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济发展阶段、要素条件变化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后发国家视角

    李伟贺灿飞
    929-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化经济地理学将知识与技术置于分析的核心位置,重点关注技术关联在发达国家区域产业演化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对后发国家来说,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条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会影响技术关联的作用.本文以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吸收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成份,构建1个新的分析框架,探讨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阶段性调整.本文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刘易斯二元经济阶段、越过刘易斯转折点后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增长理论、后发国家赶超理论和新熊彼特主义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中提取3个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主要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发展阶段要素条件变化与技术关联综合影响下的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本文研究结果可对后发国家区域产业演化提供一定启示.

    演化经济地理学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技术关联区域产业演化路径

    城市人居环境与人口迁移互动效应研究

    王国霞白之钧姬少伟
    940-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借鉴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基于移民福祉角度,从经济环境、公共服务、居住环境、制度环境和城市现代化5个方面重新评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并利用2期人口迁移数据,对中国279个地级市的人居环境进行互动效应分析,探索城市人居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动态响应机制.研究发现:①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居环境有一定改善,城市建设水平差距缩小,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明显,东部地区城市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中西部内陆地区陷入"低值陷阱".②全国人口净迁移格局呈现出"中间低、周围高"的凹形空间特征,迁移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人的特大和超大城市,但迁移人口增长主要动力点是中小规模城市.③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对提高人口迁移流动具有积极效应,经济发展差异和社会融合水平是引发人口迁移规模空间差异的核心因素,生活舒适性逐渐成为驱动人口迁移的重要来源,在省级尺度上各驱动要素体现出空间异质性.④人口迁移规模尚不足以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变化的稳定主导因素之一.据此提出以增进福祉为要义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应适配于新发展阶段人口特征变化以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人居环境人口迁移互动效应地理探测器

    武汉市城市快速扩张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协同的交互作用

    戚琦王玲陈俊辰王彬宇...
    953-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城市快速扩张区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关系和驱动因素,对于协调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研究区11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多重因子交互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武汉市城市化率增长25.43%,土地利用结构显著变化,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大,增加了 25.86%,湖泊和耕地面积显著减少.②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下降趋势,减少了 6.70亿元,调节服务价值占主导地位,达到总量65.75%以上,其中水文调节服务价值总量最高,主要来源于湖泊.③2000-2020年武汉市11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以协同关系为主导,占比80.00%,权衡关系主要存在于食物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④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解释度高于自然因素,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和人口密度对其影响强度最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扩张权衡关系地理探测器武汉市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分析

    杨凡林晓戴杨刘承良...
    964-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析中国三大城市群数字人才分布与流动格局.结果表明:①数字人才高度集中在核心城市,但在能级上与顶尖全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②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发展的协调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并形成了港-深、沪-苏两大高地;③数字人才在中国呈现环流格局,但全球尺度上是非"零和博弈",表现出以香港为枢纽向海外转移的趋势;④三大城市群中不存在净流入型活跃城市,因而都面临严峻的数字人才流失风险.最后,从全球、区域和地方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数字人才人才流动关键核心技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林玉英靳一东张发梓葛阳...
    973-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8-2019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探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高(H-H)和低-低(L-L)集聚的城市数量较多,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两级分化格局;H-H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2008-2019年,研究区总体集聚格局相对稳定,但局部地区集聚格局有所变化.②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子最优组合为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生态环境状况;旅游外汇收入影响因子最优组合为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生态环境状况.③各因子影响程度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因子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随样本单元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各城市制定相应的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经济优秀旅游城市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城市群品牌价值500强企业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孙阳
    984-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价值品牌500强企业为例,从总体特征、空间分布、区域空间分异3个层面,通过测度空间非均衡性、计量经济建模,定量探究了中国19个城市群企业品牌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行业结构上,食品饮料、房地产相关、纺织服装、传媒、通讯电子5类品牌结构稳定;数量上,食品饮料占比最高,房地产相关次之,医药最少;价值上,食品饮料占比最高,金融次之,医药最少.②时空格局演变上,2004-2020年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企业品牌数量与价值远超其他城市群,山东半岛、成渝等表现较好,辽中南、哈长、海峡西岸等次之,滇中、宁夏沿黄、兰州-西宁等表现整体表现较为薄弱,品牌数量与价值的演变印证了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企业分布格局,不均衡空间分化相对稳定.③区域空间分异上,品牌价值呈自东向西递减态势.东部的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东北、西部-东北的地区间基尼系数最小,东部和西部的地区间差距最大,空间差距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④影响因素上,GMM估计表明品牌价值存在显著循环累积效应,市场规模、经济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品牌发展具正向效应.本文聚焦品牌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为中国品牌发展的经济地理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企业品牌中国城市群500强企业基尼系数

