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党史研究与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党史研究与教学
党史研究与教学

郭若平

双月刊

1003-708X

dsjy0591@163.com

0591-22853149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61号

党史研究与教学/Journal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间转向"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野

    文瑞钦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时间"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时间"也往往因这种不言自明的特性而被史家所忽视.近年来,"时间"这一话题在党史学界渐受关注.其中,既有实证研究方面的探索,也有史学理论层面的进展.这一趋势大致可概括为两个取向:一是"时间性地研究历史",二是"历史性地研究时间".应当说,中共党史研究与"时间"话题的结合具有高度契合性与可行性,这种结合在近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中虽然已有起色,但仍存在较大的可拓展空间.从"时间性地研究历史"与"历史性地研究时间"这对角度出发来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不仅能够对许多老生常谈的旧议题进行一番再审视,同时也能为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议题和边界提供可能进路.

    中共党史研究"时间性地研究历史""历史性地研究时间"

    《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3期要目

    14页

    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对中共行动的认识变化

    徐迟丁乐静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对中国共产党行动的认识不断变化.1924年末,警务处将上海大学师生视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在中国的代理人.但随着中共组织队伍的壮大和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日益显著,警务处的认识发生了转变.1925年2月日商纱厂罢工期间,通过公共租界各处巡捕房呈递的大量情报,警务处逐渐意识到罢工实际上是由具有本土色彩的共产主义政治力量所主导.五卅运动期间,中共的领导地位和党派性质更加凸显,警务处开始确认中共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公共租界警务处关于中共行动的认识转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共在上海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也揭示出大革命时期中共与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之间的复杂关系.

    公共租界警务处中国共产党上海五卅运动

    本刊启事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
    25页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政策实践及其内在限制——基于冀鲁豫解放区的考察

    吴起民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特点是运用民族形式创造新文化,但其政策实践与理论预设存在显著差距.在解放战争之初,冀鲁豫解放区依靠群众路线把新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结合起来,把新民主主义价值观和民间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使新文化作品得到民众的接纳.然而,随着反倾向斗争从批评"教条主义"转向批评"经验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无法有效运用民间文化要素,严重削弱其内生性根基.虽然冀鲁豫解放区努力解除这一政策执行困境,但无法根治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困扰.因此,欲使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必须培育具有长期性、互动性、内生性的政策执行逻辑,规避反倾向斗争带来的反复摇摆.

    群众路线反倾向斗争经验主义内生性

    塑造"先锋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党员教材与党员训练

    王子聪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员教材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党内教育训练的主要参考材料.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教材中,塑造党员"先锋队"的人生观是教材的核心议题.党员教材以无产阶级理论为依托,以"诉苦"为手段,引导党员形成"先锋队"的人生观.进而,党员教材通过介绍"入党"、组织体系、集体主义等组织生活的内容,在组织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党员巩固"先锋队"理念.此外,党员教材亦讨论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日常工作作风的相关内容,要求党员在工作实践中践行"先锋队"的意识.党员教育以"个体"为中介,以"先锋队"为个体的理想自我,引导个体在实现自我提升过程中完成教育和改造.

    党员教材党员训练先锋队集体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郊区征地吸收做工的实践与困境

    訾夏威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便于征用土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郊区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同时,因土地补偿费过低以及郊区土地紧张、民众收入较高等因素,且为满足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吸收做工成为政府安置郊区失地农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政府、用地单位、失地农民乃至合作社的多方博弈,使吸收用工呈现较为复杂的态势.由于失地农民不满意被安置的工作,更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以及国家不断控制编制规模,杭州吸收做工存在困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及行政区划调整,安插迁移等其他方式逐渐被强调.但由于郊区的特殊性,吸收用工依然受到重视.这一方式解决了城市土地征用问题,为郊区农民进城提供了便利,反映了郊区特殊的工农关系,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实践的弹性.

    土地国有土地征用城市郊区吸收做工安插迁移

    "主人翁"的诞生:上海国营纺织企业民主改革研究(1950-1951)

    李蔚暄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0年至1951年间,为了改革企业管理制度、激发工人"主人翁"意识,中国共产党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在这场改革中,中共对工人的动员策略逐渐走向成熟:民主改革初期,中共希望以制度改革推动工人自觉形成"主人翁"意识,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民主团结运动阶段,中共将政治动员手段引入企业,有意识塑造工人的"主人翁"观念,这一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海市委根据上海国营企业的特点采取了相对温和的运动策略,使企业小组管理制度在民主团结运动中实现平稳交替.通过民主改革的探索,中共寻找到以政治动员发动工人的有效方法,对此后国家经济建设与企业管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主改革主人翁抄身制工厂管理委员会民主团结运动

    中共"为人民服务"表述的历史生成——以宣誓词为视角

    侯竹青郭威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宣誓词看,中国共产党对其与民众关系的表述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为工人、大多数民众、工农等表述到为人民服务的固定表述.此过程体现了中共对革命主体理论的探索与构建.不过,宣誓词中中共服务主体的名称虽经历了多次变化,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思想贯穿始终,这是中共为多数人服务的思想得到扩散、认可的原因之一.

    中共宣誓词"为人民服务"思想

    《党的文献》2024年第3期要目

    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