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姚杰

双月刊

2095-1388

xuebao@dlou.edu.cn

0411-84762672

116023

大连市黑石礁街52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大连水产学院主办的以水产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水生生物学、水产增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水生生物营养及其饲料、水产捕捞、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渔船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及研究简报。可供水产、生物、海洋渔业等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温胁迫下CgPOU3F4L调控长牡蛎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功能分析

    李庆嵩高磊胡利叶佳钰...
    905-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POU家族基因的组成、进化特征,以及在高温胁迫下参与调控长牡蛎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功能,采用siRNA干扰和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标记等方法进行了高温胁迫下CgPOU3F4L调控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基因组中包含 4 个POU家族基因,分别为CgPOU2F1、CgPOU3F4、CgPOU3F4L和CgPOU4F3,其中Cg POU3F4L具有一段特有的氨基酸序列,其所涉及的功能分化特征尚不清楚;CgPOU3F4L基因在外套膜、闭壳肌和血淋巴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胰腺(P<0。05),分别为肝胰腺中表达水平的 91。32 倍、19。24 倍和 7。92 倍,其mRNA表达水平在 28℃高温胁迫后 12、24、36 h时与对照组(15℃)相比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63 倍、3。05 倍和 3。62 倍;在凋亡相关基因CgBcl-2的启动子区的 1 197~1 207 区间和CgCaspase3 的启动子区的 1 286~1 297 区间处发现了POU转录结合位点;利用RNAi技术抑制CgPOU3F4L基因表达,在高温胁迫24h后CgPOU3F4L-RNAi组血淋巴细胞中Cg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01),为对照组的7。49 倍,CgCaspase3 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 0。57 倍,且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16。53%)极显著低于对照组(45。90%)(P<0。001)。研究表明,长牡蛎CgPOU3F4L通过调控Cg-Bcl-2和CgCaspase3 的mRNA表达参与调节高温胁迫下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牡蛎POU家族基因的进化特征及环境胁迫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长牡蛎POU3F4L转录调控细胞凋亡高温胁迫

    皱纹盘鲍摄食不同藻类的转录组响应及相关硫酸酯酶基因ids-1功能分析

    胡涛泽谢玉素李超姚奕冰...
    915-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对其摄食藻类的分解与适应机制,采用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克隆、荧光定量PCR、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酶活检测等方法,进行了 3 种藻类[海带(Laminaria japonic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喂养条件下内脏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进一步选取饵料适应相关的硫酸酯酶ids-1 基因,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初步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龙须菜和海带对比组(Long vs Hai)中共鉴定到上调差异基因104 个,下调差异基因118个;孔石莼和海带对比组(Shi vs Hai)中筛选出上调基因 80 个,下调基因93 个;孔石莼和龙须菜对比组(Shi vs Long)中,上调基因与下调基因个数分别为 77、72 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富集到的条目多与物质代谢,尤其是硫酸化物质的合成、分解及代谢有关,其中在GO:0006027(glycosaminoglycan catabolic process)鉴定到多个出现表达差异的硫酸酯酶基因;克隆了皱纹盘鲍硫酸酯酶ids-1 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 1 767 bp,可编码 588 个氨基酸,包含N端信号肽结构(1~23 aa)、硫酸酯酶的保守结构域(28~376 aa)及 9 个糖基化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皱纹盘鲍IDS-1与红鲍及黑唇鲍IDS的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皱纹盘鲍IDS-1 既具有硫酸酯酶家族典型的五肽基序"CXPXR",也含有IDS亚家族高度保守的活性位点;然而,利用大肠杆菌体外表达系统获得的IDS-1 重组蛋白并未显示硫酸酯酶的活性;qPCR结果显示,ids-1在皱纹盘鲍消化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和外套膜,上足触手组织表达量较低;ids-1的表达还具有发育阶段特异性,在受精卵至浮游幼虫阶段表达量低,自匍匐幼虫开始升高,至成体时表达水平最高;在不同藻类喂养条件下的ids-1表达差异显著,海带喂养组表达量显著高于龙须菜和孔石莼喂养组,孔石莼组表达量最低。研究表明,ids-1与鲍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模式及食性转换密切相关,其表达量可能受到摄食偏好性及摄食量差异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为深入解析皱纹盘鲍的饵料适应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皱纹盘鲍转录组学硫酸酯酶IDS分子特征饵料适应

    中间球海胆氨基酸代谢酶GDH基因表达及其功能受HIF-1α基因调控的机制

    宁冰玉王皓霖孙景贤赵谭军...
    926-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氨基酸代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基因表达及其功能受转录因子HIF-1α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基因步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及RNA干扰等技术,克隆分析了中间球海胆GDH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及其结构特征,验证了中间球海胆中GDH基因启动子区与HIF-1α基因的结合位点及调控关系,解析了GDH基因表达受HIF-1α基因调控对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和性腺能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球海胆GDH基因启动子全长为1 067 bp,包含 12 种基本调控元件、14 种不同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及 1 个CpG岛,启动子核心区为-984~-363 bp;在GDH基因启动子区(-683~-649 bp和-280~-264 bp)中存在与HIF-1α基因的结合位点且两者存在正调控关系;抑制中间球海胆HIF-1α基因表达后,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和性腺中的GDH基因的相对表达(mRNA和蛋白水平)及相对总GDH酶活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伴有ATP相对含量的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海胆中HIF-1α基因可通过正向调控GDH基因的转录活性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海胆不同组织中的能量(ATP)水平。

