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阿里地区不同物种粪便中甾醇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李秀美刘苏涛侯居峙袁侃...
    112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夏达错流域为研究区,采集湖泊周边人类以及驴、狐狸、兔子、马、狼、鸟、羊、牛9个物种的粪便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粪便样品中的9种甾醇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粪甾烷醇和异构粪甾烷醇是人类粪便中的主要甾醇,约占人类粪便总甾醇质量浓度(粪便中9种甾醇质量浓度之和)的60%,但这2种化合物在其他物种粪便总甾醇质量浓度中占比仅为0.66%~10.04%,且粪甾烷醇和异构粪甾烷醇在人类粪便中的质量浓度之和是其在其他8个物种粪便中质量浓度总和的两倍有余,因而这两种化合物可用作夏达错地区人类活动的代用指标;胆固醇在狐狸和狼等食肉动物粪便总甾醇中的占比均超过了 50%,而在其它物种中的占比均小于7%,可用于示踪食肉动物;β-谷甾醇在鸟类粪便总甾醇中占比超过85%,远高于其在其他物种粪便总甾醇中占比,可用于识别植食性鸟类;β-谷甾醇、豆甾醇、24-乙基粪甾烷醇和谷甾烷醇是植食性哺乳动物粪便中的优势甾醇,可用于识别植食性哺乳动物;甾醇化合物的特定比值能够有效地识别出夏达错周边地区的人类粪便样本.该研究为重建青藏高原西部夏达错地区过去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动物粪便甾醇人类活动夏达错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冰缘区形变研究综述

    贺璐方王欣王琼张法刚...
    113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缘区系冻融作用强烈的冻土区,易发生地表隆沉、失稳滑移等形变,是冰川灾害的物源区.系统解析冰缘区活动层水-热-力效应引起形变的作用机制,对研究冰缘区地表形变类型和冰川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藏高原发育现代冰川冰缘区面积1.05×10 6km2,其中在过去几十年由于冰川退缩新增冰缘区面积约0.15×10 5km2.冰缘区在气候、地形和现代冰川作用的综合影响下,产生以冻胀融沉为机理的垂直形变和以重力运移为主导的水平形变.未来研究应利用多源数据,结合冰缘区历史地表形变环境及致灾过程,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现代冰川冰缘区地质灾害高效识别和预测预报,完善现代冰川冰缘区形变的监测-模拟-预测体系,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冰缘区多年冻土形变监测

    高原湖泊流域建设用地坡谱演变研究——以滇池流域为例

    马腾段学军王佳恒颜蔚...
    1142-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湖泊流域因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较大,建设用地不可避免地出现"向湖""爬坡"扩张现象,通过构建建设用地坡谱可有效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于DEM转化的海拔数据,借助陡峭度、均匀度、上限坡度等方法分析了坡谱演化特征,提出了加权爬坡指数(WBCI)以定量表征建设用地爬坡程度,并结合海拔区间的视角探究了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分异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呈现以滇池北岸主城区为主核心,东岸呈贡区、南岸晋宁区为次核心的建设用地分布格局;②建设用地垂直空间扩张呈现两阶段特征,即先平地扩张后爬坡扩张.2000-2015年为向湖、降海拔扩张阶段(WBCI<0);2015-2020为爬坡、升海拔扩张阶段(WBCI>0).③建设用地坡谱演变与海拔变化在流域尺度具有一致性,即爬坡指数变化趋势与建设用地分布的平均海拔变化趋势高度一致.但在区县尺度,建设用地爬坡扩张与海拔爬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为城镇空间二维扩展向三维扩展提供新的思考和视角,也可为城镇空间用地规划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支撑借鉴.

    建设用地扩张坡谱分析地形梯度海拔分区滇池流域

    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仕海阎建忠张镱锂张茜茜...
    1153-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1994年)和缓慢恢复期(1994年至今)4个时期的演化发展,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2)2020年西藏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尼边境,初步形成了以口岸型为主,集镇型和村落牧场型为辅的边贸市场体系,中印、中不边境贸易市场呈现出萎缩态势;③喜马拉雅山脉特殊的自然环境限制边贸市场沿断裂河谷分布,交通可达性促使边贸市场趋向集镇聚集,美国等西方国家(地区)的"离岸平衡"战略、印度的"缓冲区战略"意在阻断边贸市场,尼泊尔和不丹希望通过边贸发展来降低对印度的过度依赖,西藏边境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贸的发展;④未来应该积极探索在边境县城和集镇增开边贸市场,边贸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及差异化的边境维稳和管控模式,以促进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边境贸易市场地缘经济南亚大通道西藏边境地区

    地理学视角下城市空间智能化研究进展与思考

    杨开先甄峰
    1166-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城市研究需要地理学从空间角度对城市智能化发展进行把控,从而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从研究历程、内容和方法3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空间智能化研究进展.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城市空间智能化研究进行思考.首先,本文探讨了城市空间智能化的地理内涵,即城市中的要素利用智能技术对城市中的客观事物和状态进行学习、分析、判断,并采取有目的性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其次,本文提出了由人、机器和空间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智能化系统模型,对"人-机-空间"作用机制进行了解读,总结出自发交互、自主调节和双向选择3种机制,可对城市空间的形态、功能、结构等研究有所帮助.最后,构建了城市空间智能化研究框架,以城市空间智能化特征、功能结构、人与空间互动关系以及空间智能化模拟预测为重点内容,对城市空间智能化全过程进行剖析,以期为城市智能化发展提供科学、精准的空间资源配置方案,丰富智能时代城市空间的研究.

