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空间理论与多尺度分析

    陈明星汤淑娟陆大道陈良侃...
    2327-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地理学基础概念,是地理学经典思维传统。随着信息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对空间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流空间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理解新时期全球化、世界城市和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变革的新视角。论文梳理和分析了流空间概念的提出、内涵演化及其在地理学领域中的拓展,通过全球、国家、城市和个体4个不同地理尺度的应用案例,展示了流空间对理解现实世界问题的独特解释力。流空间突破了过去地点空间的局限,强调了各种"流"在城市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中的重要性,深化了对空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新时期现代地理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地理科学的跨学科整合。

    流空间流动性地理学空间组织空间结构信息化

    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

    鲍捷赵烨贝陆林张毓...
    2337-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名山风景区是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自然的社会建构亦成为诠释其形成演化的关键视角。论文尝试建立起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分析框架,旨在探索其演化过程及机制;提出从多元主体话语建构下的自然价值与意义生产、中国名山风景区自然的社会化空间实践,以及人地关系的反馈与响应中,探索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的过程性逻辑与系统性逻辑。考察基于传统文化根植性与古代权力、近现代资本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地方日常生活的持续互动,构建由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权力意志的控制力、资本主体的改造力、日常生活的渗透力组成的多维框架,引导探寻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机制。研究在理论上尝试弥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研究中自然—社会的二元割裂,拓宽人地关系研究视野,以及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在更广尺度与特定场域的适用性,并尝试弥补相关研究面向中国名山风景区作为"人化自然"的情境失语,在实践上旨在为实现山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国名山风景区自然的社会建构多元主体话语传统文化根植性

    时空维度下的节奏分析:内涵、进展与启示

    阿荣娜王龙杰王学基孙九霞...
    2352-2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奏分析(rhythmanalysis)作为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论文系统地梳理了节奏分析的概念与理论内涵,系统回顾了国外地理学界在主体、地方和移动三个维度的节奏研究,展现了节奏分析在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中的独特视角。进一步探讨了节奏分析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地方性的时间(a localized time)和时间化的地方(a temporalized place),阐释了它们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与联系。最后,节奏分析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研究视角,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节奏、文化节奏与生态节奏等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节奏分析理论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将为中国人文地理实践的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指导,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奏分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空间生产社会时间

    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对居民心理健康与福祉的影响:效应、路径和启示

    王宏宇马亮黄言林坚...
    2365-2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可持续的低碳出行模式,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积极交通出行如何影响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地理和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有关其影响心理健康与福祉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系统总结了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与福祉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证实了积极交通出行对心理健康与福祉的正面影响,但也强调不同人群和空间之间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此外,论文归纳出积极交通出行影响心理健康与福祉的5种主要路径,包括:①内在特征的直接作用;②生理功能的中介作用;③物理环境的调节作用;④社会环境的中介作用;⑤心理状态对积极出行的反馈作川。研究结果为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积极交通出行、推动中国健康城市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积极交通出行心理健康福祉健康城市地理环境国际研究进展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优化路径

    刘慧张芳芳叶尔肯·吾扎提
    2382-2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分化日益突出。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是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重心轨迹、Theil指数等方法定量研究了 2000-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多尺度空间发展格局及区域差异的变化。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0-2010年人口和经济重心向偏北移动,西北地区发展总体好于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之后,人口和经济重心开始向偏南移动,西南地区的发展明显优于西北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②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远西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虽然较小,但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西南与西北的人均GDP差距以及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西北地区内部和西南地区内部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均不断缩小,但差距依然较大;而西北和西南地区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虽有扩大趋势,但差距并不显著。③各省(区、市)的发展态势分化明显,形成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区域差异格局优化西部地区中国

    2000-2020年中国就近城镇化区域差异分解与趋同格局

    赵美风闫玘娇杨振李俊佳...
    2395-2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近城镇化是相对于异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深刻影响着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论文利用泰尔指数嵌套分解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深入分析中国就近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其分解,详细刻画中国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区域趋同格局,重点探讨了空间效应对就近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国就近城镇化水平的总体差异呈持续缩小趋势,其中,本省城镇化率的总体差异最大,本县城镇化率次之,本镇城镇化率最小。②从尺度分解来看,中国就近城镇化及其三个细分类型(本省城镇化、本县城镇化和本镇城镇化)表现为省内差异最大。比较中国东、东北、中、西四大板块内的省间差异,西部的省间差异最大,其他板块相对较小;比较四大板块的省内差异,西部和中部各省的省内差异较大,而东部和东北较小。③从趋同格局来看,中国就近城镇化及其细分类型存在空间上的趋同俱乐部。中国就近城镇化发展与周围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效应,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为全面把握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合理提出城镇化差异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

