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亚东南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

任佳

季刊

1674-6392

dnynybjb@yahoo.com.cn

0871-4165357

650034

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南亚东南亚研究/Journal South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国际问题学术刊物。反映我国学术界对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东南亚各国的各种基本情况,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学术性为主,兼顾知识性、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联系与外交实践

    薛力苗蓓蕾
    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复兴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复兴.对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文明新形态的完整构建,对外是二者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与西方式文明形态的示范作用,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等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本国之外的差别是:其实现是通过和平方式而非战争与殖民方式,协商共建共享方式而非侵占掠夺的损人利己方式.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文明形态的区别在于:不认为自身文明才是高等级文明并且是其他文明的未来形态,注重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多元共存,无意让自身的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观因而不推行价值观外交.在文明竞争时代,这种文明形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更易被普遍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外交,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贡献新形态,为现代化道路提供新路径,从四个层次和五个领域持续推动国际秩序良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外交

    共同利益与共有观念:中等强国合作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机理

    潘玥
    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荡不定、大国间分歧加剧的背景下,"中等国家必须联合起来"的呼声再起.学界对"中等强国"的定义莫衷一是,这些国家虽然在综合国力上不及传统大国,面临来自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双重挤压,但它们纷纷寻求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扩大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在区域乃至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等强国合作体(MIKTA)就是这种努力的缩影.该合作体由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土耳其和澳大利亚五个中等实力国家组成,旨在加强相互理解、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合作体内部,共同利益与共有观念在不同阶段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是共同体持续稳固发展的关键动力机制.当然,单靠中等国家是难以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因此它们选择积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开展合作,在不同利益诉求间架构纽带,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深入研究中等强国合作体在全球治理中的内在运行机理,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维护地区稳定、妥善处理中国周边关系、丰富中国外交的布局等,更符合南南合作理念,将推动全球治理朝公平正义方向发展,对探讨多元化、平衡的全球治理结构也具有理论价值.

    中等强国合作体共同利益共有观念南南合作

    印度古代艺术理论家般多利迦·韦陀罗的几部梵语论著简评

    尹锡南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梵语艺术理论家般多利迦·韦陀罗生活于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他是继婆罗多、角天之后最重要的印度古典乐舞论者之一,是非常典型的北印度乐舞理论家.他的乐舞论反映了卡塔克舞等北印度艺术表演实践.韦陀罗的三部小书《美妙拉格月升》《拉格花簇》和《拉格蔓》是其梵语代表作《乐舞论》的理论预演.韦陀罗介绍了音名、微分音、音域、基本音阶、装饰音、拉格和膜鸣乐器(鼓)的表演方式等.韦陀罗的音乐论借鉴了婆罗多、角天和罗摩摩底耶等前人的著作,但又有自己的一些创意.韦陀罗列举的波斯拉格及其相似的印度本土拉格名称,是印度音乐与外来的波斯音乐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韦陀罗对旋转舞、脚铃声和棍棒舞等的介绍,对于我们观察当今仍在印度流行的卡塔克舞和棍棒舞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韦陀罗的舞蹈二分法(规则舞和自由舞)将角天等开创的雅俗共存的论述模式推进到雅俗转换阶段,这是其《乐舞论》对印度古代舞蹈理论发展的重要历史贡献.韦陀罗是承先启后的重要乐舞论者之一,他的几部梵语乐舞论著在印度古代音乐理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乐舞论印度古典音乐印度古典舞蹈般多利迦·韦陀罗

    "四边安全对话"与美国的战略演进

    宋海洋
    5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经历20年三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美国的亚太战略不断演进,在其中先后扮演倡导者、推动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呈现出越来越重视该机制的趋向.随着"印太"概念的兴起,美国更加倚重"四边安全对话",尤其注重拉拢印度、推进四边基础设施合作、升级军事同盟、扩充"四边安全对话"成员.美国之所以大力推动"四边安全对话",主要是希望通过"四边安全对话"维持其全球霸权、阻遏中国崛起的进程、取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削弱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等,从而服务于其全球战略利益,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印太战略环境.当然,美国和其他三国对"印太"概念、战略重心、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等层面存在分歧和差异,这制约着美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毋庸置疑,"四边安全对话"将加剧地区安全困境、激化地区矛盾、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但不可能阻止中国崛起的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应该对"四边安全对话"保持警惕,采取预防性外交,以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

    "四边安全对话"印太战略"四边+""印太版北约"

