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樊代明

半月刊

1000-2790

edjfmmu@fmmu.edu.cn

029-84774674

710033

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第四军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半月刊,A4开本,105g铜版纸印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2790,国际刊名代码CODEN DJDXEG,邮发代号52-86;属我国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已进入著名国际检索系统。如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本学报多次被评为国家、军队优秀,在建国50周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25例

    孙跃岐刘汇江
    3061-3061页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治疗

    鼻咽癌组织中VEGF,TNF-α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韦福依
    3062-3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探讨VEGF,TNF-α及受体蛋白VEG-FR1,VEGFR2,P55,P75在鼻咽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VEGF,TNF-α与其受体表达的相关父系.方法:采用组化免疫方法,对60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染色,观察VEGF,TNF-α与其受体VEGFR1,VEGFR2,P55,P75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并对VEGF,TNF-α与其受体VEGFR1,VEGFR2,P55,P-/5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鼻咽癌组织中VEGF,TNF-α及受体蛋白VEGFRl,VEGFR2,P55,P75鼻咽癌组织中过度表达,VEGF同VEGFItl表达呈正相关(r=0.440,P=0.010)、同VEGFR1表达呈正相关(r=0.440,P=0.010),TNF-α同P55表达呈正相关(r=0.442,P=0.002).结论:VEGF,TNF-α及受体蛋白VEGFRl,VEGFR2,P55,P75在鼻咽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其可能通过VEGF、TNF-α与受体的相互调控在肿瘤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鼻咽肿瘤血管生长因子血管生长因子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5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75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样本新鲜和石蜡固定组织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差异分析

    董忠生李素娟丁广成
    3065-3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高发区食管癌中差异性榆测的原因.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同一食管痛手术切除标本,从新鲜组织和石蜡固定组织两方面进行HPV16-DNA检测.结果:30例食管癌新鲜组织HPvl6感染率为84%,对应石蜡固定组织为53%;新鲜组织中3例HPV16阴性的标本在其对应的石蜡固定组织中3例均为阴性,27例HPV16阳性的新鲜组织标本中其对应石蜡固定组织中仅16例检测到HPV16-DNA.结论:HPV16-DNA在食管癌中的差异件榆测结果与材料处理方式不同有关,尤其是固定组织在处理过程中,DNA断裂,形成一些小分子片段,以至于超出所要扩增的范围.

    食管肿瘤人乳头瘤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新辅助治疗在局部中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邱健郝宪考王小强张西玲...
    3067-3067页

    直肠肿瘤新辅助放疗

    不同介入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研究及其预后多因素分析

    文明波姚红兵
    3068-3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方案对原发件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凶素分析.方法:收集2002-06/2006-10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93例,按治疗方法分4组:单纯行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组56例,单纯行射频消融(RFA)组52例,TACE+RFA组45例,RFA+TACE组40例.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并比较治疗后肿瘤体积和甲胎蛋白含量变化及生存率、生存期.以患者生存期作为因变量,搜集可能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因素,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四组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评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TACE+RFA组疗效最好,RFA+YACE组次之;TACE+RFA组的AFP改善情况较其他三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中位生存期和0.5,1,1.5,2,3 a生存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ACE+RFA组生存率最高,中位生存期最长,RFA+TACE组次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治疗方式、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和治疗后AFP值2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足否行TACE+RFA治疗与预后显著相关,是影响肝癌介入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FA和TACE联合应用足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比单纯TACE或RFA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宜先行TACE再行RFA;有无癌栓、足否行TACE+RFA治疗是影响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

    多功能充气式便器在基层卫勤保障中的应用

    杨爱华段炜吴秀华彭国华...
    3071-3071页

    多功能便器基层卫勤保障应用

    MELD预测ETV治疗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

    舒欣徐启桓陈旎谢奇峰...
    3072-3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评估意义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方法:84例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 wk后的MELD分值与入院时MEL0D分值的差值(△MELD分值),分析MELD分值和AMELD分值与患者6 mo病死率的关系.观察不同MELD分值组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抗病毒治疗组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 wk后AMELD分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 mo内病死率的C-统计值分别为0.649和0.745.MELD≤25组,治疗组病死率为28.2%(11/39),低于对照组57.9%(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8,P=0.008).25<MELD≤30组,治疗组及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42.4%(14/33)、61.7%(2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8,P=0.089),30<MELD≤35组,治疗组及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62.5%(5/8)、76.9%(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5,P=0.477),MELD>35时,治疗组4例患者2例死亡(2/4),对照组1例患者死亡(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3,P=0.600).结论:MELD可应用于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件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但接受治疗2 wk后的AMELD预测能力优于MELD.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应尽早采用.

    肝炎乙型慢性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终末期肝病模型

    蓝光和白蛋白联合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74例疗效观察

    高勤
    3075-3075页

    蓝光白蛋白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免疫状态及转归

    张英剑李建生刘英华金建军...
    3076-3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免疫状态的变化及转归.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小同时期外周血细胞因子IFN-悖琁L4和IL-12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榆测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含量.结果:观察结束时,96例抗-HEV IgM转阴,14例未转阴.急件戊型肝炎抗-HEV IgM 转阴患者,急性期IL-12,JFN-γ,L-4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IL-12,IFN-γ,L-4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降低(P<0.05).急性戊型肝炎抗-HEV IgM未转阴阳性患者,急性期IL-12,IFN-γ,L-4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而CD8~+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恢复期IL-12、IFN-γ,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降低(P<0.05),且Th1/Th2水平、CD4~+/CD8~+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对照组,但IL-4水平、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戊型肝炎抗-HEV IgM未转阴阳性患者,恢复期持续高水平的IL-4不利于疾病恢复,Th1/Th2细胞的失衡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一条途径.增高的CD8~+细胞业群比例和CD4~+/CD8~+失调可能影响机体清除戊型肝炎病毒的能力,导致感染的持续.

    戊型病毒性肝炎Th1/Th2免疫状态

    血清GGT,GGT/ALP及CA19-9检测在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刘栋吴齐飞刘昌张晓刚...
    3079-3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GGT/ALP)及糖类相关抗原199(CA19-9)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7/2007-07收治的36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分成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结石伴炎件梗阻性黄疸组及结石不伴炎性梗阻性黄疸组3组;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前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A19-9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GGT和ALP水平.结果:梗阻性黄疸各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梗阻性黄疸病例中,恶性梗阻性黄疸组GGT,CA19-9水平显著高于结石性梗阻性黄疸组(P<0.05),恶性梗阻性黄疽组GGT/ALP比值显著低于结石性梗阻性黄疸组(P<O.05);结石伴炎性梗阻性黄疸组GGT、水平显著高于结石不伴炎性梗阻性黄疸组(P<0.05),两组间CA19-9水平及GCT/ALP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GGT和CA19-9单独检测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分别为81.56%,和72.63%,GGT联合CA19-9检测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为92.74%,GGT联合CA19-9检测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显著高于GGT及CA19-9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GGT,GGT/ALP及CA19-9检测可辅助良、恶性梗阻性黄疽的鉴别诊断,GGT联合CA19-9检测能够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

    GGTAIPCA19-9梗阻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