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流动分析范式及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动分量辨识

    丁金宏常亮陈益豪黄小丽...
    1883-1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统计口径独特且多次变化,既困扰人口迁移研究,又削弱了国际可比性.通过对比分析联合国推荐的迁移口径,界定出内涵更为复杂的中国人口普查口径下的5类流动人口,由此建构中国人口流动分析新范式,指出流入与流出并不是直接的反流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的反流即流入—返出、流出—返入.借助普查间人口迁移队列,以留存率为基础构建辨识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分量模型,2010-2020年中国省际流动人口的年均留存率为88.7%,按此逐步模拟计算出中国分省份人口增长的全要素平衡表,分层分析人口增长的要素组合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人口总增长分为5种类型,其中流入主增型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生育主增型和生育超增型主要是西部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流出超减型和流出主减型分布在晋蒙甘和东北三省;人口机械增长分为快增、平衡、迁出超减和迁流双减等4种类型,以平衡型条带为对称轴全国自西北向东南形成"W"型剖面;人口流动分为流入、流出和平衡3种类型,流入和流出都存在高相关性的反向流,且流入率与流出率显著负相关.人口流动分析范式和模型可进一步推广至包括国际迁移在内的"求籍迁移"及包括升学、就业、结婚等身份变化在内的身份迁移的研究,以实现中外人口迁移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人口流动分析范式迁移队列分量辨识人口增长结构类型中国

    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居住空间分异及社会融合研究

    丁亮黄子倩肖超伟章俊屾...
    1898-1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摸清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状况对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亦是当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空间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但现有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异格局和指标测算,很少进一步探讨社会融合问题.本文以杭州为案例,利用首次落户地信息筛选移民,利用绑定了首次落户地信息的手机信令数据揭示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分异全貌,结合小样本社会调查,自下而上探讨空间分异下的社会融合状况.研究发现:①杭州常住人口中移民已占多数,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本地居民主要聚居在老城区,移民的分布更加离散,相较于美国典型"移民城市",杭州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分异程度较小;②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呈现"多核心+扇形+同心圆"的组合模式,与美国主流群体离心扩散趋势不同,杭州本地群体趋于向心集聚,而外来群体则呈现离心扩散与边缘集聚;③居住空间分异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扩张之下移民和本地居民对空间资源博弈的结果,但"本地居民聚居老城"现象的背后,移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部分智力型移民反而主动选择在外围高品质地区聚居;④移民和本地居民的社会融合较好,只是在面对通婚问题时更加慎重,社会融合未受到居住空间分异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移民已占多数、居民日常交往不再关注身份标签,族群内的文化差异较小、移民和本地居民日益同化,在就业与第三场所的自由交往弥合了居住空间分异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也为社会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社会空间分异社会融合移民芝加哥学派城市空间结构大数据杭州

    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的地理认知与治理逻辑

    孙平军张可秋曹乃刚刘菊...
    1918-1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全球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收缩型城市,给传统基于增长情景模拟的城市—区域规划范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也赋予了新时期中国地理学者和城乡规划工作实践者新的使命要求和责任担当.东北三省是中国人口流失最为严重、收缩城市最为集中的典型代表区,当前已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城市收缩现象,如何理性认知与妥善处理这种区域性城市收缩现象(或问题),成为新时期全面落实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全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方位东北振兴中拟重点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据此对其展开了逻辑思辨与实践探讨,首先,基于城镇化语境对区域性城市收缩本义内涵进行逻辑思辨,同时以国家整体战略目标为导向综合评判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的合理性;其次,从区域空间关联"拉力"作用、区内城市收缩"挤出"作用和交通、通讯技术发展源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的"催化剂"作用3个层面探讨了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的生成逻辑;最后,立足市场主导的精明收缩论和政府主导的活力再生论治理逻辑,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效率与公平、全面安全观"治理目标的导向下,对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的治理模式及其治理策略从尺度异质性、发展语境关联性、要素差异化与多学科交融的视角展开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区域性城市收缩是对传统城市收缩研究的延伸与扩展,其治理模式与治理策略的选择更多聚焦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落实;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不能再单纯地将其看成是一个人口外迁的市场经济规律,背后夹带的"市场失灵"已经严重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提出的"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落实高质量发展、推进东北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区域性城市收缩生成逻辑治理策略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

