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

    柴彦威周素红
    2233-2234页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

    周素红柴彦威关美宝卢佩莹...
    2235-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为地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行为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在数字化转向等新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产生了诸多新的现象、问题、技术、方法及应用场景.在梳理行为地理学国际前沿动态与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聚焦于大数据行为研究范式、AI创新虚实行为系统、企划活动系统与地方秩序嵌套、老年人群特殊行为、情感行为地理学等前沿方向,提出了中国行为地理学的范式转向、数字转向、人文转向、情感转向等新发展方向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行为地理学需要积极推动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中国行为地理学派,加强行为地理学的教学实践与应用创新.

    行为地理学研究范式数字化转向虚实活动地方秩序嵌套

    中国地理学的行为革命及其理论内涵

    柴彦威塔娜
    2259-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性社会与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的规划与治理需求过程中,中国地理学迫切需要对中国城乡社会的微观过程与行为机理进行刻画与解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指导中国社会建设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范式.本文在借鉴西方地理学从计量革命走向行为革命的范式转型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理学行为革命的理论框架,并讨论了行为革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的意义和对中国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贡献.行为革命立足于建立基于人的地理学解释框架,关注"时空间中的人"这一主体,构建以时空间行为交互与整合为核心的研究新范式,从个体行为与行为交互两个维度探索行为过程的机理解释,并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多维整合的混合研究路径,最终建立人地互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行为地理学行为革命时空间行为中国社会转型中国地理学

    基于时-空-人耦合的城市时空行为景观: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

    周素红郑重
    2271-2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质空间与人类活动互动产生的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共同关注的对象,基于时-空-人耦合的时空行为研究是揭示和解释这对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梳理了从城市空间结构到城市时空间结构、再到城市时空行为景观的相关研究脉络,强调从时-空-人耦合的角度理解和认识城市,构建城市时空行为景观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框架,探讨时空行为景观的内涵、测度、形成机制与主要效应,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及主要应用潜力,包括面向宜居城市的城市时空行为景观规划、面向健康生活的个体时空行为规划以及面向智慧社会的城市时空协同治理等.

    时空行为行为地理时空行为景观空间规划行为规划

    基于混合方法论的行为地理学主客观融合创新与实践

    毛子丹赵莹刘方宇
    2284-2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客观融合既是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也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基于混合方法论视角,本文介绍混合方法论的提出背景与设计类型,归纳行为地理学混合方法的当前探索及对主客观融合研究的贡献,包括主观要素的采集、行为决策的解释、主观体验的理解三个主题.结合现有行为地理主客观研究的挑战,本文提出混合研究方法应用于行为地理学主客观融合议题的创新路径:①促进动态场景下主客观精细过程的刻画;②助力复杂情境下主客观多元要素的挖掘;③推进行为地理学主客观理论的构建与检验,并结合应用较为广泛的一致性、解释性与探索性混合研究设计展开讨论.本文结合混合方法论的视角贡献于行为地理学主客观融合创新,为学科理论创新、方法整合与实践探索提供科学指引.

    时空行为行为地理主客观融合混合方法方法论

    企划-活动分类系统的探索性研究

    李春江柴彦威李彦熙张艳...
    2295-2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动分类是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基础.社会技术变迁对经典的人类活动分类提出了挑战,基于活动特征的经典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研究对理解人类活动复杂性与信息通讯技术影响的新需求.时间地理学的企划概念可以弥补当前活动分类的不足.企划是指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时空使用.融合企划概念的活动分类强调基于个体或组织意图所构建的活动内在联系来划分活动类型.然而,当前融合企划的活动分类体系还存在企划界定不清、缺乏考虑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等局限.本研究提出"企划-活动分类系统"的概念、框架和构建方法,并以2021年北京市清河街道社区居民日常活动调查数据为基础,探索构建了企划-活动分类系统.企划-活动分类系统包括"需求-企划-活动-行为-片段"等五个等级,明确了企划在城市活动系统中的位置,链接了从活动需求到活动结果的全过程,在对活动类型进行概括的同时也保留了具体活动的丰富语义和情境信息.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初步构建的企划-活动分类系统,一方面体现了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活动类型,在人类活动分类的理论方法发展和实证应用等方面显示出不断创新的可能性.

