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徐子方

双月刊

1671-511X

skxbzf@163.com

025-83791190 83795426

210096

南京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关注传统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应用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学术史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以推进学术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

    蒋红范晓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认同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政治现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全体中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应着重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遵循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发展趋势与基本规律.当前,在"两个大局"深刻演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的现实建构,要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方法论指导,重点从加强思想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增强话语自信等三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认同"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理论辩误与意涵阐明

    李江静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它的出场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性概括和肯定性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证明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但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影响下,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还存在"趋同论""排他论"和"模式论"等误读.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式",是式样、方式,应当从历史传统、文化积累、发展任务和现实国情等多重维度加以把握.鉴于此,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的现代化、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仍然是牢牢把握现代化过程的话语权所必须作出的理论努力.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道德偶然论的形上逻辑及其基本内涵

    庞俊来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偶然论不同于古典伦理道德理论将德性作为派生性关系,而是直面当代美德理论问题,追问当代伦理道德生活的可能样态.道德偶然论需要我们直面美德生存的偶然性历史逻辑,从道德必然性世界观的道德知识论走向道德偶然性的实践认同.偶然性的偶在、偶性、偶然内涵与美德、品德、道德的伦理道德概念有内在的形上关联,透过中西方道德互释的当代困惑与分歧,我们发现美德偶在、品德偶性与道德偶然.只有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能明白当代伦理学面临的实践困境,从而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去构建道德偶在、道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的当代伦理道德话语.

    道德偶然性美德伦理学道德世界观

    人工智能伦理:规制、理论与实践难题——学术史梳理及其问题域考察

    岳瑨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AI)智能体面临包括决策权、所有权、隐私权等方面的伦理风险问题,也面临作为智能体在独立学习内容和独立行为目的等"类主体行为"中伦理能力方面的风险问题.为了规范发展,避免伦理风险发生,各机构、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各自的准则和标准.国外学者关于AI伦理是否可行的探究,涉及AI主体形态(作为agent的)伦理复杂性问题、AI行为形态、AI位格形态关于道德权利(地位)、道德责任的争论.国内相关研究路径主要有三条:对AI的主体地位进行形而上学的分析、对AI伦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实践解决框架、对AI的具体应用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从风险规制、理论拓展、实践难题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伦理进行学术史梳理及问题域考察,需要聚焦三大前沿:(1)推进系统化的AI伦理理论和原则框架;(2)建立"理论-实践""全球性-地方性"相沟通的开放性解题思路;(3)形成探索AI道德形态研究的新方法.

    人工智能伦理理论-实践道德形态

    面向"附近"的伦理学:不确定时代伦理探究的视域转换与理论建构

    赵浩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社会处于"非常态"下原有道德规范失效与伦理经验失灵已成为当代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这是当代社会已成常态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临界状态与集中展现,另一方面应对伦理风险的现代伦理学策略在高度形式化与手段理性化之下左支右绌,对确定性的型构不仅未能规避社会的伦理风险,反而逼促不确定性伦理风险滋生肆虐.这一状况究其根源是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特质与现代伦理学范式"两极化"发展后果的双重风险叠加,现代伦理学是遗忘与忽视"附近"的伦理学,过度聚焦孤独的"个体"和趋向遥远的"实体"是其结构性问题的一体两面,"极近"与"极远"的视差致使伦理探究视域的"附近"隐匿和消失.重返与面向道德生活世界的"附近",重塑与我们每个人临在的道德空间和直接交往互动的"邻人"的内在伦理联系,关注个体德性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从而为当代伦理学提供一个伦理感知和道德感动的坚实基点,提供一种当代伦理理论建构及走出"非常态"的新视域.

    非常态不确定性伦理风险现代伦理学"附近"

    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罪的实质解释论——兼及中国式生物安全治理模式的反思

    刘建利高明智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生物安全治理要求谨防对刑罚的过度依赖,探索"民行刑共治、软硬法协同"的治理模式.我国人类遗传科研的新质生产力潜能以及刑法对实质理性的追求,均要求实质解释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罪,把不具有刑事处罚必要性的行为交由前置法评价.该罪的保护法益为"公众健康"以及"人类遗传资源的专用性",可作为其开放性构成要件的实质解释依据.合法利用目的之下的公众健康受侵可能性,注定了无法通过"目的性限缩"来限定本罪的外延,故应诉诸"情节严重"这一整体评价要素来开展实质解释.在认定本罪"情节严重"时,须遵循"客观不法→主观责任"的二阶层审查思路,并把征表抽象危险的事实剔除在参考因素以外.行为虽违反前置法,但如果既未造成多人健康受损的具体危险又未实质侵害人类遗传资源专用性的,应以不构成"情节严重"为由出罪.仅获概括知情同意的非法采集行为如无其他客观违法情形,则不符合"情节严重",应予出罪;而对剩余胚胎样本的二次采集行为则应分类讨论,如果没有提升人类遗传资源的专用性被侵害之风险,可考虑以不构成"情节严重"出罪.

    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罪生物安全治理开放的构成要件概括知情同意

    信用连带责任及其在政审制度中的适用研究

    翟相娟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用连带责任产生至今先后经历了工具化、污名化和规范化三个阶段.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以其财产支付子女入学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属于典型的合法信用连带责任,禁止涉疫失信个人三代以内旁系亲属参军、入党、报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等属于典型的非法信用连带责任.将家庭成员的失信记录作为政审内容有助于加大个人失信成本、打造信用家庭共同体和提升政务司法系统公信力,但因其可能会剥夺或限制政审对象的入学和就业资格而极易遭到侵犯基本权利的质疑.为了避免发生因过度连带和不当连带引发的侵权事件,在政审中一定要强化信用连带责任适用的规范性:信用连带依据法定化;信用连带范围最小化;被考察的父母失信行为限缩化和类型化;适用信用连带责任的政审领域特定化.

    信用连带责任政审制度失信主体失信行为

    著作权使用声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71页

    生前预嘱是通往善终之路吗?——一个反思性文本

    高明华程国斌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前预嘱是对临终或伤病末期医疗手段的预先指示.生前预嘱在其发源地美国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有关其后效的评估表明,生前预嘱并未实现其预期承诺.它没有促进更早使用缓和医疗和更少使用延命医疗,没有降低临终医疗开销和促进医患沟通.其模式化的文本难以应对复杂紧急多变的临终医疗境况.从"关系性"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进行反思,生前预嘱的理念意义大于其实践意义,重要的是提供高质量的临终照护,而不是在模式化的文本中做出选择.

    生前预嘱死亡尊严后效评估临终医疗手段

    审计监督协同机制:涵义与构建

    李明辉刘笑霞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更好地发挥审计的治理作用,必须从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审计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多维度协同:在横向,审计要与人大监督、党内监督等监督力量协同,从而形成监督合力.在审计监督内部,国家审计要与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形成协同,以充分挖掘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并形成三类审计相互促进的局面;国家审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组之间要相互协同,以实现审计资源的统筹,提高审计效率、减少重复审计.在纵向,国家审计内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以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监督协同效应国家治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