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津市中心城区典型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

    艾合麦提·那麦提曾穗平倪丽丽曾坚...
    1228-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探究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之间的夏季地表温度差异显著,低层高密度区地表温度均值最高,高层低密度区最低;②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对夏季地表温度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③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各建筑形态因素对夏季地表温度影响方向一致,但重要性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开发和更新中应关注城市形态模式和建筑形态,提出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态调控策略.

    城市形态原型建筑形态地表温度热环境效应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天津市中心城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收缩对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效应

    柳力玮刘艳军辛奕霖付慧...
    1237-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于转型过程中的老工业城市是易发生收缩的典型城市,该类城市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恶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城市,因此城市收缩影响下的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演变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基于PSR模型,利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收缩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分析了收缩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城市收缩对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①收缩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期内与增长城市的差距逐渐减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与城市收缩程度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②城市收缩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差异,在城市收缩的初期、中期、后期依次表现为无显著影响、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③从全局角度来看,城市收缩程度对收缩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水平和资源依赖程度对其作用机制存在门槛调节效应.

    城市收缩生态环境质量PSR模型东北老工业基地

    村庄规划对偏远山区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白其口村为例

    许贺棋郝润梅王考
    1249-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归纳总结法和SWOT分析法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内容,聚焦于村庄规划与偏远山区村庄发展的关系,提出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维度的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框架,探索规划对村庄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①偏远山区具有距离城市远、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的特点;②偏远山区村庄规划,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生态等方面作用显著,对促进村庄发展至关重要.③针对"集聚提升类"村庄,结合白其口村自然环境特征和发展现状,规划整治村庄内部分区和发展格局,精准推动村庄发展,以期更好地促进偏远山区美丽乡村建设.

    村庄规划乡村发展内蒙古地区偏远山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协调度的郑州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绩效

    李欣
    1257-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时空间行为协调度的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绩效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教育资源需求、供给和供需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发现:①居民居住聚集行为受到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影响,在空间上并不均衡;②主管部门持续投入和重点学校外迁,为外围城区提供了更加充沛的教育资源;③持续优化的道路结构和学校选址提升了区域的可达性和空间吸引力;④郑东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的教育协调度提升明显,但仍有部分区域未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建议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推进校际资源均衡配置,通过统计分析协调供需匹配关系,通过新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探索科学分配规则.本文较为准确地呈现了教育资源空间协调状态,可以为居民进行空间选择和管理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时空间行为时间地理学教育资源服务绩效郑州市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模拟及分析

    徐琛王丹薛振山姜明...
    1265-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林省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近年气候变化导致吉林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因此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对沼泽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吉林省沼泽湿地6 601个样点的30种优势植物分布数据和19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SSDMs模拟了现状年(1981-2010年)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对各物种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并对21世纪末(2071-2100年)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3-7.0,SSP5-8.5)优势沼泽湿地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湿季度的降水量、土壤pH和最温暖月份的最高温度.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不均匀,东部物种丰富度高于西部,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为敦化市;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范围缩小,物种丰富度降低;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大部分现存已经被保护,模拟发现的一些适宜分布区和未来气候风险区,在保护网络建设时应予以考虑保护.期望研究结果为吉林省沼泽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物种分布模型吉林省沼泽湿地优势植物多样性

    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闫妍莫金宇靳佳黄玉清...
    1275-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1982-2020年逐月自校正帕默尔指数(sc_PDS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多时间尺度讨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西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呈现"干旱-湿润-干旱"的变化过程,经EEMD分解后,sc_PDSI存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年际尺度变化占主导地位(方差贡献率最大).非喀斯特地区和喀斯特地区的sc_PDSI依次在2014年、2015年发生突变,喀斯特地区干旱指数突变发生在非喀斯特地区之后.总体上,喀斯特地区干湿度优于非喀斯特地区.②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呈现干旱化和显著干旱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47%和12.75%,均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干旱化(50.69%)和显著干旱化(27.79%)的面积比例.且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的面积比例为48.81%,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显著湿润化面积36.23%.③在月度、年度和多年尺度上,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与sc_PDSI均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尺度增加,植被NDVI与sc_PDSI之间相关性越大.西南地区78.87%的区域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DVI对sc_PDSI的响应呈现滞后性面积比例分别是76.43%和68.75%,滞后时间尺度分别以1~3个月和3~6个月为主.本文期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自校正帕默尔指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多时间尺度响应喀斯特地区非喀斯特地区西南地区

    蒙古高原植被生长峰值期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包刚许思怡刘亚红安琪尔...
    1286-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生长峰值期(Peak of season,POS)是植被最重要的物候指标之一.本文基于GIMMS NDVI3g(1982-2015年)和MODIS NDVI(2001-2021年)数据建立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蒙古高原植被POS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2-2021年蒙古高原植被POS主要出现在第188~228天,即每年夏季6-8月,整体呈自西南向东北和自南向北逐渐提前的空间分布特征.除戈壁荒漠地区外,其余类型植被POS年际波动基本在10 d以内,年际变化较稳定.过去40 a间,研究区植被POS未出现显著的变化,变化介于-0.15~0.15 d/a.各植被类型POS变化趋势均不明显.从蒙古高原植被POS对气候的响应特征来看,季前3~5个月的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POS的主控因子,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使植被POS呈推迟趋势,这种趋势在草地植被尤为显著,说明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草地植被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生长,致使POS推迟.在相对湿润和低温的森林、高寒草地和草甸草原等区域,降水量的增加使植被POS提前.气温和太阳辐射对研究区大部分区域POS的影响没有降水量强烈,在蒙古高原北部POS与温度之间呈负相关.在蒙古高原东北部地区太阳辐射的增加将POS推迟,而在中部草地将POS提前.

    植被生长峰值期气候变化蒙古高原

    1848-2019年大兴安岭卧牛湖湖泊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李启航张灿赵成
    1297-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东北近现代湖泊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以阿尔山浅水湖泊——卧牛湖为研究对象,在210Pb和137Cs建立的精确年代基础上,通过沉积岩芯的正构烷烃、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碳氮比(C/N)等多指标分析,结合流域现代监测和历史资料,重建了 1848-2019年来卧牛湖生态环境(包括藻类、水生植物等)的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多种环境压力对湖泊生态演变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之前,湖泊生态环境处于自然演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类开始通过农业施肥和用水灌溉对湖泊环境产生影响,并在20世纪90年代显著加强,导致短链正构烷烃指示的藻类生物急剧上升.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40-90年代,营养因子、气候因子和流域侵蚀共同作用影响湖泊生态环境演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和营养因子成为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控因子,人为干扰对湖泊环境影响显著加强,多种压力的胁迫作用导致了湖泊向富营养化状态的转变.

    阿尔山地区大兴安岭湖泊生态环境演变正构烷烃东北地区卧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