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王继业

月刊

1672-4844

dlxxh@epri.sgcc.com.cn

010-58386019 58386021

100055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滨河路33号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Journal 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电力行业,集权威性、指导性、技术性、信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电力工厂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算力灵活迁移优化算法

    鲍兴川刘世栋张宁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云计算环境下国网数据中心资源调度存在的调度效率低、能源消耗高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算力灵活迁移优化算法.首先构建国网云数据中心的算力迁移模型,对数据中心的资源调度能耗进行建模.然后通过引入细菌觅食算法改进基本蚁群算法的信息素初始化,并重新设计了启发函数和信息素挥发因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模型相比,文章的算法能够求出更优的算力资源调度方案,在减小任务完成时间的同时降低了国网数据中心36.6%的能耗.

    算力网络数据中心改进蚁群算法细菌觅食算法资源调度

    面向桥型架构电网的资源共享型双主站稳控系统设计

    李超赖业宁朱小红朱童...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局部电力送出或受入电网架构为桥梁型或三角环型时,常规稳控系统设计方式无法准确选取故障断面和制定控制措施量,可能导致稳控系统动作措施量过大,进而产生功率不平衡量引发电网频率大幅波动,尤其在体量相对较小的异步运行电网中,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加明显.文章设计一种面向桥型架构电网的资源共享型双主站稳控系统,通过优化稳控系统架构设计、选择可靠通信网络及设计高效数据算法、精准识别电网运行方式及匹配故障参考断面、准确选取控制资源的方式,在电网故障时可以实现以最小过切精准切除的方式解决系统问题.文中的设计思路在西南电网某省的区域稳控系统中实现了工程应用,通过厂内测试实验及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eal-time digital simulation system,RTDS)实验验证了稳控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也为后续在同类型的电网中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稳控系统异步电网桥型架构电网双主站资源共享潮流断面控制资源

    基于PUF的低压分布式电源智能终端硬件指纹提取与优化

    郑伟军王征王滢姚娟...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压分布式电源智能终端用于汇聚新能源发电系统状态监测、运行环境、计量及并网控制相关数据,其身份合法性和数据机密性是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然而,智能终端广泛分布于客户侧,易于物理获取并遭受侧信道攻击.传统基于设备ID或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难以抵抗仿冒攻击,存储密钥等关键信息难以抵抗侧信道攻击.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ly unclonable function,PUF)的硬件指纹提取与优化方案,利用SRAM上电初始值的不可克隆性构造硬件指纹,作为身份认证标识时可有效对抗仿冒攻击,用于产生通信密钥时通过避免直接存储密钥等关键信息对抗侧信道攻击,所提方案可用于存量设备.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输出"0"和"1"稳定比特的比例约为1∶1,随机性(不可预测性)良好;采用BCH编码后,重构硬件指纹的稳定性约为100%.

    物理不可克隆函数低压分布式电源智能终端硬件指纹

    基于零信任的电力监控系统厂站端安全防护模型

    付饶王黎明郝威袁丁...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关系到全社会的电力供应,而电力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电力设备更易被攻击.面对电力监控系统厂站端网络通信结构的复杂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零信任"结构的厂站端安全防护模型,模型包含3个主要模块:身份认证、动态访问控制和信任评估.身份认证模块根据设备特征生成设备身份标识,能有效地验证设备身份;动态访问控制能根据设备不断变化的信誉度调整用户权限;信任评估模块使用贝塔信誉系统和风险值生成设备信任度.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信任评估机制的有效性,能在一定次数的信任评估后发现失陷设备,取消失陷设备的权限.

    电力监控系统零信任身份认证动态访问控制信任评估

    基于动态风险评估和可信计算的便携式运维网关设计和实现

    曹翔顾青瑶姜敏唐大圆...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变电站运维过程中运维策略简单、运维终端环境复杂、风险审计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运维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风险评估和可信计算的便携式运维网关设计和实现.在对运维系统框架和装置实现原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装置的脆弱性分析.通过引入3种风险因子,采用基于动态风险评估的方法提高了装置对运维过程中威胁管控的灵敏度.通过"计算+保护"的双体系可信架构,实现装置从启动阶段到运行阶段的可信计算,保证程序可信、存储可信、配置可信和行为可信.最后,通过仿真和测试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实用性.

