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淡水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淡水渔业
淡水渔业

陈大庆

双月刊

1000-6907

dsyy@chinajournal.net.cn

0716-81780185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1路8号

淡水渔业/Journal Freshwater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水产专业技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淡水渔业方面的科研报告及论文,介绍实用生产技术,报道渔业动态信息。读者对象为渔业生产、科研与管理人员、水产院校师生。是水产类创办最早、连续发行时间最长的刊物,以报道科学实验和生产试验为主要特色,在技术类期刊中保有传统的优势。历年的核心期刊和影响因子统计排名均在S9(水产、渔业类)前5名,因而《淡水渔业》成为反映作者工作成绩、认定作者科研成果及作为作者申报技术职称的最佳媒体;读者也乐于从《淡水渔业》中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同行工作进展。这种优势是广大作者踊跃投稿,社会反响热烈的基础,也是各级图书馆和科技人员主动订阅的基础。在国际上,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系统(ASFIS)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将《淡水渔业》作为核心期刊收录,90年代初《淡水渔业》与国外的杂志交换达30余种。可以说,《淡水渔业》是国外水产工作者最初了解中国淡水渔业科研和生产的最佳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万朝阳方康吴金明牟希东...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 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 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 = 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 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外来鱼类生物入侵物种分布模型潜在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

    莲花洲港不同涵养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短期变化研究

    叶丽娟王珂刘绍平段辛斌...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生态涵养区不同区域底栖动物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2021 年10 月在东流水道莲花洲港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上底栖动物种类逐年增加;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区域来看,透水框架区底栖动物物种类数增加,鱼巢排区物种种类数先降低后稳定,其他区域物种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鱼巢排区密度、透水框架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其他区域生物量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鱼巢排区、其他区域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透水框架区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 年丰富度指数(D)相对于2020 年略微下降,但远大于2019 年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涵养区营造的水体环境促进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繁殖,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多样性变化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莲花洲港生态涵养区底栖动物结构变化

    温度和孵化方式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李晓莉朱永久吴兴兵杨德国...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 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鳍鳠仔鱼出膜率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22℃组(0)<30℃组(12.51%)<24℃组(17.95%)<26℃组(25.40%)<28℃组(30.51%),不同温度组差异显著,二项式拟合得到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出膜后24h成活率表现为24℃组(54.76%)显著低于26℃组(95.45%)、28℃组(91.67%)和30℃组(92.59%),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96 h 成活率分别为 52.38%、90.91%、92.59%和40.74%,表明低温(24℃)和高温(30℃)都显著影响成活率.仔鱼出膜时间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缩短,范围为46~88 h.4 种孵化方式的24h好卵率结果表明挂网组(48.11%)>孵化框组(45.05%)>蛋白酶脱黏组(19.98%)>滑石粉脱黏组(15.32%),四个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出膜率表现为挂网组(16.07%)>蛋白酶脱黏组(12.08%)>孵化框组(9.61%)>滑石粉脱黏组(9.26%).出膜率/24h好卵率显示脱黏组的值最大(均为60.46%),显著高于挂网组(33.40%)和孵化框组(21.32%).在实验设置的3 个蛋白酶脱黏浓度梯度下,24h和48h好卵率均表现为0.75 g/L组显著高于3g/L组和1.5 g/L组,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出膜率则表现为随浓度降低而显著降低的趋势,说明卵膜对受精卵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出膜过程造成困难,导致出膜率降低.可见,温度和孵化方式均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有显著影响,大鳍鳠的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孵化方式优先选择蛋白酶脱黏孵化,浓度为3g/L.

    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受精卵温度孵化方式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超男黄凯郭睿婕于凯...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营养代谢及其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 5%的豆油(SO)、鱼油(FO)、猪油(LO)和混合油(豆油∶鱼油=1∶1,MO)作为主要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进行60d饲喂实验后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组成.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影响显著,MO组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LO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营养代谢指标检测结果显示,LO组肝胰脏的脂肪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四个组共有优势菌属只有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可见脂肪源是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较大影响因素;未知的RsaHf231 菌属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属是除了SO组外其他三组的共有优势菌群;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是SO组和FO组的优势菌群;Candidatus_Bacilloplasma是MO组特有优势菌群.综上所述,混合油更能满足克氏原螯虾生长所需,其肠道菌群组成也更为稳定;猪油不适宜作为饲料单一脂肪源,易引起虾体肝胰脏损伤进而影响生长.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脂肪源生长性能肠道菌群