    基于地理网格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何小芊厉峰高军波雷彬...
    995-1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6批817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网格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①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为集聚型,传统村落密集分布的省际边界现象显著,表现为冀鲁豫交界、皖浙赣交界、黔桂湘交界3大集聚区;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存在"高-高""低-高""低-低"空间聚集,长江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密集区,东北和西北边陲地区是传统村落分布的稀疏区;③交通、经济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地形、气温、生态、人口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着正向影响,降水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着较小的负向影响,人口、城镇、生态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传统村落集聚性地理网格空间异质性

    虚拟集聚视域下中国农村金融包容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

    田霖张仕杰田青
    1005-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虚拟集聚视域下构建农村金融包容测度体系,利用熵值法拟合农村金融包容水平指数,借助时空地理加强回归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动态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全国各省域农村金融包容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部沿海高,中西部低"的梯度分异特征,且中西部的"追赶效应"显著;②考察期内非均衡性波动下降,但处于较高水平,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农村金融包容总体差距呈逐渐波动下降态势,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根源所在,其次是区域内;③从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就业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金融素养可有效支持农村金融得包容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两维度对金融包容的影响存在空间分异,城乡收入比始终为负效应,各影响因素对南北地区差异变化敏感度强于东西地区.

    虚拟集聚农村金融包容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时空异质性

    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结构性与流向特征——基于长时序人口普查数据的区域比较分析

    刘涛杨梦彭荣熙
    1016-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从结构和比较的视角考察了东北三省人口流失规模、来源和目的地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失是始于1990年的长期现象,但人口流失的规模和比例远低于中西部主要人口流出区;持续性的人口减少是人口流入率低、户籍迁出率高、城乡人口同步流出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也是东北人口流失的典型地域特征.经济因素是东北和其他省份外流人口目的地选择的共性主导因素;东北外流人口更加重视流入地的医疗卫生服务,近20 a的流出人口年轻化导致该地区对教育资源的偏好性大幅提升,且持续受到区位因素的较大制约,但始终没有明显的气候偏好性.区域吸引力不足的长期性和全面性意味着东北三省在尽力延缓人口流失趋势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人口流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人口流失结构解析迁移空间选择区域比较研究东北地区

    重庆典型县域城乡非农就业指数测度研究

    周永伟刘睿郑达燕王子安...
    1026-1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农就业是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内容.该领域已有相应研究,但在就业岗位与人口的定量关系、城乡多级分异特征、产业驱动机制等方面仍需完善.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信息点及大数据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城乡多级空间,构建非农就业指数算法.以重庆典型县域为例,定量测度城乡多级空间非农就业岗位与常住人口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非农就业指数能够可靠表征非农就业岗位供给与常住人口的空间匹配关系;②非农就业指数存在城乡多级分异特征,表现为场镇>城乡结合部>城市核心>乡村;③非农就业指数对影响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城乡多级界限,其中城市核心响应程度最强,乡村响应程度最低;④工业园与景区的布局对邻近区域的非农就业存在正向驱动,助力区域形成:就业环境再改善-生活环境再改善的内生双循环驱动模式,推动城乡空间正向重构.结论为引导县域城乡非农产业发展与人口空间适配,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非农就业空间匹配非农就业指数城乡多级空间县域城乡非农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