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三角区域经济差距演变与政策效应分析——基于长三角扩容视角

    郭艺曾刚陈鹏鑫万媛媛...
    1681-1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论文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长三角作为研究对象,在刻画长三角一体化空间范围扩展过程中区域内经济差距动态演进的基础上,利用双重差分法、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实施对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一体化空间范围扩大造成了区域内经济差距加剧,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推进,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并呈现经济差距缩小的长期演变趋势;②从地理区位视角来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规划范围内地理区位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从边界视角来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产生了明显的边界效应,降低了长三角周边有着类似的地理位置但不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内城市的战略、交通地位,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④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实施主要通过交易成本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优化效应等途径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在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等议题的背景下,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框架、探索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经验证据.

    经济差距区域一体化动态演进长三角

    城市收缩效应:概念内涵·中国逻辑与东北诊断

    孙平军
    1696-1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缩效应作为城市收缩的"因"与"果"而同时存在,是深入揭示城市收缩形成背景、作用机理与科学制定治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当前学术界尚未就城市收缩效应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概念认知与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围绕城市收缩效应的概念内涵及其中国逻辑展开了理论探讨,并就中国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展开效应诊断.研究表明:①城市收缩效应是指在城市收缩这一特定语境下,城市人口、资金、工厂企业等相关发展要素在城市与区域、与周边城市及乡村空间关联耦合作用下"再区位"所带来的区域关系、城市内部运行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展变化的结果反馈,具有综合性和多维表征性、尺度与维度的正负效应之分、路径传导性和发展语境关联性特征;依据关联主体,可将城市收缩效应研究内容划分为区域关系、城市内部运行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展变化三个维度.②中国化城市收缩效应研究宜强调解析城市收缩效应生成逻辑的中国化,响应收缩效应治理目标的区域统筹发展观以及响应收缩效应治理手段的以人为本和差别化路径设计.③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所带来的收缩效应有正有负,但整体表征出弊大于利;单纯将城市收缩看成是一个人口外流现象并强调单方面的收缩效应显然是不合理的,至于说收缩促进了东北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与集约化发展在目前看来尚缺乏相应的依据与事实支撑,其反而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城对乡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促使城乡关系向低水平均衡方向发展.研究结果是对现有城市收缩研究的扩容及其中国化思考,可为中国收缩城市治理与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收缩城市收缩效应中国逻辑东北诊断

    村庄类型差异下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证

    李梦真吕晓
    1714-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宅基地功能转型土地利用转型扎根理论

    形态—功能视角下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及耦合分析——以鲁西南单县为例

    王林田健徐晓楠曾坚...
    1730-1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有效识别和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可为谋划差异化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及乡村发展振兴路径提供基础支撑.论文以鲁西南单县442个村镇聚落单元为研究对象,构架"形态分异—功能分化—耦合分析"的论证逻辑,建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形态与功能量化评价方法,系统识别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并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单县村镇聚落呈现传统平原农区典型的"均散同质"空间格局特征.聚落单元表现为"散村广布、集村零簇"的布局特征;规模等级显现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圈层式和沿主要交通线的点轴式两种空间结构模式;形状多数规则,不规则聚落呈道路和微地形指向.②生活功能等级以城镇驻地为中心圈层分布;生产功能优势聚落单元绕城或沿主要交通线呈点轴式分布;生态功能较优聚落单元亲水特征明显;综合功能强势聚落单元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地和道路空间指向性,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③"三维"形态与各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维"形态与生态功能之间;规模强度与各项功能均显著相关,而聚散程度、形状规则度和各项功能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形态—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存在功能导向下的空间分异规律,传统平原农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和治理需以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进而加强形态和功能的协同优化.

    村镇聚落单元形态—功能视角空间分异耦合分析传统平原农区鲁西南单县

    超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影响因素与治理路径——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

    郭晓东李欢穆镁锐麦凤霞...
    1744-1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空间扩展蔓延的前沿区域,是亟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论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助FROM-GLC10LULC数据产品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灰色关联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超大城市边缘区的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和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此消彼长的特征极为显著.②研究时段内,白云区建设用地呈现出"急剧扩张""高速稳定扩张""扩张减缓""低速扩张"4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建设用地扩展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显著影响,呈现由南向北扩展的空间态势.③超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多种因素共同驱动超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演变.④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边缘区治理应以革新治理理念、完善内容目标、创新手段模式、健全体制机制等为重点,有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城乡共治、多元共治、整体智治和基层自治.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治理路径广州市白云区

    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的时空格局与作用机制

    陈妍张金萍程叶青
    1756-1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更高层级的经济生态系统平衡对于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区域层面经济生态系统理论,从系统论视角分析2000-2022年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人口、产业、资源主体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划分类型,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算经济主体与开放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间的制约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经历三次峰—峰周期性波动,由单一极点的空间极化转向多核分布,仅海口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部山区耦合协调路径"锁定"在失调无优势状态,人口子系统相对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②社会经济环境中持续性强于稳定性,居民福利、资本投资和教育投入有效促进系统主体耦合协调,而开放性因素作用效果较弱.③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形成了动力和整合多层面的作用机制.主体自动力、环境推动力和政策拉动力是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在多重复杂关系中,亟需较强的整合作用进行规范和控制,提高系统动态适应和自校平衡能力.④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系统新的平衡可通过强化政策调控和制度保障、扩大社会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建立.