    维氏气单胞菌拮抗菌株J2-2的筛选、鉴定与效果评价

    程心怡孙正祥苏应兵周燚...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潜在抑菌作用的菌株,本研究从湖北公安县泥鳅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一株细菌J2-2,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菌株J2-2 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具有抑菌广谱性,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ella milieri)、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等6 种水产病原菌的抑菌直径在9.6~29.5 mm.菌株J2-2 的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蛋白酶K处理的稳定性.电镜结果显示菌株J2-2 的发酵产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细胞膜结构具有破坏作用.通过LC-MC分析该拮抗细菌可产生至少 15 种不同的脂肽类化合物如杆菌霉素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2-2 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具有耐药性,对克林霉素中度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高度敏感.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安全性评价LC-MS

    河川沙塘鳢病原杀鲑气单胞菌致病性及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李杰刘国兴钱且奇朱玉洁...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2021 年3 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 对河川沙塘鳢的LD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 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 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 2 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 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脾脏和肾脏组织中都显著上调表达.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u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致病性组织病理免疫相关基因

    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鮰)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

    程安达艾晓辉于江杨移斌...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黄芪多糖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参照农业农村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关于免疫调节剂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SOP开展了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鮰)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明显提高斑点叉尾(鮰)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白细胞吞噬活性,并在Ⅲ期临床中发现黄芪多糖不仅可增强斑点叉尾(鮰)免疫,提高其抗细菌感染的能力,还可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效果最优添加量为20 mg/kg鱼体重.安全性临床评价发现每日投喂20 mg/kg鱼体重的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鮰)无害.上述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斑点叉尾(鮰)的养殖中,建议饲料中每日添加量为20 mg/kg鱼体重.

    黄芪多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药效学安全性临床评价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董军张思雨房迪苏泽辉...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 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48、96、192、336、480 h分组织取样检测实验.研究显示: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牛蛙血液中的达峰时间(Tmax)相同为1h,峰浓度(Cmax)分别为 26.592 μg/mL、2.256 μg/mL;恩诺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脑中的Tmax均为8h,Cmax分别为10.21、13.84、17.52、3.95 mg/kg;环丙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的Tmax分别为12、8、12 h,Cmax分别为1.362、20.46、4.07 mg/kg,在脑中未检测出环丙沙星.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吸收迅速,21.90%~40.35%恩诺沙星转化为环丙沙星,与鱼类和甲壳类生物相比,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更易消除;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08.22 μg/kg;单剂量10%恩诺沙星粉(20 mg/kg bw)适用于治疗由于嗜水气单胞菌(MIC:0.1 μg/mL)患病牛蛙;牛蛙在室温为25℃左右的饲养环境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14.24 h(22 d).

    恩诺沙星牛蛙(Lithobatescatesbeiana)残留休药期

    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柯虹瑜王瑗瑗张鑫姚文祥...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肝胰腺酶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含鱼粉 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 0、0.05%、0.10%、0.15%的有机酸复合物(organic acids complex,OC,主要成分为富马酸、三丁酸甘油酯),制成4 种等氮、等脂饲料(OC-0,OC-5,OC-10,OC-15).将1 000 尾(1.0±0.1)g对虾随机分配到20 个网箱(每组5个网箱,每网箱50 尾虾)中,分别投喂上述 4 种饲料 8 周.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 0.10%和0.15%有机酸复合物,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8.7%和17.9%,饲料系数分别降低了16.1%和18.5%.在全虾成分方面,添加OC显著降低了全虾粗脂肪含量,OC-5,OC-10 的粗蛋白含量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饲料中添加0.10%OC增加了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丰度.综上,在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机酸复合物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有机酸营养利用消化酶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微生物

    圆口铜鱼呼吸代谢的温度响应特征研究

    胡晓娜吴兴兵朱永久朱挺兵...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圆口铜鱼呼吸代谢的温度响应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温(10、15、20、25、30℃)下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以及不同水温范围温度系数(Q10),测定了不同水温下血红蛋白、血糖、乳酸、皮质醇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圆口铜鱼耗氧率、排氨率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随水温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排氨率的Q10值均在25~30℃水温范围时显著下降;10℃组氧氮比值显著低于其他组,除10℃组外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血糖随水温升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除 25℃组外,1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乳酸含量随水温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皮质醇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此外,水温对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具显著影响.15~25℃范围内,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类型为夜间大于白天类型,而10、30℃组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15~25℃组耗氧率整体均高于 10、30℃组.综上所述,水温15~25℃时,圆口铜鱼呼吸代谢水平较稳定.

    水温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呼吸代谢血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