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tr-miR156a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靶基因筛选鉴定及其调控奶牛乳蛋白生物合成的研究

    刘宝宝贾晶莹孟桂智刘祖江...
    7355-7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苜蓿miR156a(mtr-miR156a)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的靶基因及其对乳蛋白合成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外源性植物微小RNA(miRNA)调控奶牛乳蛋白合成提供研究基础.首先通过联川生物云平台、TargetScan和RNAhybrid在线网站预测和筛选出mtr-miR156a调控蛋白合成的候选靶基因,然后构建候选靶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A 56 kDa调节亚基delta亚型(PPP2R5D)和磷酸肌醇3激酶调控亚单位2(PIK3R2)的重组质粒,并通过双荧光素酶验证鉴定出靶向基因,最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过表达mtr-miR156a对BMECs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酪蛋白编码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qRT-PCR鉴定了mtr-miR156a可以靶向结合PPP2R5D和PIK3R2并极显著降低其表达水平(P<0.01).2)与mimic NC相比,过表达mtr-miR156a极显著降低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核糖体蛋白S6激酶beta-1(S6K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eIF4B)、核糖体蛋白S6(RPS6)、结节性硬化症复合物亚基2(TSC2)、脑富集Ras同源物(RHE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提高蛋白激酶B1(Akt1)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IF4EBP1)相对表达量(P<0.01).3)与mimic NC处理相比,过表达mtr-miR156a极显著提高酪蛋白 alpha S1(CSN1S1)、酪蛋白 alpha S2(CSN1S2)、酪蛋白 beta(CSN2)和酪蛋白kappa(CSN3)相对表达量(P<0.01).4)ELISA结果表明,与mimic NC处理相比,过表达mtr-miR156a显著提高BMECs培养液上清液中α酪蛋白和β酪蛋白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上清液中κ酪蛋白含量(P<0.01).综上所述,mtr-miR156a通过靶向结合位于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TOR信号通路的PPP2R5D和PIK3R2,调控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 PDK1、S6K1、eIF4B、RPS6、Akt1、TSC2、RHEB、mTOR、eIF4E 和EIF4EBP1等基因表达,上调BMECs中编码酪蛋白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参与BMECs中酪蛋白的调控.

    mtr-miR156aBMECsPPP2R5DPIK3R2跨界调控酪蛋白

    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血浆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黄代涛王波陆颖张锦标...
    7368-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在血浆代谢组学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试验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研究了 12只兰坪乌骨绵羊和12只兰坪本地普通绵羊在血浆代谢组中不同代谢物特征.结果表明,共获得181种差异代谢物(P<0.05),其中阿苯达唑亚砜、阿苯达唑砜、4-羟基异亮氨酸等48种代谢物表达上调,麦考酚酸、异丙肾上腺素、18-羟基二十碳五烯酸等133种代谢物表达下调.代谢途径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富集于胆汁分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醛固酮调节的钠重吸收等9条通路,且在其中发现了 6种标志代谢物(去氧胆酸、胆酸、石胆酸、鹅去氧胆酸、氢化可的松、雌三醇)参与调节兰坪乌骨绵羊的免疫、营养物质代谢、抗氧化能力等生物过程.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出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血浆代谢组学上的差异,为深入了解兰坪乌骨绵羊和普通绵羊生长及抗逆性能的潜在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兰坪乌骨绵羊普通绵羊代谢组学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及褪黑素对小鼠乳腺炎的防治作用

    仇娅琪尹海娜王生月臧长江...
    7379-7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首先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褪黑素(MT)对小鼠乳腺炎的防治作用.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选取14只健康的产后7~14 d的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每组7只).LPS组母鼠在第4对乳腺导管灌注50 μL 0.2 mg/mL的LPS,LPS诱导24 h后采集其血液及乳腺组织样品,测定血清及乳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含量.MT对小鼠乳腺炎的防治作用:选取56只健康的产后3~5 d的母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0.2 mL生理盐水,MT低、高剂量组每日分别按照1、2 mg/kg BW的剂量灌胃MT(溶于0.2 mL生理盐水).共灌胃14 d,分别于第7、14天灌胃4 h后,从模型组以及MT低、高剂量组各挑选7只小鼠按照上述方法构建乳腺炎模型,LPS诱导24 h后采集血液及乳腺组织样品,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定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和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含量或活性.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血清及乳腺组织中TNF-α、IL-6、IL-1β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IL-10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在小鼠第4对乳腺两侧的乳腺导管各灌注50 μL浓度为0.2 mg/mL的LPS可以成功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2)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MT减轻了 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的损伤程度.3)灌胃7或14 d后,MT极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含量(P<0.01),并极显著提高IL-10的含量(P<0.01).4)灌喂7或14 d后,MT极显著增强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SOD、GSH-Px与CAT活性(P<0.01),并极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综上所述,MT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缓解L P S对小鼠乳腺组织造成的损伤.

