区,其外围城市功能薄弱,并没有出现完善的"专业功能中心".因此,新城的进一步建设需强调设施的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功能,避免出现"卧城""空城"等现象.

    POI上海五个新城设施空间结构城市功能三角轨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