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李刚康迪郝铭梁流涛...
    84-9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能源、粮食是实现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关键要素与有力支撑.在分析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的协同安全度,利用核密度函数、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综合安全水平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空间上整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态势;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度的空间差异变化较明显,空间格局由研究初期"下游>上游>中游"向研究末期"下游>中游>上游"演变;③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状况、创新投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对协同安全度产生正向影响,经济运行水平、贸易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则产生负向影响.

    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时空特征黄河流域

    湖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唐承财潘欣琪程静雅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发展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湖北省作为首批低碳试点省份,是区域碳减排的"领头羊".该文分析了 2000-2021年湖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情况和2007-2017年湖北省各市州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湖北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湖北省碳排放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增长、波动变化3个阶段,碳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②2007-2017年湖北省各市州碳排放呈上升趋势、碳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但碳排放区域差异较大,其中武汉市最高,神农架林区最低;③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湖北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化率、经济产出、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支出,其中产业结构是唯一对湖北省碳排放有抑制作用的因素.

    能源消费碳足迹碳排放影响因素湖北省

    大城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评价及其布局优化——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

    严铸李红波胡晓亮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是影响社区养老品质的关键因素,需进行针对性的空间布局改善与优化.该文基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兴趣点和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开展南京市秦淮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适老化评价,运用网络分析与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度与可达性进行评价,发现南京市秦淮区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度尚不能满足适老化需求,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基于此,提出"差异性社区优化策略"与"多样化邻里中心建设"的布局优化思路,探索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覆盖度和可达性测算结果运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适老化改造的可能路径.

    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布局优化空间可达性老年人口

    黄土丘陵区农村空心化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视角

    安劲达乔陆印贾宁凤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口迁移对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农村空心化指数定量剖析黄土丘陵区案例村(D村)空心化演进规律与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环境变化,D村聚落空间经历了居民点内部迁移、村庄快速扩张、新村旧村分化、闲置宅基地盘活4个阶段,对应聚落空心化出现期、发展期、兴盛期、稳定期.②D村空心化是在人口迁移这一核心因素驱动下,由聚落内部迁移演替与农村人口流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序上看,村落空心化初期主要受住宅更新的显性作用影响,表现为宅基地成片空心化;在建房需求饱和后显性作用逐渐弱化,以人口持续流失造成的隐性作用成为空心化的主导因素,空心化程度逐渐加剧.③受乡村发展内能与外部支持条件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可能出现再实心化、稳态的空心化、发展的空心化等差异化趋势,可通过制度改革、基本投资、发展产业等手段调控空心化进程与演化方向.

    农村空心化人口迁移内部演替黄土丘陵区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研究

    许静王兆峰
    115-12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居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而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能进一步提升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二者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该文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测度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居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同步发展模型明晰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相对滞后因素,最后引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究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整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周期性波动,极差(0.41~0.63)较大;市域尺度下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失调与协调之间反复变化,大多数地市两系统发展基本同步;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异特征,热点区集中分布于长江入海口地市,冷点区聚集于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呈"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且随着时间演变愈加显著,耦合协调中心具有向东偏移趋势.

    旅游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长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减污降碳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研究

    狄乾斌梁晨露陈小龙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双向因果视角出发,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对2006-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持续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工业废水和SO2排放的重要推动力,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反馈机制,经济增长对CO2排放的影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伴随非线性、不稳定特征,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反向作用尚不显著,碳减排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②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之间存在"领先效应"和"追赶效应",并形成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自我惯性强,是环境污染物和CO2排放增加的诱因和演化结果;③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强化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的双向联动,需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绿色低碳转型、联防联控联治统筹协调京津冀三者关系,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减污降碳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京津冀城市群

    博物馆旅游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

    余凤龙张雨燕徐冬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旅游是增强青年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该文收集654份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探讨博物馆旅游动机、旅游满意度、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博物馆休闲、学习和情感动机均对旅游满意度有显著直接影响,旅游满意度对文化认同有显著直接影响,同时休闲动机和学习动机能直接影响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在学习动机和国家认同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博物馆旅游通过"旅游动机—旅游满意度—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链式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厘清了大学生在博物馆情境中强化国家认同的心理路径,凸显了旅游满意度与文化认同在博物馆建构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中的作用,对其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旅游旅游动机旅游满意度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安全交互胁迫时空演变研究——以赤水河流域贵州段为例

    何学海龙茂兴黄冬梅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安全相互影响,厘清二者作用机制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该文以赤水河流域贵州段为例,构建基于网格尺度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测算模型和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利用双指数模型分析2010-2020年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安全交互胁迫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增强,高等级开发区域快速扩张,由"点状"向"带状"演进,并逐步形成以核心景区为增长极、"东北—西南"及"西北—东南"为双轴线的旅游开发空间格局.②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整体高位平稳,中高等级景观生态安全区域持续增加,形成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高的"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双轴,但轴线生态安全呈波动发展.③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安全总体协同发展形势向好,形成以西北和西南为重点、景观生态双轴为纽带的正向协同片区,但区域具体协同路径存在差异.其中,生态本底较弱的西南和中部集中连片区在实现正向协同之前面临生态景观保护压力较大,而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初、中级的双轴中部景观生态安全变化受旅游资源开发速率影响较大.

    旅游资源开发景观生态安全交互胁迫赤水河流域

    河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研究

    王艳霞宋晓晓王海燕陈蕾伊...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起步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上升期4个阶段;依据乡村旅游地资源类型和特色,可将其划分为休闲观光类、风景名胜类、乡村文化类、遗址遗存类和特色产业类5类;总体乡村旅游地集聚特征愈发明显,且集聚点稳步增长,形成以平泉—平山为分界线、东侧团状集聚、西侧分散、东多西少的格局,呈现"沿路""临水""近山""环城""近景"分布特征;各类乡村旅游地均呈集聚发展趋势,时空结构演化不同,呈现独特且鲜明的特征;总体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区位和旅游基础的共同影响,其中地理环境因素是基础,休闲观光类、风景名胜类、乡村文化类、遗址遗存类和特色产业类乡村旅游地的主导因素分别为地理环境、A级景区数量、交通通达距离、地形地势和水文条件、经济环境和市场区位.

    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动态演化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