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渤海港口城市群演化:格局变迁与共生策略

    李南王筑城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港口城市群生态位评价体系,测算2003-2020年各港口城市的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揭示环渤海港口城市群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环渤海港口城市群生态位格局仍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核心,但大连的发展态势趋弱,中等生态位水平的港口城市逐渐增强;山东省港口城市呈现出更强的发展动能,而辽宁省港口城市则趋于弱势.②环渤海港口城市群内部竞争较大,但有所缓和,多数中等生态位的港口城市由于发展同质化而导致生态位重叠度较高.③环渤海港口城市群整体生态位适宜度呈下降趋势,进化动量仍较高,说明整个港口城市群的共生进程仍有较大潜能.最后针对不同港口城市制定基于生态位的共生策略,包括生态位扩张、生态位错位和生态位协调,为环渤海港口城市群的演化和共生提供可行路径.

    港口城市生态位演化格局共生环渤海地区

    县域数字乡村水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与分区优化

    贺小荣严伊凡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数字乡村是赋能城乡融合和全面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但县域数字乡村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方向并不明晰.该文利用泰尔指数、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字乡村水平差异性、协调性等分异特征,基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数字乡村协调水平的组合分析构建分区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与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的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县域单元间的差异是区域不平衡性的主因;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主导作用,居民生活、金融发展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则具有显著区域差异;通过识别数字乡村水平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分区格局,明确不同类型区域的建设重点,有助于县域单元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

    数字乡村空间分异县域分区优化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关系序列结构研究

    欧阳红代美玲王蓉杨璐...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血脉与乡愁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方传统村落皇城村为例,采用N级编码与分类原理,在创新性识别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基础上立体化呈现出不同景观基因间的关系序列结构,并明晰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从外在物质载体到内在文化意涵的逻辑表达机制.研究表明:回归文化视角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包括物质景观基因、社会景观基因和精神景观基因三大类以及整体布局、土地利用、宗法礼制、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等10小类;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关系序列结构借由"精神—社会—物质"由内而外、从无形意涵到可视化载体的6条具象路径("整体布局—宗法礼制-地方认同""公共空间—宗法礼制-地方认同""公共空间—民俗文化—地方认同""土地利用—生计方式—地方认同""土地利用—社会关系—地方认同"和"民居建筑—社会关系—地方认同")进行表达.研究结论完善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理论,对实践中传统村落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景观基因文化表达机制关系序列结构

    降碳减污视角下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李垚赵林宋小语张春霆...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降碳减污视角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uper-EBM模型、核密度估计、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面板Tobit模型分析200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W"形演变轨迹,规模效率平稳上升,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由规模驱动转为由规模、技术共同驱动;②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由低水平交错分布向高水平均衡分布演变,纯技术效率的高水平均衡分布特征趋于显著,规模效率仍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东西高、中部低"的带状空间格局;③山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缓慢上升,缘于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高,其中以后者贡献为主,而规模效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④居民富裕程度、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绿色发展规模效率具有负向作用.

    降碳减污净碳汇农业绿色发展效率Super-EBM山东省

    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及耦合关系研究

    张晓瑞周佳涵李杰铭顾天飞...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应用村庄开发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呈现皖北>皖中>皖南,村庄景观格局破碎度呈现皖中>皖北>皖南,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二者空间耦合关系上,皖北没有明显主导类型,皖中以低—高和低—低聚类为主,皖南以低—高聚类为主;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受自然地理、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多重因素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为村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村庄开发强度景观格局空间分异耦合关系安徽省

    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格局演变及空间效应研究

    刘佳安珂珂赵青华陆嘉欣...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全面揭示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旅游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实际意义.该文以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旅游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空间差异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呈平稳提升态势,表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部、东北及西部地区递减的分布态势.②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且东部与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最大,西部、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③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供给、需求、创新、政策等层面因素是影响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人力资本、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推进本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需求总量、旅游需求结构与对外开放水平能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

    旅游产业链时空格局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空间效应

    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

    王凯何回叶俊
    135-14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在剖析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30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探析2011-2021年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二者空间异质性显著;乡村振兴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出"西北部>东南部>中部"的分异格局;经济韧性滞后是阻滞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武陵山片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且高(低)水平邻域会提高本地耦合协调度向上(下)转移的概率.研究成果可为提升武陵山片区居民福祉、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乡村振兴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经济韧性空间马尔科夫链

    贵州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适配性分析

    朱慧方时朋飞俞筱押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共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也是乡村空间人地关系持续优化的保障.以贵州8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乡村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空间错位指数、Lasso模型探究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空间错位类型及引致因素.结果表明:①贵州数字乡村以较低与中等等级为主,贵阳周边及省域边缘区空间差异明显;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中等及以下等级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贵阳周边、黔东南及黔北.②贵州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错位类型复杂,以低水平错位为主,整体差异较小.③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错位具有多因性,经济水平、社会支撑及文化条件是主要引致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的现实关系及分布机理,可为贵州省释放数字红利、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乡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适配空间错位引致因素

    地方感知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品牌评价研究

    文彤王晨叶张玉林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品牌化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旅游者对塑造成功品牌具有关键驱动作用,如何提升旅游者品牌评价值得深入探讨.该文以非遗景区品牌建设为背景,基于571份游客有效问卷数据,探索游客个人怀旧倾向、非遗旅游体验质量与景区品牌评价之间的关系,并纳入地方性感知探讨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者的非遗旅游体验质量与个人怀旧倾向均对景区品牌评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方性感知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旅游者个人怀旧倾向对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在个人怀旧倾向与地方性感知、景区品牌评价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围绕非遗产品对景区品牌的增值作用,形成对"非遗进景区"的产品选择、文化塑造及体验提升等方面的相关启示与建议,将是促进非遗景区品牌长远发展的重要考量.

    非遗景区景区品牌评价个人怀旧倾向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地方性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