    空间智能化城市空间地理学视角智能技术

    城市知识网络与知识生产的协同演化研究——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王传阳盛科荣张杰李晓瑞...
    117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网络联系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知识生产能力,知识生产的反馈机制也是理解知识网络演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专利权转移数据和隶属联系模型构建城市知识网络,采用基于随机行动者的网络动力学模型从内生结构效应、行动者-关系效应和协变量网络效应3个维度定量解析了城市知识网络与知识生产的协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①城市知识网络与知识生产的演化过程总体呈现相互促进的协同特征,即城市知识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发出和接收网络链接关系的概率,同时城市知识网络的演化特征也会进一步促进城市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②城市知识网络与知识生产的协同演化过程受到路径依赖机制、多维邻近性机制的共同影响.③城市知识网络与知识生产的协同演化路径因城市所属城市群的不同进而表现出异质性特征.

    知识网络三大城市群路径依赖随机行动者模型多维邻近性

    农村回流就业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9省区的调查数据

    张圆刚张宏梅郝亚梦田文娟...
    1188-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0年"中国民生调查"9省(区)入户问卷数据,以Stata 17.0为计量工具,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从回乡后从业类型、村居环境满意度以及政府服务满意度的角度探究回流农民现状生活满意度.结论发现:①相比从事第一产业,回流后从事第二产业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对现状生活的满意度.②村政府服务满意度和村居环境满意度评价作为两大支柱能够对农村回流入口的现状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村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更大.③年龄越大、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回流者对现状生活满意度越高.④不同因素对农村回流入口现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西部地区从业类型为第二产业的农村回流入口对现状生活满意度更高,村居环境满意度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显著;政府服务仅对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为乡村人才回流政策制定、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提升乡村居民满意度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回流人口生活满意度从业类型村居环境政府服务

    基于聚落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分解算法

    李艳成温佩璋刘劲松
    1196-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人口密度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当前人口分布研究的前沿,但人口统计数据在空间分解过程中非正规约束下的最优输运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本文基于面积加权法,以矢量格式的村人口数据集为起点,以矢量格式的聚落和公顷网格数据集为约束,设计了一套顾及聚落分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分解算法.通过将村常住人口数据依次分解至聚落和公顷网格之中,获得了栅格人口密度数据集(SJZ_RK).分析表明,SJZ_RK数据集的人口总数为1 039.60万人,仅产生0.04%的误差,说明本文提出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分解算法具有较高准确度.经测算,SJZ_RK数据集的人口分布基尼系数(0.890 9)>GHS_POP(0.854 8)>SJZ_CUN_RK(0.589 8)>GPWv4(0.5897),说明考虑聚落分布状况的SJZ_RK数据集很好地刻画了人口分布的空间集聚和异质性特征,为构建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等监督类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样本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口密度标签数据.在刻画非聚落区、城市聚落区、值域范围方面,SJZ_RK数据集更接近实际情况,其在前两方面优于GHS_POP数据集,其在这3个方面均显著优于SJZ_CUN_RK和GPWv4两个数据集.本文算法破解了2个难题:①优化了获取高精度栅格人口密度数据集的计算程序,实现了相对准确的人口分布离散化表达;②统一了人口密度标签数据和影响因子数据的粒度,从而为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训练样本摆脱MAUP的困扰,为克服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的区群谬误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人口密度面积加权分解算法聚落

    中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王璇王成新史佳璐
    1206-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原城市群2006-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中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中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跃迁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明显;②中原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空间分布以负相关类型的低-低冷点集聚区为主,空间同质性特征显著;③中原城市群西北部和郑州市周边地区城市韧性的空间演化动态性更强,城市韧性较弱的地区空间结构呈现更为明显的稳定性.城市韧性水平的局部空间结构较稳定,部分研究单元存在较强的转移惰性;④在低分位阶段,城市集聚是制约城市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是驱动城市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分位阶段,城市集聚是阻碍城市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政府财政和生态环境是驱动城市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韧性韧性测度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跃迁机制中原城市群

    基于Geodetector和MGWR的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尹剑姜洪涛焦露张斌...
    1217-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时空交互特征;基于此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45%.②技术进步是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内动力.③工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自相关的时间路径长度呈现由东部市州向中、西部增大的趋势;贵州各市州的工业碳排放效率随时间演变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重工业水平、生产力水平6个因素是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主导因子,且影响显著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强度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存在负相关,其余主导因子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

    工业碳排放效率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