    就近城镇化区域差异尺度分解时空格局空间马尔科夫链

    金融网络中心性对中国城市金融风险的影响

    刘乐贾善铭刘鹏振
    2413-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网络的发展打破了资金的地理和行政壁垒,并进一步影响着城市金融风险。论文基于2011-2020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构建金融网络,实证检验金融网络中心性对中国城市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城市金融风险具有"减震器"作用,网络链接规模和链接质量更高的城市具有更低的金融风险。②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网络中心性可以通过提高金融人才可得性和城市经济韧性来抑制城市金融风险;门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城市金融风险的"减震器"作用会随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强。③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城市金融风险的"减震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核心城市和优化提升型、发展壮大型城市群城市的抑制作用更强,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从金融网络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东北地区城市。研究成果可为加深流动空间环境下城市金融风险传染机制的理解和城市金融风险的抵御提供借鉴。

    金融网络城市金融风险网络中心性金融传染城市韧性

    农牧交错带村际农民人均收入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徐成东田莉王振波赵丽凤...
    2427-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广大的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拥有复杂的生计类型,也是过去贫困区的集中区域,至2020年摆脱绝对贫困,这一脱贫成果对世界脱贫工作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张北县为研究区,基于逐年逐村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6-2022年村际农民人均收入的时空格局、不同生计类型村际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差异及时间变化,研究发现:①张北县村际农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7000元升至2022年的11000元,且收入差距增大。高收入区在2020年由张北县中心移至中心北侧自然村,低收入区自2019年由西北集聚区向县域内部分散,人均收入空间变异性增大。②村际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时间变化及生计类型差异显著。基层政府对三种生计类型农民收入均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偏农区的农民增收更依赖于基层政府对外部市场资源的提供和支撑,偏牧区更依赖于有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带头人引导劳动力与当地市场的互动,农牧兼蓄区受基层政府的影响较偏农区和偏牧区更弱,农民增收更依赖区域内部间的交流。③未来农民增收政策需更细致地考虑生计类型差异,强化基层政府能力、提升教育水平、改善交通设施,并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研究可为世界脱贫工作和生态脆弱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农牧交错带生计类型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基层政府劳动力

    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特征及差异形成机制

    王凯赵燕谭佳欣刘美伦...
    2442-2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是旅游经济稳定性与恢复性的结构保障,是未来旅游经济恢复与振兴的重要指向。基于2001-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在借助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矩阵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机仿真模拟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究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特征及差异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在时序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演化态势,在空间上存在区域差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与江苏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较强。②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层级性不断降低,"核心—边缘"间的层级差异逐渐缩小;网络具有异配性,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网络扁平化特征较为显著;网络具备良好的传输性,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份网络可达性和扩散性相对较高;网络集聚效应有所提升,辽宁与山东的网络集聚性相对较强。③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随着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比例增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在随机攻击下网络表现出鲁棒性,在蓄意攻击下网络脆弱性特征更为显著。④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具有非对称性,"经济驱动型"与"经济—政府二元主导型"是高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的前因构型,而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是由交通便利程度、信息化水平等后天条件供给不足、经济实力不够强劲所致。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修正引力模型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机仿真模拟fsQCA

    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演化及海陆梯度性特征分析

    李博王一雯李欣媛孙思...
    2457-2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是全球变化和环境与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和有效的分析工具。论文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和韧性相结合,构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的理论逻辑框架,综合内部因素和外部干扰,获取多源空间大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韧性的时空演化和海陆梯度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呈现"中部低南北高、沿海低内陆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逐年递增,缓慢向好,沿海和内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②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具有蔓延效应,在持续热点周围零散增加新增热点;③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具有明显的海陆梯度性特征,各准则层韧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环境韧性、气候变化韧性、资源水平韧性和人类活动韧性;整体韧性呈现出距海越远、韧性水平越高的梯度性特征。因此,对于沿海城市的韧性调控在微观上可结合海陆梯度性特征进行分区、分特色治理,宏观上在保证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蓝碳经济发展蓝图。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海陆梯度性特征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