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麦与谷类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麦与谷类科学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大麦与谷类科学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姚立生

双月刊

1673-6486

damkx@163.com;dmkx@periodicals.net.cn

0515-88330625

224002

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59号

大麦与谷类科学/Journal Barley and Cereal Sciences
查看更多>>《大麦与谷类科学》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是中国作物学会大麦委员会的技术性期刊,内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系统性、导向性,主要报道大麦、小麦、水稻、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设主要栏目有:专论、栽培与育种、生理与生态、土肥与植保、贮藏与加工、品种介绍、农业产业化、综述、简讯与信息、人物介绍等。主要读者是:从事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管理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欢迎有志为期刊事业作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协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麦芒的研究进展

    李健江谧刘廷辉谢世刚...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芒是大麦外稃顶端的针状延续,属于叶的变态,是大麦长期适应环境并进化的产物。大麦芒表型变异丰富,在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等方面存在重要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大麦产量的主要靶点之一。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大麦芒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大麦芒对提升大麦产量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大麦芒光合作用研究中仍需解决的难点和需要关注的重点,为大麦品种选育过程中芒型的选择以及高产大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大麦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硒对水稻生长和盐胁迫耐受性的影响

    腾海艳任昕李魁浩刘圆...
    6-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适合水稻生长发育的硒浓度,采用含不同亚硒酸钠浓度的木村B营养液对水稻苗进行培养、表型观察和生化测定。结果表明,2、4、8 μmol/L硒均可促进水稻主根长度的增加,减少侧根数量,但不影响水稻地上部分生长;40、200 μmol/L硒则引起水稻生长减慢或停止,总蛋白含量下降,SOD活性提高。采用8 μamol/L亚硒酸钠+150mmol/L氯化钠共同进行胁迫处理,结果显示,亚硒酸钠提高了水稻的盐胁迫耐受性,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SOD的比活力则低于对照。

    水稻生长盐胁迫可溶性蛋白SOD

    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高翠民张运红...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开展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小麦季:处理W1—W6,分别为0、20、40、60、80、100mm/次;玉米季:处理M1—M6,分别为0、15、30、45、60、75 mm/次)对小麦生长、叶片SPAD值、光合生理特征及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提高了小麦叶片的SPAD值、改善了小麦光合生理特征,小麦、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均相应提高。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叶片的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小麦、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及周年总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麦、玉米周年总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小麦、玉米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水利用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不同灌水量处理中,处理W3和W4更利于提高小麦叶片的SPAD值,处理W5对光合速率的提高更为显著,处理W4更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而处理W3对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更为有利。处理M5的玉米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对较高。对于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而言,处理W5+M5增产效果最佳。

    滴灌灌水量光合特征小麦玉米水分利用

    欢迎订阅2024年《大麦与谷类科学》

    17页

    粳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费云燕余波韩华新龚红兵...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粳糯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5份粳糯种质的11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产量构成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值表现为: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总粒数>株高>千粒质量>生育期>剑叶宽>穗长>剑叶长,关联度值分别为 0。785 6、0。738 2、0。723 8、0。710 5、0。708 9、0。675 2、0。673 7、0。667 5、0。661 3、0。655 5。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稻产量育种应注重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以及总粒数的选择。

    糯稻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分析产量

    江苏农垦小麦超高产栽培实践

    葛猛李艳朋潘雨涵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江苏地区稻麦两熟条件下,影响小麦高产茬口衔接紧张、农机农艺配套等主要因素,江苏农垦多年来持续开展了小麦超高产技术研究和示范,高产攻关田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从600 kg/667 m2到800 kg/667 m2的新跨越。本文集中考察了小麦争早、高质量农机作业、稳产高产等关键指标,详细总结了种子处理、土壤深松耕翻、不同土质适应化播种作业、沟壁播种扩边增效、全程数智化管理、抗逆保绿防早衰等小麦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条件下小麦稳产、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措施集成推广示范

    不同促花肥与保花肥配方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

    张跃顾松平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在湿润渗透施肥法下,水稻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N与P2O5的不同配方组合对粳稻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选用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粳稻品种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将磷酸二铵、过磷酸钙与普通尿素在水稻促花肥中进行配施,设置1个不施促花肥与保花肥对照和3种促花肥施肥模式(处理1-3)。结果显示:施促花肥与保花肥的3个处理间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无统计学意义,其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24。5%;促花肥中增施P2O5的2个处理(处理1、2)平均较对照增产26。5%,比促花肥只施尿素的处理3增产5。2%;促花肥中增施磷酸二铵的处理1比增施过磷酸钙的处理2增产2。3%。因此,粳稻一定要施促花肥与保花肥。建议在粳稻施促花肥时,增施磷酸二铵(8 kg/667 m2)或过磷酸钙(20 kg/667 m2)。

    穗肥促花肥保花肥粳稻产量结构产量

    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简介

    32页

    生物有机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李信冬龙小军李兵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生物有机肥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但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而且还能促进作物的生长。为探索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经济实用的固体发酵工艺,用95%食用菌渣和5%水稻秸秆作为原料混合发酵10 d后,接种5%娄彻氏链霉菌菌液,整个发酵周期50 d,发酵结束后,发酵料中的有效菌含量和发芽指数均符合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把该生物有机肥应用到水稻生产上,并测定水稻的分蘖数、千粒质量和产量。结果发现,与常规化肥(对照)相比,水稻的分蘖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都有明显增加。施用生物有机肥300 kg/667 m2的水稻分蘖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32。0%、10。6%、17。6%。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200 kg/667 m2的收益较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的产量也随之提高,但经济效益并没有随之增加,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建议生物有机肥的用量以200 kg/667 m2为宜。

    固体发酵生物有机肥工艺水稻应用

    高邮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提升策略

    倪艳云王飞吴静雅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高邮市耕地质量现状,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对高邮市耕地质量开展调查评价、等级划分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邮市耕地质量加权平均等级为2。60,整体水平较高,其中二等地面积最大,为36 563。60 hm2。耕地三大利用类型中耕地质量等级高低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且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为36。13 g/kg、2。08 g/kg、26。15 mg/kg、146。73 mg/kg,均处于高等水平。

    耕地质量评价现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