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最小干预原则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兼议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龚德才于晨龚钰轩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小干预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文物保护原则,其形成与发展伴随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循序渐进过程.自18世纪以来,过度干预对文物的破坏促使文物保护意识发生转变,温克尔曼、卡瓦萨皮、卡诺瓦等艺术家相继提出最小程度干预的思想.至20世纪,最小干预原则正式成为文物保护中一项基本原则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最小干预原则应依据具体的保护对象、条件和目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保护行为,争取保留文物最大的价值.这一原则理念进入中国后也经历了从“理念冲突”到“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吸收国际普适性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及逐渐完善的保护经验,成为适用于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准则.

    最小干预原则极少主义文物保护文物保护理念文物保护原则

    预防性保护理念对我国石窟寺保护的影响与实践

    安程吕宁张荣崔光海...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石窟寺文物数量众多、价值极高,保存环境的差异性很大.石窟寺作为大型的室外建筑体,其预防性保护难度和技术比一般文物要求更高.中国石窟寺风险监测与分析形成了针对石窟寺病害特点及客观条件的技术路线,在广元千佛崖石窟大型环境改善工程的预防性保护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其对数据处理、监测传感等技术的要求更高,故而取得的技术进展和理念拓展,对各类其他文物预防性保护也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预防性保护石窟寺病害特点风险监测数据处理广元千佛崖石窟

    日本考古遗产教育宣传模式研究及其启示

    王冬冬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古遗产保护工作中公众的理解和参与至关重要,而激发公众遗产保护意识,使之自觉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与持续开展考古遗产教育宣传密不可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产相关教育宣传形式分为课堂教育、乡土教育、终身教育和媒体宣传四类.多样化的教育宣传形式相互补充,形成较完善的体系,有助于提高公众遗产保护意识,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考古遗产教育宣传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日本遗产保护考古遗产遗产教育乡土教育终身教育公众考古

    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和实践

    陆青玉王芬栾丰实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相学和化学成分分析是目前欧美考古学陶器产地分析中的常规性分析方法,在产地分析过程中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两种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单个分析方法的不足,但在分析问题的设置、标本选取等环节均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有效规避单种分析方法弊端的前提下,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能从微观技术、成分和宏观自然、考古背景相结合的角度为解读我国古代陶器手工业经济提供独特的研究范式.

    陶器岩相学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功能弊端综合性产地分析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
    36-47,中插1-中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金坛薛埠镇方山土墩墓群的D2为“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时代为春秋中晚期.墩内发现墓葬5座、器物群10处、灰坑1座.主墓为石棺床木椁墓,出土一批陶器、硬陶和原始瓷器.此次发掘为研究江南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金坛土墩墓春秋时期一墩多墓

    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
    48-58,中插3-中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为向心式的“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共发现墓葬12座、器物群6处、草木灰遗迹1处.主要出土有夹砂陶鼎、釜,泥质陶罐、盆,硬陶坛、罐、瓿、碗,原始瓷盅、碗、盂等遗物,时代为春秋晚期.

    金坛土墩墓一墩多墓春秋晚期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59-73,封2,中插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现春秋时期墓葬40座,呈向心形分布.发现器物群3处.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原始瓷器.此次发掘的土墩墓为探讨江南土墩墓墓葬形制以及营造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子午墩土墩墓春秋时期一墩多墓向心形结构

    北辛文化小口双耳罐的酿酒功能研究

    刘莉王佳静陈星灿梁中合...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济宁东贾柏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中期的两件小口双耳罐和两件磨棒上的残留物中发现较多的淀粉粒、植硅体、霉菌和酵母细胞.分析结果显示,两件陶罐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以稻米为主,并加入粟黍、小麦族、栝楼根和橡子.酿酒方法可能包括两种:一种为曲酒,利用发霉谷物,并且可能加入植物茎叶制曲酿造,其中根霉可能是曲中的主要发酵剂;另一种为口嚼酒,通过咀嚼谷物利用人的唾液糖化淀粉.北辛文化酿造曲酒的方法可能是受到了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但口嚼酒是目前最早的考古学证据.口嚼酒是否起源于海岱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

    北辛文化东贾柏遗址曲酒口嚼酒霉菌酵母文化传播

    马家浜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郑铎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家浜文化早期居址以干栏式为主,晚期以土木混合结构的地面式建筑为主要形式.房屋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建筑技术尤其是木构件制作颇为先进.聚落中的生活设施包括水井和户外活动场地;生产设施包括制造场、水稻田和养殖坑,反映了马家浜文化合理的生业结构.部分遗址发现了专门的祭祀遗存,表明当时的社会存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马家浜文化依托水源建立聚落,因地制宜规划聚落布局,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奠定了环太湖地区水乡聚落的基本形态.

    马家浜文化聚落形态居址建筑祭祀遗存环境

    夏商周时期玉石钺形器研究

    隗元丽井中伟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商周时期的玉石钺形器分为甲、乙、丙三类,乙类仅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他两类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时期均有发现.甲类被定名为“戚”,丙类定名为“我”,乙类定名存疑.这部分钺形器的形制在“风”字形玉石钺的基础上,借鉴了玉璧、牙璋等玉石器的某些特点.玉石钺形器主要见于男性贵族墓葬,体形较大的可能用于祈雨、武舞或军事活动,体形小的主要为饰品.在玉石钺形器影响下出现的青铜钺形器则是兵器,兼具实战与礼仪功能.

    夏商周玉石钺形器功能源流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