    时间地理学人类活动分类企划企划-活动系统信息通讯技术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行为视角的融入与主题转变

    申悦张雪洁
    2308-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理移动性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视角和测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理念也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机理与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将基于CiteSpace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2000年以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题转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研究认为,近年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视角从居住空间逐渐转向时空间行为,从聚焦静态的空间特征转向探讨动态的时空间特征;在测度指标方面,以时空间行为数据等多源数据为支撑,从基于空间的测度转向基于人的测度,测度指标和方法不断多元化;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测度与特征研究延伸至影响机理和社会效应,从空间、时间、活动等维度出发揭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结合资源可达性、环境健康、犯罪、社会融合、主观幸福感等主题探究其社会效应.然而已有研究对于时空间整合视角的重视存在不足,对于影响机理和社会效应的研究还有待结合时空间行为予以深化,对于多学科和多种范式间的对话与融合有待推进.

    居住空间分异社会隔离活动空间时空间行为社会不平等

    广州外国居民的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谭一洺鲍智康
    2327-2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外国居民在中国城市中的社会实践正在成为形塑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力量,其在中国的居留意愿及移民倾向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广州作为新兴的多元跨国移民增长中心,一直是外国居民在华的重要居住城市.本文基于2019年对广州市外国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其不同维度下的居留意愿情况,同时利用WLSMV估计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华资源积累、消费服务偏好、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社会交往意愿等方面对外国居民长期居住与移民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外国居民的移民中国倾向普遍较低,而未来愿意长期留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居民所占比重较高,但存在群体间差异:青年或是低学历的外国居民的长期居留中国意愿相对较低,而年长或是高学历的外国居民的长期居留意愿更强烈,且亲缘关系、稳定的工作和已具有居留条件等可提升他们在华的长期居留意愿.②个人内在因素方面,在流入地的资源是国际移民生存立足的资本,外国居民在华的资本累积直接影响其居留意愿,而消费偏好对他们居留意愿的影响则未能显现.③外部环境因素方面,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差异影响移民的流动选择,进而影响其在流入地的融入策略和居留意愿,而主观社会交往意愿很难直接进行社会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其居留意愿和决策.本文研究揭示了广州外国居民的居留意愿及其内部差异,探讨了在华外国居民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外国居民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居留意愿移民倾向外国居民结构方程模型广州

    社区环境与活动空间共享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

    塔娜孙翊豪
    2343-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转型与移动性背景下,个体与社区环境的互动方式不断重构,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路径更加复杂.基于此,本文利用上海市居民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建立公共接触潜力的广度、强度和跨群体接触指数测度居民的社区活动空间共享特征,运用有序logit模型探究社区环境、活动空间共享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公共接触潜力广度和跨收入群体公共接触潜力对社区归属感具有负向影响,跨户口群体公共接触潜力具有正向影响,公共接触潜力强度影响不显著.②社区外来人口比例较高有利于提升社区归属感,说明社区社会组成多样有利于提升对社区的情感依赖.③社区环境感知对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商品房居民比其他社区居民更有可能表现出高社区归属感.④本地、中收入、已婚和拥有住房产权的居民更有可能对社区产生情感依赖,但日常活动远离社区的人更难建立起对社区的情感.本文提出通过活动空间共享深化移动性背景下社区促进社会融合的机制研究,丰富社区社会融合理论,为构建包容性城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行为地理学户口社会融合社区活动空间

    广州市港澳迁移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分异研究

    冯滢陈梓烽
    2354-2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从香港、澳门迁移至内地城市的居民如何融入当地生活成为重要政策议题.对港澳迁移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分异状况的关注,能够为推进其社会融入提供参考.本文基于时空行为视角,采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广州市港澳迁移居民日常活动的分布以及其与内地居民的空间分异状况,并选取出港澳迁移居民的典型聚居区深入挖掘其活动格局特征差异.研究发现,港澳迁移居民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及番禺(近郊区)部分社区,与内地居民在聚集区存在较为明显的活动空间分异,且工作地的分异远小于居住地的分异;典型聚居区的港澳迁移居民的日常出行以中短距离出行为主,不同社区港澳居民在日常活动特征上存在明显分化,反映了广州的港澳迁移群体的多样性、异质性.本文通过对港澳迁移居民的活动空间分异进行探究,为后续研究探索了有效的分析框架与实证方法,并为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促进港澳迁移居民更好地融入内地生活并且投身国家建设提供借鉴.

    手机信令数据时空行为港澳迁移居民社会空间分异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