    青藏高原县域城镇化多维协调时空演变及其机制

    田明田一聪曾丹
    1940-1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城镇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是高质量城镇化的基本要求.选取多维度核心指标,基于城镇化动态演变理念,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构建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资源和城镇化—环境协调度指数,以县域为单元探究了青藏高原城镇化多维协调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城镇化—资源协调水平最高,但呈总体下降趋势;城镇化—经济和城镇化—社会协调水平较低,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环境协调水平居中且基本稳定.青海和甘南总协调度下降,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并对资源环境形成压力.西藏、川西和滇西总协调度上升,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城镇化略显滞后.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化—经济协调度主要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工业化是改善城镇化—经济协调度的关键因素;城镇化—社会协调度主要受政府财政能力的影响,财政支出规模越大,协调度越高;城镇化—资源和环境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共同负向影响,即工业比重越高,政府财政支出能力越强,城镇化—资源和环境协调度越低,显示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但是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越多,中心城镇集聚规模越大,则城镇化—资源环境协调度越高,为青藏高原选择适宜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模式提供了启示.

    城镇化多维协调度空间格局县域青藏高原

    基于TD-GNNWR的武汉市房价因子空间非平稳性研究

    吴森森丁佳乐严成陈奕君...
    1961-1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住房价格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回归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和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针对传统欧式距离难以有效描述房价建模的空间邻近性、经典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难以拟合复杂非线性特征等问题,本文采用出行时间(TD)作为空间距离度量方法,并引入空间加权神经网络建立了一种基于出行时间的地理神经网络加权回归(TD-GNNWR)方法,进而构建了基于TD-GNNWR的城市房价估算模型.在武汉市2019年二手房数据的建模中,TD-GNNWR模型相比GWR模型拟合精度提升16%,且更精确地捕获了局部空间非平稳特征,可以更好地解释影响因子对武汉市房价的作用机制及城市区划导致的空间差异.

    空间非平稳性出行时间地理神经网络加权回归住房价格武汉市

    街景精细尺度下城市经济发展预测及有效性评估

    柳林张振岩项子诚郭靖雯...
    1978-1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大尺度遥感影像数据和经济统计方法无法从精细尺度刻画城市经济发展动态.街景影像可以反映城市建成环境物质空间特征,基于此可以在更精细尺度上对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Deeplabv3_MEP街景影像语义分割模型,提取街景要素占比,采用图神经网络与卷积神经网络分别以街景要素指标和街景影像作为输入,预测经济指标;并利用XGBoost模型分析经济指标驱动因素,计算碳汇并构建Lasso回归模型评估行政区绿色经济发展有效性.结果发现:①在市级区划尺度上,济南市经济指标呈现向市中心高度集中、向外围逐渐降低趋势;②在区级区划尺度上,历下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东部零星地区发展水平极高,其余地区较低;③在街道级区划尺度上,越靠近区或县中心街道,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越高,越靠近市中心街道,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更高;④驱动因素方面,围墙、天空、道路、建筑与汽车等要素对经济发展指标贡献较大,电线杆、摩托车等要素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小,公交车要素最低;⑤济南市存在绿色经济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现象.本文的研究方法不仅为精细尺度城市经济发展预测提供了研究框架的借鉴,也为理解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效能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

    街景影像DeepLabv3_MEP模型GCN模型CNN模型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济南市

