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吴学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吴学术
东吴学术
东吴学术/Journal Soochow Academ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汉语翻译文学的多学科视域

    宋炳辉
    5-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文学存在形态,又是中外文学史展开的重要场域,也是人文科学诸多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近代以来的汉语文化空间涌现了大量汉语翻译文学,这一体量可观的跨文化存在,有待诸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切入研究.本讲演录意在从世界文学和世界翻译文学的系统中,分析作为跨文化实践及其产品的汉语翻译文学,讨论翻译文学的多学科意义,以及相关学科的协同对翻译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的必要性.

    汉语翻译文学强对应性文本弱对应性文本翻译向度多学科视域

    读宋心解——为老友所写的一组阅读笔记

    张辉
    16-21页

    关于复调散文

    朱鸿
    22-28页

    论朱鸿人情散文的美学特质

    钟海波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鸿人情散文的美学特质主要有三方面表现.首先,真实而温润.朱鸿是生活的有心人,他既是生活的观察者,也是生活的记录者,他用素朴、温润的文字对现实生活如实描写,对自我心灵世界大胆展示,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其次,理性而中和.朱鸿散文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讲究法度,作品具有理性节制的中庸之美.再次,诗意而唯美.朱鸿人情散文中诗性含量极大,有些作品就是诗.朱鸿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表现出来,他的作品语言优美、诗情浓郁、风格婉约.朱鸿人情散文中的三种美学特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且构成因果链条.他的人情散文将这一类型散文推到新高度.

    朱鸿人情散文中庸婉约

    个我、真情、知性——朱鸿散文的魅力及其启示

    张伟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作家朱鸿以其历史文化散文和关中书写在现代散文之林独树一帜,然而更内在的艺术特质常被忽视.朱鸿散文多表现作家富于个性的自我,常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坦诚塑造人格意象,长于内心世界的刻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多自然表露作家的真情实感,常书写爱情、亲情、友情、体物之情、大我之情,以真切、激荡的情感打动读者;多对宇宙人生充满知性认识,长于从物性中提炼为人处世之道,从人间世事中挖掘社会人生之理,多能站在生命伦理和生态意识的高度审视大千世界,对现代文明展开深入的文化反思.朱鸿散文以真我、真情、真知为本的特质,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散文独抒性灵、表现自我的传统,在情感厚度和思想深度上推动了现代散文向前发展.

    朱鸿散文个我真情知性自我表现

    起凤馆刊《西厢记》:早期戏曲语言艺术品评的典范

    杨绪容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万历三十八年冬起凤馆刊《元本出相北西厢记》,号称"得二先生家藏遗草",伪托李贽、王世贞批评.其实书中大半批语都是有来历的,其中包含徐士范本和容与堂本.起本在针对具体词句的艺术品鉴中,提炼并阐释了形象、意象、雄豪、情态、虚实、余味、蕴藉、自然、画工、化工、神韵、境界等艺术品格的概念和内涵,其中尤以"意境"批评最为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理论价值.起凤馆本评点家为《西厢记》评点乃至明清戏曲评点贡献了一个艺术品评的典范.

    《西厢记》起凤馆本二先生家藏遗草艺术品评意境

    历史事件中伪诗的认识价值——以《石达开遗诗》为例

    孙启华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作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石达开诗作,自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丛报》刊出,其后三四十年间辑佚诗作频频刊出,最终结集成《石达开遗诗》.与辑佚同时进行的是学者的辨伪工作,很多学人在承认石诗为伪的同时却愿信其为真,这一特殊现象值得注意.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的亲历者与局中人,其出走与败亡的诸多传说,成为人们借以回视自我际遇的样本,而英雄崇拜情结则构筑出其诗作产生、传播的心理基础.随着晚清内忧外患的加剧,志士仁人高举排满大纛,石达开反清之举具有先导意义,这奠定了其诗作"辑佚"的政治基础.随着历史变局的深化,石达开的形象也在层累地塑造,由武将变为文武全才,最终成为民族英雄,达成了时代弄潮者的祈愿.

    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石达开遗诗》伪书

    南下报人的多重身份与新马汉诗的演进

    王兵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新马地区的华文报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与一大批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下南洋的报人知识分子密切相关.他们在报社主要担任主笔、总编辑或副刊编辑等职务,形成了身份优势,对于汉诗发表平台的创设和诗人诗作的选择发挥重要影响或决定性作用.这一群体同时具备首位南下报人叶季允所言之"报中之我"和"报外之我"两种特质,在新马汉诗的生产和传播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报中之我"而言,进入媒介之中的报人既是汉诗发表园地的开辟者、汉诗创作风气的引领者,也是汉诗时事题材来源的提供者.另外,媒介之外的部分南下报人还兼具新马汉诗创作者和文学活动参与者的多重身份.总之,在这百年间,不同时期下南洋的报人知识分子见证和参与了新马汉诗的演进全程.

    南下报人多重身份新马地区汉诗

    陈天华、姚宏业蹈海事件的文学书写

    李香月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取缔规则"事件后,陈天华在大森湾蹈海;友人姚宏业归国办学受阻,亦蹈黄浦江而死.二人遗榇归葬岳麓山,在湖南和全国学界引起震动.这种"利他主义的自杀"经过文学、报刊、演说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仿效",由此也引发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创作潮流.初期的蹈海书写更多成为各流派表达政治观点的工具,民国后的作者反而更能关注到二人醒世、兴学的初始愿望.在这些作品中,湖湘风貌成为最突出的表象特征,军兴以来的湖南人文传统得到重塑.其中饱含的悼亡之哀与排满之愤,远承楚骚遗风,近接文学界革命,拓展、丰富了清末民初革命烈士悼亡题材写作的内容,也勾连起新旧文学中爱国主义的共同表达.

    陈天华姚宏业蹈海仿效文学界革命

    制度与文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推进的协同路径

    张根华蔡瑞林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推进首先彰显了制度设计,同时需要充分发挥文化驱动的源动力.依据制度变迁与文化演进理论,可以发现制度和文化是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两条路径,两者彼此交融,并且任意单一路径都存在缺陷.下一步,需要采取制度与文化协同推进的方略:一是秉承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向,渐进提升劳动教育的制度性认同、参与式认同和信念式认同;二是秉承从文化到制度的转向,一方面借助制度的变迁推进文化的演进,另一方面发挥文化自秩序演进对制度变迁的能动作用;三是秉承制度与文化的融合,把握劳动教育制度文化育人的四个逻辑.

    教育改革制度文化劳动教育协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