    东盟安全观的演变、特点及成效

    马银福
    8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东盟成立以来,安全问题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对地区安全事务的观点、态度、立场和主张主要是通过发布官方文件和建立安全对话磋商机制和平台来表达的,并以此形成了东盟的安全观.东盟成立至今,其安全观大致经历了传统安全观和新安全观两个发展阶段,其主要原则是坚持东盟的自主性及中心地位、东盟方式、大国平衡、国家中心主义和开放、包容、非限制性原则,体现了鲜明的东盟特色.同时,东盟安全观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在化解成员国间及其与域外国家间的矛盾,消弭彼此间的分歧,创建新的安全合作原则、规则、规范和机制,搭建安全对话与沟通平台,约束和限制成员国和域外国家的行为,预防和抑制地区国家间潜在冲突等.因此,东盟的安全观对地区安全秩序构建、区域安全架构塑造、安全环境维护以及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均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然而,受制于东盟有限的战略资源,东盟安全观对地区安全治理与秩序维护、规则实施以及规范推行方面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与东盟的安全战略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稳步推进东盟一体化建设,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内部凝聚力,将是东盟未来继续主导地区安全事务的关键.

    东盟安全观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东盟方式

    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政策——基于印度新闻界的考察

    谢晓光刘宇辰
    10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美国着力推进"印太战略",加强与印度的联系,印美两国在安全、外交和经济等领域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合作,印度对华、对美政策也逐渐变化.在印美合作过程中,印度政府、新闻界和民众三方逐渐形成共识,这既源于印度国内对印度崛起和对华竞争的共同认知,也与印度国内舆论有关.在印美"印太战略"合作的影响下,印度主流新闻媒体均以借助美国"印太战略"发展自身实力、强化对华竞争和增强国际影响力为叙事导向.印度新闻媒体一方面引导舆论,另一方面也受到民众舆论思潮的影响,并将这种舆论诉求传导至政府层面,进而影响政府的行为决策.在新闻的报道与反馈过程中,印度政府、新闻界和民众形成了三方互动机制.印度新闻界利用民粹主义和政党政治,对印度政府的"印太战略"政策制定构成影响,印度政府也可通过对新闻界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引导舆论风向,进而确保民众对印度参与"印太战略"合作的支持.

    "印太战略"印美关系印度新闻界印度外交

    马来西亚伊斯兰教中的南亚因素——兼议印度洋作为文化传播的中间地带

    马强郭瑞茹
    12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在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地区的过程中,印度商人和苏非传教士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点已经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从中也能明显看出印度洋扮演了文明交流中间地带的作用.英属印度时期,具有鲜明南亚特色的伊斯兰派别基本定型.南亚伊斯兰派别中的迪奥班德学派及其泰卜里厄运动、巴热里维派中的契什提萨比里教团和嘎德忍耶的达瓦伊斯兰、艾哈迈迪耶派、什叶派和圣训派都与现今的马来西亚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多种联系.南亚与马来西亚伊斯兰教的联系是南亚单向度的输出过程,传播过程中很好地利用了南亚地区的社会网络和地方知识,而且这种传播方式一直持续到今天,更多地体现出脱域性和精神性特征.从伊斯兰教的传播途径观察,迄今为止,南亚可以说是阿拉伯世界和东南亚马来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中间地带.以南亚(主要是印巴)伊斯兰教的分类和特点为基础,研究它与马来西亚及周边地区的联系及影响,能给学界提供一种观察不同区域,或跨国跨区域伊斯兰教互动的视角.

    南亚伊斯兰东南亚伊斯兰马来西亚伊斯兰跨区域宗教互动中间地带

    19世纪中期以来印度民族主义叙事中的女性想象嬗变

    刘鑫
    13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以来,在印度民族国家萌芽、建立、发展和壮大的百余年间,女性被深入糅合进民族主义的塑造过程,支持并滋养各种民族主义话语,服务于印度民族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建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度民族主义叙事中的规范性女性气质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中后期,印度本土民族主义精英面对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与西方文明使命话语的冲击,将提高女性地位与民族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塑造了有别于旧女性、底层女性和西方女性的印度"新女性".20世纪上半叶,"印度母亲"作为一种"祖国母亲"式的隐喻结构和国家的人格化表述,成为印度民族主义者实现民族动员和呼吁男人作战的象征力量,爱国"母亲"纷纷以在家纺布和抵制洋货的形式支持民族主义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印巴分治时期,印度民族主义者通过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建构了民族国家话语,女性担负起守护民族"纯洁性"和"荣誉"的双重使命,为保贞洁、不被异族强奸或玷污而殉身的"印度教女性"便成为印度女性典范.独立后,一方面,随着印度现代化进程加快,兼具传统与现代品质的"受教育的城市中产阶级职业女性"成为印度优秀公民的代表;另一方面,女性在日益发展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中也扮演了煽动教徒情绪、唤醒女性反抗的积极主体角色.

    印度母亲印度女性女性想象民族主义叙事印度教民族主义

    Abstracts

    152-158页

    来稿须知及征订启事

    《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