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低温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低温工程
低温工程

杨思锋

双月刊

1000-6516

dwgc@263.net

010-88538131

100074

北京7205信箱27分箱

低温工程/Journal Cryogen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它被确定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主要刊登有关天然气、空气、氮气、氧气等气体液化、分离、液化气体的贮存和运输传热、绝热技术、制冷技术、低温下温度的测量、低温液体材料的性质,以及低温在电工技术、高能物理、真空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动态,介绍科普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临界LNG铁路槽车子母罐优化及模拟实验研究

    张周卫冯瑞康张超汪雅红...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超临界LNG铁路槽车子母罐结构难以设计,子罐容积、数量及排布方式难以确定等难题,建立了超临界LNG铁路槽车整体模型及不同截面子母罐结构模型;提出了等截面优化设计方法,解决了不同截面传热量与蒸发率计算难题;建立了单元传热物理模型及实验模型,研究了温度分布特性;应用数值模拟及实验方法,获取了最佳的子母罐结构设计参数.研究表明:利用等截面优化设计法可优化子母罐结构设计,减少对内传热量,降低日蒸发率,提高超临界LNG铁路槽车的运输效益.

    LNG铁路槽车超临界输运子母罐结构等截面优化设计

    低温微通道等差树形分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张周卫张超冯瑞康汪雅红...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微通道换热器进出口流量分配与压力损失问题,提出了等差树形分流法,设计了不同分流结构的进出口导流通道,构建了不同分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板模型;建立了压力损失理论计算模型,组建了微通道换热器总体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流量分配及压力损失数值模拟.制造了不同分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实验模型,并对理论计算模型和数值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依据等差树形分流法设计的不同分流结构的导流通道能够解决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提出的压降计算方法能够为不同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压力损失计算提供依据;梯形分流结构的流量均匀性最佳且压力损失最小.

    微通道换热器树形分流法压力损失流量分配

    有限填料热容下脉管制冷机内的热输运效应

    王泽昆蒋明玥刘辉明师莉...
    21-2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脉管制冷机的泵热特性,探讨有限填料热容对回热器内部热输运过程的影响.基于回热器的2维模型,获得了有限填料体积热容下的热声输运过程的解析解.结果表明脉管制冷机内的热输运过程包括3个部分:声压热输运、壁温热输运、速度热输运.壁温热输运效应产生于壁面温度周期变化,它不同于基于壁面轴向温度梯度的导热过程,也区别于速度热输运过程.当温度从300 K降低到40 K时,壁温热能通量不断减小,不过壁温热能通量相对于截面热能通量的大小从5%增加到12%.

    有限热容脉管制冷机壁温热输运

    低温氦气引射液氮时液滴群在引射器扩散腔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杨璐琳王奇栋贺天彪金滔...
    25-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低温氦气引射液氮过程中固体颗粒的生成效果,对氮液滴群与氦气在引射器扩散腔内的传热与流动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液氮凝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及传热机制,重点研究了液滴初始直径、气体初始状态和液气流量比对氮浆生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液滴的凝固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粒径小的液滴更容易凝固,但在固体调温阶段会反向传热;随着液滴直径的增大,完全凝固位移呈现指数增长;传质的贡献随气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大液滴的冻结阶段起主导作用.降低气体初始速度和温度有利于提高出口凝固率,在30 K的气体初始温度下改变液气流量比时凝固率均高于99%;但固体生成速率和换热效率主要随液气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

    氮浆引射器液滴凝固传热传质

    倾斜微肋管内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司化申道明夏锦红桂超...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实验方法对倾斜微肋管内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分析管内传热系数在不同实验工况、微肋管中的变化趋势,以揭示各实验变量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获取管内传热系数理论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微肋管内传热系数随质流密度和干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管倾斜角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于光滑管,40°微肋管和25°微肋管换热强化倍率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倾斜角的增加而减小.此外,现有关联式低估了大部分实验数据,其预测误差均随干度、肋片螺旋角等的升高而增大.基于实验数据所获取新关联式可对40°微肋管和25°微肋管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平均预测误差小于7%.

    微肋管倾斜角流动冷凝传热系数关联式

    《低温工程》期刊投稿须知

    39页

    仿生鱼骨流道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性能研究

    李仁帅付婷张峰王江波...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动力电池在高放电倍率下温度高以及温差大问题,提出了一种仿生鱼骨流道,并建立了液冷散热模型.在40 ℃的高温以及电池放电倍率为3C的条件下,研究并对比了鱼骨流道和平行流道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鱼骨流道具有更好的冷却性能.在此结构下,分析了 6个具有代表性的单电池的最高温度以及温差,同时研究了冷却液的流速,冷却流道的流向排列对电池组温度以及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液流速为0.02 m/s,电池组放电结束时的最高温度为27.8℃,电池组的温差在2.2℃,冷却液压降为1.5 Pa,采用冷却液交叉流向排列方案的电池组具有更好的均温性.

    电池热管理仿生鱼骨流道流道布置

    15W@80K全气体轴承室温活塞脉管制冷机研发

    张银倪竹青罗高乔王波...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超大规格线列、面阵红外探测器及红外光学系统对大冷量、长寿命、低振动、紧凑化、高效率及轻型低温制冷机的需求,开展了15W@80K全气体轴承室温活塞脉管制冷机研发,采用Sage热力学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首款基于全气体轴承支撑和室温活塞功回收技术的斯特林脉管制冷机,成功完成了工程样机研制并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散热流体温度20℃,制冷温度为80K,制冷机在交流输入功率为320W时,制冷量达到22W,制冷效率达到6.875%;输入电功为397.9W时,制冷量达到26.16W,制冷效率为6.56%,冷量质量比(制冷量/质量)为3.1W/kg.散热流体温度20℃,制冷温度为60K,制冷机在交流输入功率为360W时,制冷量达到14W,制冷效率为3.91%;制冷机在交流输入功率为400W时,制冷量达到15.46W,制冷效率为3.86%.验证了室温活塞调相技术的先进性,样机性能参数满足项目技术指标要求.

    15W@80K全气体轴承支撑室温活塞功回收脉管制冷机冷量质量比

    液氦温区大冷量GM制冷机仿真及参数分布研究

    巢伟赵钦宇李睿泽王博...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液氦温区GM制冷机制冷效率,加快产品迭代速度,采用Sage仿真软件对鹏力超低温生产的一台KDE420两级GM制冷机进行了整机建模,该制冷机由两台KDC6000V压缩机并联驱动,模拟结果显示该制冷机一、二级分别可获得71.6 W@50 K、2.6 W@4.2 K制冷量,与实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对模型中整机(火用)损失情况、膨胀机内温度和(火用)流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进入二级回热器的(火用)占一级膨胀腔(火用)的69.5%,二级回热器铅丸段温度梯度过高,通过优化二级回热填料可进一步提高制冷性能.

    液氦温区GM制冷机Sage(火用)损失

    《低温工程》稿件文后参考文献常用著录格式

    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