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

    叶超罗燊
    3095-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经济地理的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持续互动互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城乡、东西、中外三大关系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起来,多尺度分析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1840-1949年间中外关系改变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城乡、东西区域不平衡和差距凸显.1949年后,中外关系和城乡、东西关系在趋于平衡中出现转折.1978年以来,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推动中国现代化转型,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从加剧转向缓和,中国也迅速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发展且充满变数,处理好三大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外关系具有"U"型周期变化特征,区域和城乡关系也随之具有时空分异特征,未来将形成"H"型经济地理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需要强化经济地理格局的研究,统筹城乡、区域和中外三大关系,整合新时代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赋能,重塑开放引领、由内而外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二元结构不平衡发展治理城乡关系内陆与沿海

    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进与驱动因素

    孙久文蒋治胡俊彦
    3110-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结合海洋经济及其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本文基于海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双重视角,通过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定基功效系数法合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矩阵、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沿海省区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得益于海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协同优化,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是引领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点区域.② 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南部蓝色经济圈内部差距较大,与北部、东部蓝色经济圈间的差距突出.③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曲折中前行,在时间上,绝大多数省区市拥有向更高质量等级进阶的动力,但跃迁难度逐步增大;在空间上,海洋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心始终位于长三角地区,形成"一核两翼"的稳态空间结构.④ 海洋经济质量面优化是新发展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海洋强国战略出台后创新赋能取代开放共赢成为第一动能.为在更高水平上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发挥蓝色经济区引领作用、增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推进科教兴海事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济,厘清沿海省区市的重点任务,助推海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良性运转,完成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型的光荣使命.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时空演进驱动因素中国

    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理论探索

    杨庆媛严燕毕国华苏康传...
    3129-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原村民、新村民及旅居村民等多元主体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由"空间功能全面化"向"空间高品质化"转变,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本文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概念,从地理学对空间的认识、"空间的生产"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3个方面厘清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解构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演化趋势与风险预判,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研究需从学理辨析、演化驱动、运行机制和优化调控4个方面展开.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应重点研究要素关系、演变及驱动、运行机制创新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特点的乡村开展实证分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乡村生活空间系统优化重构奠定理论基础,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案例参考.

    人地关系乡村地理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理论探索

    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空间路径选择与区域角色

    侯纯光杜德斌刘承良
    3142-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顶尖科学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是当前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和经济学四大科学奖获得者的教育和工作履历数据,从人才成长的全阶段,解构1901-2022年间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空间路径、区域角色与路径选择因素.主要结论为:① 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空间路径具有明显的机构群落效应,取得科研突破高度依赖少数科研机构;② 教育阶段,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教育中心具有显著的更迭演替现象,呈现来源的相对广泛性和流入的高度集聚性特征,美国、德国和英国占全球顶尖科学家求学流量的78.3%;③ 工作阶段,全球顶尖科学家工作的科学中心存在明显的地理转移现象,流向进一步收窄极化,被少数国家收割,美国成为最大"磁石国家",占工作阶段顶尖科学家全球流量的53.7%;④ 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区域职能角色分化为出生型、教育型、促成型、出生兼教育型、教育兼促成型、全能型等6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美国顺势发展为全能型;⑤ 全球顶尖科学家流动的影响机制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语言被广泛证实在一般人口跨国流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对顶尖科学家迁移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文化联系中的社会制度邻近性、政治环境以及高等教育是顶尖科学家流动迁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目的地的科学发展水平在动荡时期对顶尖科学家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顶尖科学家人才成长空间路径区域角色路径选择因素

    明清京杭运河士人游历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长松王名扬
    3161-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历是古今人类一直存在的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活动,游记则是古人游历活动的直接记录.以游记为中心研究明清士人群体运河游历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时期交通系统的运行方式与传统社会下士人的出行模式.本文基于"移动性"视角,结合时间地理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游记文本进行信息提取与空间表达,展现了明清士人运河游历的整体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个体游历活动受到的影响与制约.研究发现:① 明清运河游历活动在北方与南方分别形成京津游历集中带和淮扬—江南游历富集带,中部则较为稀疏;② 在自然条件、漕运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历活动在一年内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节律;③ 身份等级、游历地点、交通方式在游历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游历者的行为模式、空间感知与情感体验.本文提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移动性分析框架,并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脉延续提供学术支撑.

    明清时期游历移动性京杭运河历史交通地理

    中国城市核心区对县域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

    徐海东黄徐亮倪鹏飞
    3177-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区县级人力资本总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及演化特征,构建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城市核心区对县域人力资本的双边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0-2020年中国区县(市)人力资本总量整体持续提升但增速有所放缓.② 总体而言,城市核心区对县域人力资本总量提升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主要作用路径是产业溢出和创新溢出.③ 城市核心区对县域人力资本总量的影响呈现由"虹吸"到"溢出"的转变,总体使县域实际人力资本总量从2000年的低于前沿发展水平0.137%上升至2020年的高于前沿发展水平2.657%,从时间趋势上看仍有增长空间.④ 城市核心区对县域人力资本总量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2020年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发展导致县域实际人力资本总量高于前沿发展水平的39.110%和12.966%,四线城市核心区发展导致县域实际人力资本总量高于前沿发展水平的0.006%.⑤ 城市核心区对县域人力资本总量提升的净效应与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净效应由正转负的拐点在100 km和100 min左右.

    城市核心区县域经济人力资本总量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中国

    中国托育机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鄢继尧赵媛谭万丽熊筱燕...
    3197-3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6月公布的托育机构数据,以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托育机构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揭示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托育机构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高密度区和多个以省会、首府为核心的单核集聚点;② 中国托育机构数量与城市等级呈明显正相关,托育机构数量少、较少的城市数量多、范围广.数量多的城市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在成都、重庆、合肥、郑州等中西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也有分布,数量少的城市广泛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③ 0~4岁人口数量对托育机构空间分异具有决定性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参与率、平均家庭户规模是影响托育机构空间分异的辅助因素.除平均家庭户规模总体上呈负向影响外,其他因子总体上呈正向影响.伴随城市等级的下降,各辅助因素的影响力呈逐级递减趋势,对五线城市的影响力极其有限.最后为中国托育服务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托育机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