    经济生态系统经济主体耦合协调海南岛

    基于履历数据的"杰青"人才流动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胡骁宇陈刚王光辉
    1771-1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支撑中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有力支撑.论文基于2010-2019年183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人(简称杰青人才)的履历信息,建立杰青人才流动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杰青人才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拓扑结构特征上,学习阶段网络主体以国内城市相互流动为主,呈现以北京、上海双核心的网络拓扑结构,工作阶段网络主体以国内与国外城市之间流动为主,呈现以北京、上海为双核心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展现出国外向国内一线城市集聚式流动的迁移特征,人才回流效应显著.②核心—边缘特征上,相较于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更为显著,强半边缘城市、弱半边缘城市及边缘城市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更迭特征.地理空间特征上,杰青人才国内流动网络呈现以北京为核心的轴辐式网络结构特征,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孔雀东南飞"的地理迁移特征.③城市属性要素回归结果表明,各阶段人才迁移的驱动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教育资源、经济水平是影响杰青人才流动的关键要素.④邻近性因素上,"硕士—博士"阶段,人才的流动主要受文化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的影响,"杰青立项前一次工作—杰青立项"阶段,人才的流动主要受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的影响,"杰青立项—现工作"阶段,人才的流动主要受地理邻近性的影响.

    杰青人才履历分析人才流动网络特征

    起讫点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高峰时段网络客流的作用机制分析

    庞磊任利剑姜宇逍运迎霞...
    1785-1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客流之间联系密切.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究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影响,对网络客流的影响分析较少.与站点客流不同,网络客流的矢量性受起讫点建成环境的双重作用.论文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构建"5D+N"维度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采用可解释轻量级梯度提升机机器学习模型(Light-GBM-SHAP)从特征贡献度、单变量非线性关系、双变量交互效应三个方面解析起讫点建成环境对高峰时段网络客流的影响.针对天津的案例研究表明:①对早高峰网络客流重要度排序前5位的建成环境因素综合贡献达到13.22,其中讫点距市中心距离贡献度最大,从起讫点双重视角来看,讫点建成环境贡献度(20.86)大于起点建成环境贡献度(18.30);②建成环境因素与早高峰网络客流的非线性关系差异显著,存在非线性正相关、非线性负相关等多种关系,阈值效应也存在单端阈值、多段阈值等多种情况;③对于早高峰网络客流,起点或讫点公交站点密度分别与讫点中介中心性有显著交互作用,公交站点密度在两者交互效应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对引导站域建成环境更新及提升轨道交通客流效能提供了精准有效的策略指引.

    城市轨道交通早高峰网络客流建成环境LightGBM-SHAP非线性交互效应天津

    广州市高温脆弱性空间分异格局及主导因素研究

    陈镘刘晔谭伟伟
    1798-1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在日益加剧.立足地理学视角,开展特大城市高温脆弱性评估研究,对城市高温风险调控和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引意义.论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暴露度—社会敏感性—物理敏感性—适应能力"4个维度构建高温脆弱性评估框架;采用等权重—函数模型法、熵值—函数模型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高温脆弱性得分,并结合热相关死亡数据,运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检验不同脆弱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准确性最高的高温脆弱性评估结果,揭示广州市高温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并识别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高温脆弱性整体呈现以老城区、老黄埔区和白云区西片区、天河区南片区为四大高地,高温脆弱性高、较高区域沿着城市建成区扩展方向分布,其中老城区内环路环绕的城市中心区域为极高高温脆弱性社区的集聚区域;②老年人口占比、老年人自评为健康状态占比、独居老年人口占比、住房建成年代在1990年之前的占比和高温日地表温度均值为影响社区高温脆弱性的主导因素;③地表温度均值、老旧住房占比和老年人自评为健康状态占比主要作为第1~3位障碍因子,对于抑制社区高温脆弱性发挥重要作用,适应能力相关指标的障碍因子排名相对靠后.

    高温人口脆弱性障碍度模型主导因素广州

    基于SWAN模型的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波浪数值模拟与时空分析

    邱妮珊姚作芳左秀玲罗盛...
    1811-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细波浪数据是研究岛礁珊瑚分布和地形地貌结构的基础.目前,珊瑚礁体内部及更小尺度上开展的长时间序列精细化波浪模拟研究还很缺乏,不足以获取岛礁区域精细化的波浪特征.论文以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为研究区,基于SWAN模型自嵌套波浪模拟和16 m分辨率地形数据,开展2017-2021年永乐环礁高分辨率精细化岛礁波浪模拟,并基于地貌、方位和岛礁分析了研究区有效波高、浪向、波浪能流密度等的精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波浪与实测波浪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显著性水平P<0.01;永乐环礁5年平均有效波高和能流密度随月份呈现"U"型变化趋势,NE向的平均浪向频率为20%;深潟湖和礁坡的5年平均以及最大有效波高和能流密度最高;平均能流密度呈现南部暗礁最高、西南部次之、北部和西部最低的规律;自外海传播进潟湖的波浪,各方位上礁坡到礁坪的能流密度衰减高于30%,岛礁南部衰减最多达72.7%.研究可为珊瑚分布规律探讨、珊瑚礁保护与恢复和海岸工程建设等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撑.

    南海SWAN模型波浪特征珊瑚礁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