    地区经济复杂度对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的影响

    李伟伏怡铭王宛贺灿飞...
    1994-2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化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区域产业演化的关联法则,基于关联性的强弱将区域产业演化划分为关联性产业分化与非关联性产业创生,但当前研究忽视了关联性产业分化中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问题.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本文将关联性产业分化划分为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和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又分为正向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和负向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基于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与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的数量特征、产业特征及其与地区经济复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产业演化以关联性产业分化为主,在关联性产业分化中又以正向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为主、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次之.1998-2012年中国关联性新产业占新产业总数的60%~70%左右.正向非对称关联性新产业数量占关联性新产业总数的60%左右,对称关联性新产业占关联性新产业总数的35%左右.②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性分化表现出更强的对称性,而低技术产业的关联性分化表现出更强的正向非对称性.③经济复杂度越高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多的非关联性产业创生,其关联性产业分化表现出更强的对称性.经济复杂度较低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关联性产业分化,并且该关联性产业分化表现出更强的正向非对称性.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区域产业演化的关联法则,并可对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政策建议.

    关联性对称关联性与非对称关联性经济复杂度区域产业演化演化经济地理学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

    尚虎平刘俊腾
    2020-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同政策促进"弱者受益"是协同能够维系的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实施以来,其实际效果一直备受质疑,一些消极的声音认为该政策只惠及了北京和天津,并未有效带动河北这一"弱者"的发展.针对这种质疑,本文以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合成控制法和2010-2020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实证评估了该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空气质量改善所产生的政策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并未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带动作用,但促进了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空气质量改善,呈现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趋势;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河北省内各地级市的政策效应会因其距离京津远近不同而差异化,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扩散规律;③邻京地级市获得了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邻津地级市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环京津地级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河北南部地级市.未来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效果,科学推进城市群内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同时夯实河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京津冀协同过程中的空间公平与因地制宜.

    区域协同"弱者受益"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效应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与障碍度研究

    孟广文张宁月齐宏纲周俊...
    2042-2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制度创新平台,其转型发展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为研究对象,运用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测度其转型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挖掘与分析影响泰达转型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泰达转型发展突破了现有关于出口加工区单一形态的生命周期理论,通过由出口加工区向综合型开发区、工业新城区以及综合新城区转型升级历程,以新的形态与模式延长其生命周期.②泰达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总体较低,其中2005-2013年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9年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处于平稳停滞状态.③就不同阶段而言,2005-2013年转型发展的要素驱动力、效益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产业驱动力较为薄弱,其主要障碍因子是利用内资力度较弱、人均GDP较低、自然环境质量欠佳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2014-2019年转型发展的要素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障碍因子是利用外资强度低、基础设施投资额和科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据此,本文提出积极吸引外资、发挥内资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促进开发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本文对泰达以及其他开发区的转型发展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开发区转型自由经济区转型评价模型障碍度模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1790-2022年美国科技创新中心效能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理

    李祺祥杜德斌刘承良侯纯光...
    2062-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挖掘1790-2022年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专利的地理空间属性数据,引入复杂性科学、生命周期以及地理本性等理论,利用城市标度律、规模修正指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建立美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效能指数,并探析其时空演化格局与驱动机理.主要结论为:①美国各城市尺度的创新标度律均发展为显著的超线性模式,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均创新产出越高,科技创新的规模递增效应显著;②基于规模修正的效能指数实现了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规模比较,刻画了科技创新中心从酝酿、扩张、衰退到复苏的完整生命周期历程.研究期内,旧金山逐步超越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等都会区,成为美国主要科技创新中心;③美国科技创新中心效能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北优南劣"的分异格局,城市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等第二地理本性因素及城市多中心性对效能指数产生正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和气候、地形等第一地理本性因素与效能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在路径锁定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作用之下,美国科技创新中心效能呈"马太效应",南北差距加剧.制定国家创新空间战略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益之举,启示中国可依托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并提升国家和城市科技力量的多中心性.

    科技创新中心标度律城市规模城市效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