    中间球海胆缺氧诱导因子-1αGDH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能量产生

    长牡蛎CgNacreinL1调控贝壳形成的功能研究

    于海杰高磊刘倩赫倩倩...
    938-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长 13 cm±1 cm)Cg NacreinL1 对贝壳形成的调控功能,利用重组蛋白体外重结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RNAi等技术,克隆分析了Cg NacreinL1 的全长cDNA序列及其结构特征,探索了其在酸化胁迫下的表达特征,验证了其在CaCO3沉积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Cg NacreinL1 含有保守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结构域和酸性氨基酸残基(D/E),其在闭壳肌和外套膜中的 mRNA 表达水平较高,分别为性腺的 21。24 倍(P<0。05)和 11。54 倍(P<0。05);Cg NacreinL1 在外套膜外褶部位的表达水平高于内褶(54。95 倍,P<0。05)和中褶(40。49 倍,P<0。05);在NaHCO3-CaCl2复合溶液中分别添加终浓度为 0。109、0。357、0。576、1。152 mmol/L的重组Cg N-acreinL1 蛋白后,复合溶液pH的平均下降速率(0。005/min)显著低于未添加的对照组(0。01/min);利用RNAi技术抑制Cg NacreinL1 的mRNA表达后,长牡蛎贝壳的棱柱层结构排列紧密,表面孔洞和空隙明显减少;在酸化胁迫(pH 7。8±0。05)28 d后,长牡蛎外套膜内褶、中褶和外褶中Cg NacreinL1 mRNA表达水平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Cg NacreinL1 在外套膜的外褶部位表达水平较高,其可能通过调节CaCO3沉积参与贝壳形成过程。

    长牡蛎CgNacreinL1CaCO3沉积贝壳形成海洋酸化

    敲除trpa1b基因对斑马鱼高温耐受能力的影响

    宫晓婷颜倩倩陈良标
    948-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 1b(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b,Trpa1b)在高温条件下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 基因敲除技术构建trpa1b基因缺失的斑马鱼模型,采用组织学和转录组学等方法,研究了高温胁迫下trpa1b基因敲除(trpa1b-/-)斑马鱼和野生型(WT)斑马鱼的存活、组织凋亡及其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加热装置使水温以 1℃/h的速度加热,发现相比于野生型斑马鱼,trpa1b-/-纯合子斑马鱼高温下整体存活时间更短;通过对 40℃下不同基因型斑马鱼组织进行取样,TUNEL染色对比其细胞凋亡程度,trpa1b-/-纯合子鳃和脑组织的凋亡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斑马鱼(P<0。05);对常温(28℃)和高温(38℃和 40℃)下不同基因型的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高温下trpa1b-/-纯合子中hspa1b和hsp90aa1。1 表达量显著性下调(P<0。001),同时细胞内钙离子、泛素-蛋白质转移酶、溶酶体及核糖体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使其在热刺激下生存能力受损。研究表明,tr-pa1b基因是维持斑马鱼高温耐受所需的重要基因,trpa1b缺失会导致斑马鱼高温不耐受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鱼类耐高温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斑马鱼trpa1b基因敲除高温耐受

    鰤鱼诺卡氏菌多重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李雨豪陈宝鑫费晴林冠英...
    956-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多重PCR的分型方法,对已公布的 20 个鰤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筛选鰤鱼诺卡氏菌种内差异基因片段并设计PCR引物,经单重PCR验证确认后进行引物组合、引物配比优化,构建鰤鱼诺卡氏菌的多重PCR菌株分型方法,并对该菌株分型方法进行灵敏度分析和病例应用。结果表明:在试验中构建的多重PCR菌株分型方法可用于鰤鱼诺卡氏菌培养物和感染鱼样分型,并确认鰤鱼诺卡氏菌ArsC、AraC、ISOPREN、ALAT、IclR基因片段具有种内差异;其中多重PCR引物组合Ⅰ(ISOPREN-F/R、ALAT-F/R、IclR-F/R)引物最优配比为ISOPREN-F/R∶ALAT-F/R∶IclR-F/R=2∶1∶2,灵敏度达 125 pg/μL,组合Ⅱ(AraC-F/R、ALAT-F/R、IclR-F/R)引物最佳配比为AraC-F/R∶ALAT-F/R∶IclR-F/R=1∶1∶1,灵敏度达 500 pg/μL,组合Ⅲ(ArsC-F/R、ALAT-F/R、IclR-F/R)引物最佳配比为ArsC-F/R∶ALAT-F/R∶IclR-F/R=1∶2∶2,灵敏度达 500 pg/μL。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鰤鱼诺卡氏菌的多重PCR菌株分型方法,可在 1~2 h内完成鰤鱼诺卡氏菌的菌株分型鉴定,为水产实践中鰤鱼诺卡氏菌感染病例的菌株分型提供了快速、准确、实用的鉴定方法,可助力鱼类诺卡氏菌病的防控。

