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城市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及其知识流动驱动研究

    王腾飞马仁锋庄汝龙
    20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知识跨域流动越发普遍,并对区域和产业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2011、2016和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专利引证大数据和两位数制造业产值等统计数据,并运用Logit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及其知识流动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随着长三角城际知识流动网络的日趋紧密,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门类整体上愈加丰富;②知识跨域流动对产业比较优势演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某城市更容易在强知识关联城市的专业化领域发展自身比较优势;③长三角城市产业比较优势结构演化存在显著的知识网络关联,强知识流动城市间的比较优势结构的相似性更高.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界对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比较优势演化的知识动力及其多尺度相关多样性的认识,有助于为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跨域流动多区位知识动力多尺度相关多样性产业比较优势演化

    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及其隐含碳排放研究

    杨子涵彭宝玉孙君
    215-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间经济往来密切,其中蕴含着产业链的分工和隐含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的功能协同和碳排放责任明晰.论文采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空间网络,考察京津冀地区间产业联系及其隐含碳排放流动关系,并分析了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以期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存在有分工、缺协同、产业空间联系和隐含碳流动对重工业依赖性较强的特征.建筑领域产业链和机械设备制造产业链等重工业产业链是地区间产业联系的主要路径.②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生产环节薄弱.核心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产出占比始终高于中游,制造业至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网络联系薄弱.③从隐含碳排放的空间格局看,北京和河北分别是京津冀地区流入和流出隐含碳排放最多的省份,天津隐含碳排放流出量占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比例最高.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深化产业链空间融合、率先开展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空间网络隐含碳排放投入产出法京津冀地区

    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

    潘子纯田蓬鹏马林燕朱玉春...
    23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作为引起耕地生产投入、作物类型、耕地价值等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影响耕地利用转型的关键.论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城乡融合水平和耕地利用转型指数,并运用面板回归、中介效应及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城乡融合正向影响耕地利用转型,且该影响集中于隐性转型;②从区域视角看,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在中西部更强;③城乡融合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及劳动力转移效应对耕地利用转型产生影响;④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因此,在城乡融合中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速要素自由流动,并关注城乡融合影响的差异性及溢出性,促进耕地利用转型.

    城乡融合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空间溢出效应

    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城乡融合效应

    王凯刘美伦谭佳欣关锐...
    246-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刻画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城乡融合效应,对于凝聚旅游经济发展合力和扩大其对城乡融合的网络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综合运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在勾勒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及城乡融合水平演变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探索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城乡融合效应.研究发现:①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复杂化、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形态,武陵源区、永定区、凤凰县、恩施市等县域在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②武陵山片区城乡融合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呈缓慢提升态势,但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距有所扩大,在空间上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县域向外溢出形成高水平集聚区.③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且这种正向外部性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原国家级贫困县网络中心性的城乡融合赋能效应更加突出,而省际交界区的县域网络中心性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④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对城乡融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外溢系数在110km处达到峰值,此后随距离衰减.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武陵山片区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参考.

    旅游经济城乡融合空间关联网络空间溢出武陵山片区

    基层治理与准行政区划调整的理论与实践——以海南省农场改"居"为例

    王丰龙李婧瑜刘云刚张吉星...
    262-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镇等基层政权和村居等自治组织是国家治理单元,对于理顺中央—地方关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乡镇属于正式的基层行政区划,村和社区等则可以被视作准行政区划.然而,现有研究很少意识到诸多基层治理单元的准行政区划属性,忽略了基层准行政区划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正式行政区划之间的冲突.为此,论文以海南省国营农场改制中新设立的"居"为例,从层级、幅员、边界3个维度分析基层准政区设置的逻辑和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居"是海南省农垦集团化、农场公司化和农场社会职能属地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典型的基层准行政区划,其行政级别介于社区和镇之间,主要通过政府授权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行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居"的准行政区划性质导致其与正式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镇)之间存在层级、幅员和边界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容易导致管理人员晋升通道不畅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主体缺位等问题,"居"与所属镇和所服务农场公司之间也容易围绕行政管理功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属地边界产生争端.研究结果对增进理解单位和国有企业转制、探索基层(准)行政区划的设置和优化路径、深化对准政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准行政区划基层治理"居"农场层级幅员边界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

