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学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学术
东南学术

双月刊

1008-1569

dnxsh1@126.com(政法社教);dnxsh2@126.com(文史哲);dnxsh3@126.com(经济与管理)

0591-83739507

350001

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东南学术/Journal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庄重、严谨的办刊风格,认真、扎实的创新精神,敏锐、深刻的探索意识,鲜明、正确的学术立场;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勇于探索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同时具有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邓力平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改革十分关键.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鲜明体现了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原则和方式方法.同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关键手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牢牢把握其价值取向,还要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取向、制度价值取向和发展价值取向中不断深化这一认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人权观及其哲学根基

    韩庆祥楼俊超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权既有人类普遍性原则,也有其实现的现实特殊性原则.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哲学范式的狭隘人权观,新时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人权观是以"人人主主平等"为哲学根基的"平等人权观",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的"民本人权观",是以"人人得实惠"为追求目标的"普惠人权观",是以"命运共同"为总体方略的"共生人权观",是以"人类、群体、个人相统一"为崇高境界的"系统人权观",是以"依据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推进人权事业"为现实基础的"发展人权观".

    中国人权观西方人权观哲学根基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蕴探析

    常庆欣郑子婕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不仅充分证明了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而且深刻彰显了改革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实践样态,其丰富、具体的内涵是如何在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框架下得以灵活呈现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并在改革实践中开拓出一系列创新性原则,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征程上,把这些实践原则进一步转化为实际效能,需要突出改革重点、找到改革关键,更精准深刻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与实践路向

    傅慧芳游深铖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彰显了我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统筹与协同攻关相统一的组织应变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协同的要素内聚力、战略谋划与高位推进相衔接的规划执行力是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所在.新型举国体制内蕴的独特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攻关模式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逐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机制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与产业化水平,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新质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逻辑和策略取向

    刘明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党治理因组织规模的缘故而面临其他政党所少有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独有难题表现在永葆初心使命、统一思想行动、锻造执政能力、克服精神懈怠、勇于自我纠错和涵养政治生态等方面.从组织类型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没有越出应使命而生的逻辑,属于使命型政党;从历史方位来看,中国共产党置身于领导和执政复合背景下;从功能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须充分履行代表功能并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增进社会支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能抽离对上述情境的观照,才能在增强危机意识、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制度增量和扩大社会参与的策略取向中,推动政党发展的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

    中国共产党大党独有难题政治逻辑策略

    马克思科学方法论中的现实抽象

    张一兵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主观经验归纳中发生的观念抽象,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多重现实抽象.一是不同于生活用具抽象的劳作工具抽象,它是劳作技能现实抽象后反向对象化为物性工具模板的结果.二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条件下,社会化劳动一般的现实抽象.三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价值关系的现实抽象,以及这种抽象关系异化和事物化为外部统治力量.

    马克思现实抽象工具抽象劳动抽象交换关系抽象

    现代化发展与劳动幸福的辩证关系

    何云峰李磊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劳动幸福的程度和人的本质被确证的程度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可以从人本身这个角度进行解构.现代化发展对劳动幸福具有双面影响,既可以促进劳动幸福,也可能损害劳动幸福.所以,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依据,考察劳动幸福的实现程度.现代化发展要与劳动幸福呈正向关联,消解各种"现代不幸福"的负面因素,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不断提升,通过规制先行,前置伦理精神;提升对未来的预见力,秉持敬畏精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确定性;强化自我节制,提升反思精神;推动价值革命,强调人本精神;倡导适度竞争,提倡合作精神,反对过度竞争.

    现代化发展劳动幸福辩证关系双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明论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蒋捷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根据世界历史的辩证法与发展趋势,区分了人类走向新文明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道路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创制的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既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理论构想,又凸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与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赓续了中华文明,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是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获得了实体性的形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文明,也使中华文明在21 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时代风采,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新文明类型社会主义文明道路马克思主义文明论

    数字经济能否有效提高省域碳生产率?

    陈少晖许誉丹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助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共赢.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能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同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碳生产率,并且其正向效应会溢出到相邻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提高碳生产率的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提高碳生产率,而绿色税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重视引导数字资源在各区域的合理分配,不断健全数字经济与绿色税收的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数字经济碳生产率溢出效应

    财政垂直非对称性、财政可持续性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倾向

    陈丽邓微达王智烜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我国明显加快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程的背景下,关注当前地方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要求下的支出倾向,对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收支责任划分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影响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倾向的财政分权体制因素中,财政垂直非对称性对民生支出存在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作用机制在于,财政垂直非对称性引致的财政收支矛盾,将增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风险,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减少民生支出来缓解财政压力.由此,新发展阶段要在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持续探寻能够兼顾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要求、平衡政策效应与财政可持续的政策举措.

    财政垂直非对称性财政可持续性支出倾向政府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