    鰤鱼诺卡氏菌多重PCR菌株分型

    5个乌鳢群体的SLAF测序及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晋刘海洋崔同心欧密...
    968-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方乌鳢(Channa argus)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基于SLAF-seq测序技术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对5个乌鳢群体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1 987 293个群体SNP标记,平均测序深度为16。33 x,平均Q20含量和平均GC含量分别为 99。17%和 41。19%;5 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观测杂合度(Ho)为0。078~0。134,期望杂合度(He)为0。094~0。18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56~0。250,近交系数(FIS)为0。288~0。579,核苷酸多态性(π)为 2。96×10-6~5。73×10-6;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之间基因流(Nm)为 0。503~0。856,均小于 1;各群体之间的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42~0。247;系统发育树中黑龙江抚远、山东省微山湖和浙江湖州群体各聚成一支,而四川内江的普通乌鳢和白乌鳢则聚成一支;5个乌鳢群体可分为 4 个亚群,除浙江湖州群体外,其他地区群体中存在来自祖先亚群基因交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SLAF-seq技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鉴定与基因分型;乌鳢各群体的Ho均低于He,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5 个乌鳢群体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核苷酸多态性均较低,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核苷酸多态性差异较小;5 个乌鳢群体遗传分化水平不一,四川内江群体之间处于低度遗传分化水平,其余群体之间处于中、高度遗传分化水平,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该研究为乌鳢遗传资源保护及新品种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乌鳢SLAF测序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SNP标记

    低眼巨鲶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倪未于凌云李伟陈海港...
    97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华南地区不同来源引进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对华南地区不同区域养殖的4 个低眼巨鲶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出10 个扩增效率高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广东省广州、湛江、佛山,以及海南省文昌的 4 个养殖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 0。702;10 对引物在养殖群体内共检测出 74 个等位基因(Na),观测杂合度(Ho)为 0。482(Pab013)~0。841(Pab040),期望杂合度(He)为 0。555(Pab013)~0。883(Pab063);4 个养殖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 0。742、0。778、0。613、0。706,均值为 0。710;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显示,4 个养殖群体被分为两个遗传群体,海南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其余 3 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中广州与佛山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小支;4 个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 0。476(海南文昌/广东湛江),最小为 0。117(广东广州/广东佛山)。研究表明:4 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高水平,在生产实践上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海南群体与其他 3 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远,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丰富了低眼巨鲶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为低眼巨鲶养殖种质资源保育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

    低眼巨鲶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作用

    李浩然何泽平王钰怡杨金龙...
    986-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 8 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 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且均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诱导能力;不同种属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北极假暗棕色杆菌(Pseudophaeobacter arcticus)、泰坦尼克号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轴向海山盐单胞菌(Halomonas axialensis)、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和塩屋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akiensis)生物被膜具有中等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15%,胞外DNA(eDNA)含量在 200 ng/mL以内;极星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hodoensis)具有低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50%,eDNA含量在 400 ng/mL以内;中等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中α-多糖含量高于低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被膜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含量及活/死菌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物被膜中eDNA含量与生物被膜中活/死菌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8 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均能促进厚壳贻贝稚贝附着,附着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活/死菌比例呈正相关,生物被膜中活/死菌比例与eDNA含量呈负相关,并推断细菌死亡损伤裂解会导致eDNA含量增加。

    厚壳贻贝深渊细菌生物被膜附着

    两种壳色中华绒螯蟹成蟹的相关种质性状分析

    许雪芹侯鑫张晓苓王军...
    996-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oicheir sinensis)白壳蟹(平均体质量为 17。5 g±1。9 g)与正常青绿色背壳蟹(青壳蟹)(平均体质量为 17。9 g±2。3 g)的种质差异,采用形态多元分析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对同池饲养的两种壳色成蟹的形态、生长、色泽和消化酶活性等相关种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壳蟹的成活率(40。69%)远低于青壳蟹(67。55%),但二者的平均体质量、肥满度、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 31 个形态比例性状参数中,两种壳色蟹仅有 10 个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两种壳色蟹的形态差异不明显;白壳蟹头胸甲的色泽参数(L*、a*和b*)显著高于青壳蟹(P<0。05);白壳蟹的头胸甲、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青壳蟹(P<0。05),白壳蟹中有内容物的肠道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青壳蟹(P<0。05),但无内容物的肠道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青壳蟹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壳色蟹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总蛋白含量(TP)、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白壳蟹与青壳蟹在生长和生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但成活率较低;白壳蟹肠道中的类胡萝卜素无法完全吸收并转运到头胸甲,可能是造成白壳的主要原因。

    中华绒螯蟹壳色养殖性能形态特征类胡萝卜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