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比例花生秧、玉米粉对浓香型白酒糟厌氧发酵营养价值的影响

    陈煜韦艳群李顺豪尹梦丽...
    2690-2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比例的花生秧、玉米粉对浓香型白酒糟厌氧发酵营养价值的影响.采用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其中白酒糟中花生秧的添加量分别为0、5%和10%(白酒糟鲜重基础),玉米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2%和4%(白酒糟鲜重基础),共9个组,每组3个重复,且每个组均添加相同比例的乳酸菌.厌氧发酵180 d后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和发酵品质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添加花生秧显著降低了白酒糟的水分、粗蛋白质、酸性洗涤木质素、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粗灰分、中速降解蛋白质、慢速降解蛋白质和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碳水化合物、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快速降解蛋白质含量(P<0.05);添加玉米粉显著降低了白酒糟的水分、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不可降解碳水化合物和慢速降解蛋白质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粗蛋白质、淀粉和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花生秧和玉米粉二者交互效应显著降低了白酒糟的粗蛋白质、非蛋白氮和中速降解蛋白质含量(P<0.05).2)添加花生秧和玉米粉提高了白酒糟厌氧发酵体系的感官评分,其中添加5%花生秧和4%玉米粉的感官评定最优.综上所述,白酒糟中添加10%花生秧和4%玉米粉提升浓香型白酒糟营养价值的效果最好,添加5%花生秧和4%玉米粉可以改善白酒糟的发酵品质.

    浓香型酒糟厌氧发酵营养价值CNCPS

    不同乳酸菌处理对杂交构树青贮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张玉琳杨寒珺李超程齐亚银...
    2702-2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乳酸菌处理对杂交构树青贮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杂交构树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分为7个处理,CK处理添加10 mL/kg去离子水,LP处理添加5×106 CFU/g FM植物乳杆菌,LB处理添加5×106 CFU/g FM短乳杆菌,EF处理添加5×106 CFU/g FM屎肠球菌,LP+EF处理复合添加5×106 CFU/g FM植物乳杆菌和屎肠球菌(1∶1),LP+LB处理复合添加5×106 CFU/g FM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1∶1),LP+LB+EF处理复合添加5×106 CFU/g FM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屎肠球菌(1∶1∶1),每个处理5个重复,发酵60 d.结果表明:1)LP和LP+LB+EF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LP、LB、EF、LP+LB和LP+LB+EF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EF和LP+LB+EF处理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LP、LB和EF处理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2)LP和LP+LB+EF处理的pH显著低于CK处理(P<0.05).CK处理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LP处理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EF、LP+LB和CK处理(P<0.05).LB和LP+LB处理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除LP+LB+EF处理外的其他处理(P<0.05).LP、LB和LP+LB处理的丙酸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LP+LB处理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3)有氧暴露5 d后,LP+LB处理的霉菌数量最低,LP+LB+EF处理的好氧细菌数量最低.有氧稳定性按高低排序为LB处理>LP+LB处理>LP+LB+EF处理>CK、LP、EF和LP+EF处理.综上所述,在杂交构树青贮中添加附生乳酸菌明显改善了其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和有氧稳定性.

    乳酸菌杂交构树青贮营养品质发酵特性有氧稳定性

    逐层包埋对丁酸梭菌孢子胃肠耐受及黏附能力的改善作用

    李科汪乐盛李恒蒋敏...
    2711-2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丁酸梭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效果,使其更好地在肠道内发挥益生作用,本研究采用海藻酸钠与壳聚糖2种带电性相反的多糖,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对丁酸梭菌孢子进行逐层包埋.通过体外培养,检测包埋后的丁酸梭菌孢子在模拟胃肠液处理后,其耐受能力、黏附能力以及生长与萌发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未包埋丁酸梭菌孢子,包埋4层多糖的丁酸梭菌孢子对模拟胃肠液的耐受能力得到提高,模拟胃液处理3 h后的存活率提高1.22倍,模拟胃液处理2 h联合模拟肠液处理6 h后的存活率提高1.86倍.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再经模拟肠液分别处理2、4、6 h的包埋丁酸梭菌孢子的黏附率较未包埋丁酸梭菌孢子分别提高3.59、3.33和1.71倍.分析发现包埋丁酸梭菌孢子黏附能力的变化与其表面电位呈现相关性,且包埋处理并未影响孢子的萌发和增殖能力.上述试验结果提示,通过逐层包埋技术可增加丁酸梭菌孢子的存活率及其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为其在肠道萌发和定植创造了条件.

    丁酸梭菌孢子逐层包埋存活率细胞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