    褪黑素脂多糖乳腺炎炎症抗氧化

    牛油果油对肥胖小鼠体重、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亚婷李强李娜陈鹏浩...
    7389-7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牛油果油对高脂饲粮诱导的肥胖小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用水代法提取牛油果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其脂肪酸组成;采用60%高脂饲粮喂养C57BL/6J雄性小鼠构建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以325、650和975 mg/(kg·d)剂量的牛油果油分组灌胃4周.灌胃结束后,测定肥胖小鼠的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对肝脏和脂肪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牛油果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油酸、棕榈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13-十八碳烯酸,其中油酸占比为55.56%.325、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可显著降低肥胖小鼠体重增加量(P<0.001)和肝脏系数(P<0.05),使肥胖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改善肥胖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脂质沉积;此外,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还可使肥胖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1).在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方面,325、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使肥胖小鼠肝脏中FX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肝脏中ATP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ATP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650和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显著上调了肥胖小鼠肝脏中肝X受体(LX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了肝脏中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325和650 mg/(kg·d)牛油果油干预显著下调了肥胖小鼠肝脏中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975 mg/(kg·d)牛油果油干预显著上调了肥胖小鼠肝脏中胆固醇27α-羟化酶(CYP27A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牛油果油能调节由高脂饲粮诱导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促进胆固醇排出和胆汁酸合成.

    牛油果油单不饱和脂肪酸肥胖小鼠胆固醇代谢

    L-精氨酸对脂多糖应激下大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焦靖娴王瑶彭煜畅孟小龙...
    7401-7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L-精氨酸(L-Arg)对脂多糖应激下大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4只健康且体型相近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和L-Arg处理组(L-Arg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L-Arg组每日灌胃2 mL L-Arg溶液(0.2 g/kg BW L-Arg),CON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共18 d,其中预试期3 d,正试期15 d.正式试验第14天,每个重复随机挑选1只大鼠腹腔注射2 mL LPS溶液(2 mg/kg BW LPS),其余大鼠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射LPS后禁食12 h,之后进行屠宰采样.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L-Arg组大鼠的第10天体重、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升高(P<0.05);大鼠肝脏、胸腺和脾脏指数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LPS应激导致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LPS应激条件下L-Arg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显著升高ALB和TP含量(P<0.05).3)LPS应激显著增加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而LPS应激条件下L-Arg显著降低大鼠上述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P<0.05).4)LPS应激导致大鼠血清及回肠黏膜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LPS应激条件下L-Arg可显著提高大鼠血清和回肠黏膜T-AOC及回肠黏膜CAT活性(P<0.05).5)LPS应激对大鼠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而L-Arg处理后大鼠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可知,LPS应激可诱导大鼠肝脏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及炎症;L-Arg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并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改善回肠形态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LPS攻毒对大鼠造成的负面影响.

    L-精氨酸大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肠道健康

    分离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

    吉果麦迪乃姆·米尔阿迪力古哈尔尼萨·吾布力董鹏林...
    741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从羊瘤胃内容物中分离的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首先对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6S rDNA测序,通过生长曲线与产酸曲线证实其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与产酸能力;牛津杯双层平板法检测分离的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乳酸抑菌试验探究分离的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发挥抑菌作用的最适pH.结果显示:从羊瘤胃内容物中分离的1株乳酸菌——粪肠球菌N3-1①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该乳酸菌的无菌发酵上清液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有抑菌作用,但经氢氧化钠(NaOH)处理后抑菌圈消失,表明该乳酸菌的无菌发酵上清液接近中性,不能发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菌作用.乳酸抑菌试验说明,pH为1.4~2.1时乳酸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H大于3.8时,无论是乳酸溶液还是乳酸菌无菌发酵上清液均不能观察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的抑制作用.结论:本试验从羊瘤胃内容物分离出1株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粪肠球菌N3-1①.通过产酸试验、乳酸抑菌试验和用NaOH处理乳酸菌无菌发酵上清液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证明乳酸菌无菌发酵上清液中发挥抑菌活性的物质为有机酸类,乳酸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1.4~2.1,这可为后续研究乳酸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机制提供试验基础.

