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居民网络购物对实体购物行为的影响

    王芳侯静怡牛方曲
    2083-2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网络购物(网购)在带来巨大经济潜力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居民的购物习惯与购物行为.网购与实体购物之间的关系仍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而中国的相关研究依然薄弱,且多基于个别社区或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缺乏全国视角下大规模、长时间的系统研究,更缺乏不同区域之间异质性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各省份2017年和2021年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对居民网购行为和实体购物行为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居民网购对实体购物行为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中国居民网购、实体购物行为特征空间差异显著,网购和实体购物行为标准差椭圆呈明显的"东北—西南"向分布,重心在研究期内存在向北移动的趋势.②2017年中国居民网购对实体购物起到明显的互补效应,2021年则互补效应和中立效应同时存在,证实在研究期内互补效应和中立效应共存.③网购对城乡、不同区域居民实体购物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亦存在着互补效应和中立效应共存的状况.本文厘清了中国居民网购与实体购物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促进实体商业的空间转型以及深入理解信息化时代城市空间的变迁提供参考.

    时间利用网购实体购物时空特征中国

    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冲强度演变及对冲战略

    富宁宁葛岳静李彦征黄宇...
    2097-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冷战时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国家地缘战略行为逐渐摆脱传统"制衡—追随"二元模式,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转而采取灵活和多元的对冲战略.本文援引国际关系学对冲理论,从地缘政治视角界定地缘体对冲运行方式,以驱动要素、中介要素、战略选择构建对冲战略分析框架,测算南海周边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相对权力指数,借助双变量可视化方法呈现对冲强度演变,运用象限图法划分对冲形态,最后以南海周边国家的现实战略选择进行理论验证.研究发现:①21世纪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企稳却难安"态势,国家间异质性显著;国家相对权力呈现波动趋势,其演变过程与美国干预紧密相关.②南海周边国家对冲强度是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相对权力互动的结果,分别形成越南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3种模式.③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对冲战略选择的内在逻辑是南海周边国家的安全威胁认知和国家战略定位建构的战略认知,形成差异化的对冲形态,并以合作性或竞争性战略工具为主导施展各自的对冲战略.厘清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冲强度和对冲战略特征,可为中国良性参与南海地区区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地缘政治对冲强度对冲战略地缘政治风险国家相对权力南海周边国家GDELT

    人居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及融合与发展

    田深圳张悦李雪铭杨俊...
    2115-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居地理学既传承了国内外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面向人民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向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指向标.目前人居地理学相较于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理论框架、实践应用、融合发展等学科脉络主线尚未进行系统性探究.建构人居地理学的学科框架,基于学理基础、理论框架、地理尺度、研究范式、主题脉络5大视角阐释人居地理学的理论;厘定以人居关系为核心的学科布局,从"三维""三元"两大维度发掘人居地理学的实践;结合"三态"相互关系这一独特优势,提出人居地理学的开放式学科融合;未来立足新的科学议题、新的数据与方法、新的发展设想三大方向,启迪人居地理学由"小学科"的交叉融合向"大地理""大学科"的发展格局迈进.人居地理学的理论、实践、融合与发展以期推动人居地理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范式革新,服务居民对人居环境多样化的现实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提升中国在全球人居环境体系中的话语权与决策权.

    人居地理学理论与实践融合与发展人居关系"三态"人居环境

    环境因素与暴力犯罪的非线性和空间异质性关系分析

    张延吉朱春武
    2141-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犯罪"间的非线性关系与空间异质性关系是导致理论争议和实证分歧的关键,但有关分析仍显碎片化,且面临依赖线性模型、共线性问题、遗漏变量等局限.本文利用机器学习中的GBDT算法和SHAP解释器,系统揭示48种建成环境及社会环境因素与北京暴力犯罪的非线性和空间异质性关系.研究表明,案例区环境因素与暴力犯罪存在7类非线性关系,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方向和边际效应呈不同变化趋势.环境因素与暴力犯罪的关联还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经K-means聚类分析,可将全域划分成6类拥有差异化犯罪引致因素的区域.犯罪模式理论的设施划分、街道眼与防卫空间理论何者成立、社会解组理论所提因素的影响都取决于环境变量取值区间和空间单元所在区位.犯罪防控应由普适性施策转向因类因地施策,公共资源投入需聚焦特定区间和重点区域.

    非线性关系空间异质性梯度提升决策树可解释机器学习犯罪地理学

    《地理大数据与社会感知》评介

    龚健雅
    封2页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评介

    苏奋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