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湘赣边区红色村落保护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王兆峰张青松
    1037-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红色村落保护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对湘赣边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民族精神、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红色村落保护分析框架,依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湘赣边区红色村落保护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红色村落保护研究模型包含评价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评价模型涵盖宏观区域保护水平和微观社区保护水平,基于时空特征的区域保护水平是较为适配的模型;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划分的两类基本模型.②湘赣边区红色村落区域保护水平空间分异现象明显,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带-三核心"连片分布结构形态;井冈山市保存率与保存密度均为最高,分别为4.72%、38.52个/万km2.③影响湘赣边区红色村落保护水平的自然地理因素为海拔、地貌、水系、中心市县和交通;社会经济类因素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就影响程度而言,呈"文化基底>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基础"的位序.

    红色村落区域保护水平湘赣边区红色旅游

    环青海湖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与发生机制

    陈钢华温倩史艳荣
    1050-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以环青海湖骑行为例,揭示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并基于地方理论和景观感知理论构建"区位-场所-情感"三维分析框架,识别情感动态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强度方面,与消极情感相比,游客积极情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性的数值更高、数值区间更大,表明积极情感强度的波动程度更明显,游客之间的波动程度的差异性也更大.②多样性方面,游客消极情感多样性的变化最为明显,消极情感体验在骑行出发时最复杂,积极情感体验则在旅途结束时最复杂.③骑行所经之地独特的区位特质为游客提供了跨地方的差异化体验,场所特质则提供了具体的地方展演和体验方式.两者共同作用,不断引发骑行游客产生积极、消极情感,发生强度及类型上的变化,并在时空变换下将冰冷的道路空间转换为蕴含着丰富多变的人类情感的特殊地方.

    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情感可变性情感不稳定性青海湖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以三江平原友谊农场为例

    孙佳歆齐鹏章光新杜崇...
    1060-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2.82,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人均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耕地资源生态盈余,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0.69,耕地资源利用处于安全状态;②友谊农场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和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一般协调状态;③虽然农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稀缺,该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对于黑土地保护,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法黑土粮仓友谊农场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研究

    张俊辉周雄辉辛怡华王颢...
    1069-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水沟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期5 530~4300 a B.P.的气候适宜期,其文化发展处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转换的过渡阶段.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取影响水沟遗迹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距水源距离因子,构建指数模型,分析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古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海拔900~960 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距水源距离小于2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

    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环境适宜性人地关系

    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分异特征及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黄强陈田田王强冯玉全...
    1080-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对区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进行评估,并借助均方根误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贝叶斯网络解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设置多情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3类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出了一定增长趋势,但局部地区权衡冲突明显.不同背景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异质性特征显著.其中,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间的权衡关系在不同高程上均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随坡度增加而增强;岩溶峡谷、岩溶盆地上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间的冲突更明显;生态工程修复区产水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的权衡关系更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主导因素不尽相同,造林面积、实际蒸散发和降水总量分别是造成土壤保持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产水服务权衡变化的主要因素.贵州省南部的望谟县和罗甸县以及东北部的江口县和印江县面临着最大的生态风险,未来可以通过调整关键变量的关键状态来提升这类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贝叶斯网络生态安全格局贵州省

    基于野外观测实验的中国东部湿润区降雨入渗模拟分析——以宁波画龙溪流域为例

    林芷欣周才钰许有鹏王强...
    1092-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东部湿润区典型小流域浙江宁波画龙溪为例,将野外原位定点观测与模型模拟分析相结合,建立了 HYDRUS-1D 土壤水模拟模型,选取2016年9月29日、2016年10月7日典型降雨事件分别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对2016-2020年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场次土壤水分入渗开展了观测与模拟,以揭示中国东部湿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规律.结果表明:①从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模拟来看,HYDRUS-1D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具有较高的精度,90%模拟结果的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80以上.②在同等降雨强度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下渗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杨梅林、坡耕地、竹林.下渗率受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下渗量随着降雨强度增强而显著增加.③土壤下渗量同时也受到降雨历时与前期降雨情况深刻影响.当降雨强度从小雨逐级增加到大暴雨,各土地利用类型下渗量略微增加,但增加量均小于5%.对于历时短、强度高的极端降雨事件,降雨强度超过了下渗强度,形成超渗产流,将出现降雨量大但下渗量反而小的现象.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东部湿润区农业生产、三水转化规律等提供理论参考.

    土壤水分降雨下渗HYDRUS-1D模型中国东部湿润区

    白洋淀流域水域空间格局变化及维持机制

    李苗周家亮杨薇严登华...
    1102-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水文模型,还原了白洋淀天然入淀径流量(即不受大坝干扰情境),结合实际入淀水量的组成,探究了白洋淀入淀径流量衰减过程、淀区水量维持变化以及流域陆地水储量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白洋淀年均总入淀水量在天然状况下为23.79×108 m3,实际仅为8.59×108 m3,且总入淀水量呈减少趋势,2000年后流域内外调水成为入淀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模拟天然状况中,上游径流量能够维持淀区耗水量,在实际状况中,1960-1979年径流量基本能满足淀区耗水量需求,1980-1997年淀区出现长时间水量赤字,1998-2016年淀区耗水主要靠上游水库、黄河等流域内外调水补给;③白洋淀流域陆地水储量显著下降,西南流域下降趋势大于东北流域.白洋淀流域水资源减少,淀区来水与耗水失衡,且过度依赖人工调配水,增加了白洋淀流域水资源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尤其在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实现淀区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目标面临更多挑战.

    VIC水文模型河流径流量陆地水储量变化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科西河流域滑坡空间分异研究

    张建强黄宇陈容孔博...
    11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科西河流域滑坡为例,对滑坡信息图谱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研究,归纳滑坡信息图谱由条件图谱、编目图谱、风险分布图谱和风险管理图谱组成,提出滑坡信息图谱按表达内容和功能的分类方法.基于滑坡条件图谱与编目图谱,采用空间统计的方法,揭示了研究区滑坡垂直向和纬度向分布与演化的空间分异规律:滑坡在垂直向200~1 000 m的高程段内为数量高密度区,400~1 200 m和2 800~3 600 m高程段面积比例大,北纬26°42′00"N~26°48′00″N 为数量高密度区,26°42′00″N~26°48′00″N 和 27°24′00″N~27°30′00″N 滑坡面积比例较大;相比1992年滑坡,新增滑坡在垂直向200~1 000 m和2 800~3 600 m高程段数量密度高,在3 200~3 400 m高程段面积比例较大,北纬 26°48′00″N~26°54′00"N 和 27°48′00″N~27°54′00"N 为高数量密度区,27°24′00″N~27°42′00″N 为高面积比例区.

    地学信息图谱滑坡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科西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