    石晶石培基李雪红王梓洋...
    276-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开展多尺度定量分析,是揭示生态系统服务演化机理和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既有研究侧重于从行政或流域的等级确定研究尺度大小,缺乏科学合理的尺度划分方法.论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评估了食物供给、碳固存、产水量和防风固沙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应用小波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了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的最佳尺度及不同尺度下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食物供给、碳固存、产水量和防风固沙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上升趋势.食物供给服务增幅最大,增幅为138.3%,碳固存、产水量和防风固沙服务增幅分别为0.97%、7.6%和9.5%.②根据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小波方差主周期,2000-2020年和2010-2020年分别构建了6个、2000-2010年构建了 7个影响因素研究的特征尺度.③随着尺度增大,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作用程度逐渐增强,且不同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食物供给和碳固存服务在小尺度上主要受人文因子影响,大尺度上受自然因子影响;产水量服务在不同尺度上始终受自然因子影响;防风固沙服务随尺度增大人文因子影响程度显著增强.④尺度增大过程中不同交互因子q值的增加趋势不同,其中碳固存和防风固沙服务中人文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强.论文通过小波分析改进了传统的多尺度序列构建方法,可为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及制定多级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服务小波分析多尺度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石羊河流域

    社区环境对居民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王锦申悦
    290-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邻里交往是居民获得经济、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城市转型、郊区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社区内稳定、密切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少,居民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构成不再局限于社区内部.因此,有必要对社区内、外的社会交往水平及其联系开展研究,探讨社区环境如何影响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论文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利用个体的常联系人数量及其在社区内、外的分布,将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分为消极社交型、社区内交往型、社区外交往型、积极社交型4类,并探讨社区环境对于居民形成不同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市郊区居民社会交往的总体规模较大,但社区内邻里交往水平较低;社区中的室外活动设施、小型商业网点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对社区美观程度的良好感知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在社区内的邻里交往水平;居住在远郊区及门禁社区中的居民倾向于拥有更高的社区外交往水平.研究认为,应注重不同区位和人口结构的社区在规划和营造中的差异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质量与使用率.研究结果可为以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会交往模式为导向的社区环境优化提供依据.

    客观环境感知环境社会网络邻里交往上海

    认知反馈视角下北京郊区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张瑞华冯健
    302-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为转向与社会转向下个体行为模式分析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微观视角,然而以往研究关注行为决策与空间的关系,忽视了空间对人心理与认知层面的反馈作用."神经转向"强调了人的心智与空间的关系,运用神经机制探究人的感知、情感、行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在神经转向的背景下,结合行为主义研究范式,构建"认知—决策—反馈"的"人—行为—空间"闭环分析框架,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人脑的环境感知、经验学习、综合决策能力在重构认知与重塑偏好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从行为主体、空间行为的角度分析"空间一人"反馈过程.论文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活动日志分析方法对典型案例日常活动进行解读,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个体短期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空间图谱、空间偏好和行为决策在个体与空间互动中的中间作用.

    活动空间神经转向反馈机制时空路径郊区北京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北京宋庄艺术区的多重地方建构

    陈晓雪冯健
    316-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交媒体构建起全方位媒介化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背景下,论文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宋庄艺术区为例,探究中国语境下媒介与传播对地方的多重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及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力量主导的传播领域,为实施地方品牌营造、地方形象重塑和发展战略转型,分别对宋庄艺术区实施了合法化、产业化与商业化三阶段的媒介建构策略.外部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对宋庄的媒介建构一方面服从政府塑造的宋庄作为文化艺术高地和打卡旅游地的形象,巩固了政府话语在地方传播和地方代言上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又基于短暂的在地体验揭示出一种与官方话语不同的地方意象.艺术家作为长期生活的内部群体,通过草根和非正式的短视频实践,自下而上地将宋庄建构成一个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私人情感密切结合的地方,打破了他者视角对自身主体性与宋庄真实艺术生活的遮蔽.论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提供中国艺术区的案例研究,丰富了地方表征与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媒介地方与现实地方以及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理解宋庄的发展特征以及少被关注的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地理学地方表征地方建构社交媒体宋庄艺术区

    海归知识移民地方嵌入的维度及影响因素——以广州为例

    谢圆圆马凌
    33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型人才成为影响区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以广州市的海归知识移民为例,从地方嵌入的理论视角,探讨其是否有效融入地方发展的状况,并在构建量表的基础上分析其地方嵌入的关键维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海归知识移民的地方嵌入是一个多维度过程,包括工作嵌入、社会关系嵌入、文化嵌入与情感嵌入等4个方面;(2)不同类型海归知识移民在4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嵌入水平,在情感、工作与文化层面的嵌入程度较高,与地方的社会关系嵌入的程度相对较低;(3)海归知识移民地方再嵌入的过程、模式与程度等可看作是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工作与经济以及非工作的生活与环境等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海归知识移民回流嵌入的视角对移民与地方的互动进行评估分析,可以更深入理解知识移民回流适应的多维层面,并为国家人才政策制定和地方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启示建议.

    海归知识移民回流地方嵌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