    运维网关风险评估可信计算网络安全

    基于RocketMQ跨电力安全区的HTTP异步传输

    邹文仲张高峰章金峰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监控系统中禁止低安全区主动访问高安全区的规定给需要相应功能的系统带来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RocketMQ跨电力安全区的HTTP异步传输方案,低安全区对HTTP请求进行唯一编码、缓存至请求队列,高安全区主动消费请求队列重新组装请求,并将请求结果推送至结果队列,利用多线程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及时有效.真实场景下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RocketMQ跨电力安全区的HTTP异步传输方案满足了低安全区主动访问高安全区的需求,增强了电力系统安全分区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力.

    跨安全区RocketMQHTTP异步多线程

    基于负荷跟踪和客户低感知的电动汽车群调个控充电管理方法

    文爱军姜雨滋孟洪民刘泽三...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对电网负荷调控指令跟踪精度低、充电客户对站内负荷分配不满意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负荷跟踪和客户低感知的电动汽车群调个控充电管理方法.首先,基于改进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电动汽车单体可调度潜力的预测模型,可根据客户车辆电池管理系统历史上报的充电数据,生成车辆调度潜力时序曲线.然后,根据电动汽车充电集群的调度潜力总曲线和来自电网的负荷调控信号,提出计及能量损失和客户低感知的负荷分解优化模型,使用改进的多目标麻雀搜索算法进行求解,并在四川成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证实其能有效地降低对客户车辆的控制功率损失,提高对调度负荷控制信号的跟踪精度,同时提高单个充电客户的感知满意度.

    电动汽车可调度能力负荷跟踪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多目标麻雀搜索算法低感知函数

    基于图滤波器和SVDD算法的分布式光伏集群发电异常检测研究

    韩庭苇夏国芳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电网企业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将自动获取区域内光伏计量装置经纬度这一关键技术参数.文章充分利用分布式光伏集群内光伏发电装机位置空间相关性,提出一种在弱监督下基于图滤波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SVDD)的分布式光伏集群发电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建立分布式光伏集群发电图数据结构模型,通过加权邻接矩阵描述分布式光伏发电点空间耦合性,其次构造图高通滤波器将时域参数转化为频域参数,然后通过SVDD算法优化图滤波结果,进一步挖掘图高通滤波器阈值与输出功率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图滤波器和SVDD算法模型方法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异常检测精度上有显著提高.

    分布式光伏集群发电异常检测图高通滤波器支持向量数据描述

    基于DDPG的换流站融合终端任务卸载与资源调度方法

    白巍张东磊付俭定夏清悦...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力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换流站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计算压力.针对数字换流站中融合终端的计算业务需求,提出了一种云–边缘–本地三层计算卸载框架.考虑终端设备的移动性,文章以最小化系统总时延为目标,根据业务需求构建马尔科夫决策模型,采用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的动态任务卸载优化方法实现对云–边–端三层的总体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最优调度.通过搭建深度强化学习环境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相比于边缘–本地双层卸载方案,系统总时延减少了29.6%.

    数字换流站任务卸载深度强化学习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多模态通信组网研究

    陆俊梁恩民丁慧霞龚钢军...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负荷管理通信终端海量接入带来的通信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智慧网络的通信组网模型及其应用部署方案.首先在分析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业务通信可靠性需求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智慧网络的层次化通信组网模型与部署架构;然后在所提组网模型框架下,针对现阶段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接入网层部署可靠性,设计了适应负控业务场景包含有线专网、无线专网和无线虚拟专网的通信接入网层工程应用部署方案;最后分析了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组网应用过程中尚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通道建设提供技术理论参考.

    通信组网模型多模态智慧网络新型负荷管理系统电力通信接入网组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