    羊瘤胃内容物乳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株抑菌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降解酶挖掘

    文钧熊东炜龙淼
    7422-7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饲料中ZEA的脱毒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25种菌株中筛选出能有效降解ZEA的菌株,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探究不同位置的活性物质对ZEA的降解效果,并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对降解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筛选出一株可以高效降解ZEA的菌株,经鉴定为蔬菜芽孢杆菌(Bacillus oleronius)GX01,其在48 h时可降解85.39%的ZEA(5 μg/mL),该菌对数生长期为3~12 h,最适培养基为LB肉汤,最适培养和降解温度和pH分别为37 ℃和9.0.该菌株会分泌降解ZEA的胞外酶,经过分析可能为水解酶、脱羧酶和硫酯酶.结果提示,本研究筛选出的菌株蔬菜芽孢杆菌GX01具有较高的降解ZEA的能力,该菌的胞外酶是降解ZEA的关键酶,这为后续纯化ZEA降解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

    玉米赤霉烯酮蔬菜芽孢杆菌GX01生物降解降解酶

    不同青绿饲料附生微生物交换与组合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张男吉邵鹏程杨兴泽林波...
    7433-7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交换和组合附生微生物对青绿饲料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尾叶和象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速离心(15 000×g,90 min)浸提液的方法得到其附生微生物,通过高温干燥灭菌(65 ℃,3 h;105 ℃,15 h)的方法得到灭菌原料.将灭菌后的甘蔗尾叶(S)和象草(E)分别接种甘蔗尾叶附生微生物(MS)、象草附生微生物(ME)以及两者混合附生微生物(1∶1)(MES)进行青贮.试验共6个处理,分别为E×ME、E×MS、E×MES、S×ME、S×Ms和S×MES,每个处理5个重复,青贮100 d.青贮后进行12 d的有氧稳定性测定,对青贮开封时样本及青贮有氧不稳定时样本进行发酵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青贮原料对青贮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质(CP)和粗灰分(Ash)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附生微生物对青贮的DM、粗纤维(CF)和Ash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原料与附生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对青贮的DM、NDF、CP、CF和Ash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原料和附生微生物及其交互作用均对青贮的pH及乳酸、氨态氮、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原料和附生微生物及其交互作用均对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甘蔗尾叶附生微生物以及甘蔗尾叶和象草混合附生微生物会提高象草青贮的有氧稳定性,甘蔗尾叶和象草混合附生微生物的发酵会提高甘蔗尾叶青贮品质.

    附生微生物甘蔗尾叶象草

    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

    马东旺席琳乔汤佳周小玲...
    7446-7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以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为揭示秸秆纤维素降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3×3两因素试验设计,即3种农作物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和3种粒度(<0.15 mm、0.15~0.30 mm和>0.90 mm),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48 h后,测定其体外发酵特性、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和发酵液中总细菌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相比,玉米秸秆的初始发酵速率(FRD0)、干物质降解率(DMD)、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丙酸摩尔百分比、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总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数量以及微生物细胞膜疏水性(CSH)均显著提高(P<0.05).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会显著提高秸秆发酵时的FRD0、DMD、MCP和氨态氮(NH3-N)浓度(P<0.05),有提高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数量的趋势(P=0.05).同时,秸秆种类与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秸秆发酵时DMD、NH3-N及MCP浓度、戊酸与异丁酸摩尔百分比、CSH、白色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数量(P<0.05).综上所述,3种秸秆中以玉米秸秆具有更好的消化降解特性,而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有利于秸秆的消化降解,为反刍家畜提供更多的MCP.

    秸秆体外发酵特性表面物理特性纤维降解菌

    化学处理花棒营养价值变化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研究

    梁晓伟沈严俊杨双鸣孙斌...
    7461-7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化学处理对花棒营养价值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为对照组(花棒中不添加任何物质)、氨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4%的尿素)、碱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6%的氢氧化钙),每组6个重复,室温下贮存30 d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电镜图显示,对照组花棒呈现出了完整的纤维结构,细胞壁纤维结构基本没有被破坏,氨化组和碱化组花棒细胞壁纤维结构己经被破坏;花棒细胞壁纤维结构破坏程度为碱化组>氨化组>对照组.在干物质含量方面,氨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碱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粗蛋白质含量方面,氨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碱化组(P<0.05);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低于氨化组和对照组(P<0.05);在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在钙和粗灰分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2)在单宁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碱化组显著低于氨化组(P<0.05);在原花青素、总酚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氨化组和碱化组还原糖产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体外培养3、6、9、12 h时,产气量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培养24、36、48、72 h时,碱化组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体外培养72 h时,碱化组和氨化组发酵液pH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碱化组发酵液中氨态氮(NH3-N)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氨化组则显著升高(P<0.05);氨化组和碱化组发酵液中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碱化组发酵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综上所述,氨化和碱化处理均可以提高花棒的营养价值,降低酚类物质含量,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状态,其中碱化处理效果优于氨化处理.

    花棒碱化氨化营养价值瘤胃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