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剂量亚油酸和油酸添加对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影响

    白晨李泽廷敖长金哈斯额尔敦...
    3280-3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量亚油酸和油酸添加对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影响.试验以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试验共 2 部分,试验 1 以不添加脂肪酸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添加 100 μmol/L油酸、100 μmol/L亚油酸、100 μmol/L油酸+100 μmol/L亚油酸.试验 2 以单独添加 100 μmol/L油酸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在添加 100 μmol/L油酸的基础上分别添加 25、50、75 μmol/L亚油酸,每组 6 个重复.试验测定乳腺上皮细胞活力、甘油三酯相对含量、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试验 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混合添加油酸和亚油酸均显著提高了乳腺上皮细胞活力(P<0.05),单独添加油酸或亚油酸均显著提高了甘油三酯相对含量(P<0.05),但混合添加未显著影响甘油三酯相对含量(P>0.05);单独添加油酸显著提高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1-单酰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6(AG-PAT6)、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PAM)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单独添加亚油酸显著提高了AGPAT6、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SREBF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混合添加等量油酸和亚油酸显著降低了ACACA、SREBF1、分化抗原簇 36(CD36)、酰基辅酶A合成酶 1(ACSL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2)试验 2,固定油酸添加量,增量添加亚油酸对甘油三酯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 μmol/L油酸和 25 μmol/L亚油酸混合添加显著增加了ACACA、SREBF1 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脂肪酸结合蛋白 3(FABP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100 μmol/L油酸和 50 μmol/L亚油酸混合添加显著增加了脂肪酸合成酶(FASN)、硬酯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CD36、AGPAT6、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 1(DGAT1)、GPAM、磷脂酸磷酸酶(LP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G)的 mRNA 相对表达量(P<0.05);100 μmol/L油酸和75 μmol/L亚油酸混合添加显著增加了ACACA、FASN、SREBF1、PPARG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AGPAT6 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试验结果提示,亚油酸的添加量是亚油酸和油酸混合添加时调控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重要因素.

    油酸亚油酸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兰柱李洋王梦雅高民...
    3290-3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取体重[(62.13±4.76)kg]相近的 12 只经产泌乳期萨能奶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 2 组,每组 6 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为 1.15;SARA组通过饲喂NFC/NDF分别为 1.15、1.49、2.12、2.66 的试验饲粮诱导建立SARA模型.试验期为 60 d.试验期结束屠宰采集奶山羊的瘤胃腹囊上皮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瘤胃上皮细胞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并分析瘤胃发酵参数、瘤胃上皮细胞VFA吸收率与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细胞Na+/H+交换蛋白 1(NHE1)、酰基辅酶A短链合成酶 2(ACSS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1(HMGCS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 2(HMGCS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Na+/H+交换蛋白 3(NHE3)、单羧酸转运蛋白 1(MCT1)、下调式腺瘤载体(DR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细胞NHE1、NHE3、Na+/H+交换蛋白 4(NHE4)、单羧酸转运蛋白 2(MCT2)、阴离子交换蛋白 2(AE2)、钠/钾ATP酶(Na+/K+-ATPase)、ACSS2、酰基辅酶A短链合成酶 3(ACSS3)、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HMGCL)、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 1(ACAT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SARA可以提高瘤胃上皮细胞NHE1、NHE3、MCT1、DRA、ACSS2、HMGCS1、HMGCS2、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NHE1、NHE3、NHE4、MCT2、AE2、Na+/K+-ATPase、ACSS2、ACSS3、HMGCL和ACAT1 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进而加快瘤胃上皮细胞对VFA的吸收与代谢,缓解SARA对机体的损伤.

    奶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挥发性脂肪酸吸收代谢基因

    富二十二碳六烯酸裂殖壶藻藻油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小肠上皮细胞抗炎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丁军和俊豪付子琳朱颍琨...
    3303-3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 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富DHA裂殖壶藻藻油(SZO)预防和缓解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IEC-6 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首先添加 0、5、10、20、40、80 μg/mL的DHA和SZO培养IEC-6 细胞 24 和 48 h,通过四氮甲基唑蓝(MTT)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指数,确定最适添加浓度和培养时间.然后在H2O2 诱导前后以最适添加浓度添加DHA和SZO至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和培养基上清,检测细胞的抗氧化指标和炎性因子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内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rf2)和转录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DHA最适添加浓度和培养时间分别为 40 μg/mL和 24 h.DHA和SZO处理提高了H2O2 诱导的IEC-6 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且降低了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且缓解效果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预防效果(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HA和SZO处理降低了H2O2 诱导的IEC-6 细胞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量,提高了 Nrf2 蛋白表达量.此外,SZO 处理的缓解效果使IEC-6 细胞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预防效果(P<0.05).综上所述,DHA和SZO通过激活Nrf2 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和抗炎能力,预防和缓解了H2O2 引起的IEC-6 细胞的氧化应激,且SZO对氧化损伤的缓解效果优于预防效果.

    裂殖壶藻DHAIEC-6细胞抗氧化抗炎

    谷氨酰胺诱导小鼠肝脏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冯蕾刘伟张宇胡志勇...
    3313-3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谷氨酰胺(Gln)的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时间饥饿处理对小鼠肝脏细胞自噬程度的影响,为Gln在家畜上的应用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本试验选取小鼠肝脏细胞系(NCTC1469)为试验材料,在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至密度约为 90%.Gln浓度处理时,进行无血清饥饿培养 12 h,12 h后分为 8 个处理,Gln浓度分别为 0、2%、4%、8%、16%、32%、64%和100%,处理细胞 12 h;饥饿时间处理时,进行无血清饥饿培养 12 h,12 h后分为 8 个处理,饥饿时间分别为 0、0.5、1.0、2.0、4.0、8.0、12.0 和 24.0 h,进行无Gln处理.结果表明:Gln浓度处理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量均随着Gln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真核生物起始因子 2α(eIF2α)、Unc-51 样激酶 1-555(ULK1-555)蛋白表达量以及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3B(LC3B)Ⅱ型与Ⅰ型的比值(LC3BⅡ/Ⅰ)、转录激活因子 4(ATF4)的蛋白表达量均随着Gln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且R2 均大于 0.5;饥饿时间处理中,ATF4、P62 和mTOR蛋白表达量均随着Gln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趋势,R2 均大于 0.5;Gln浓度处理中,Gln浓度为 0时,组氨酸(His)、甘氨酸(Gly)、苏氨酸(Thr)、赖氨酸(Lys)、酪氨酸(Tyr)、蛋氨酸(Met)、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和色氨酸(Trp)在细胞内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饥饿时间处理中,丝氨酸(Ser)、Thr、Tyr、Met、Val、Ile、Leu、Phe、Trp在细胞内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小鼠肝脏细胞系(NCTC1469)用不同浓度Gln处理 12 h,Gln浓度增加会抑制自噬;经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因为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 2(GCN2)途径调控细胞摄取外源氨基酸使mTOR再激活,总体来说自噬程度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弱.

    谷氨酰胺小鼠肝脏细胞自噬氨基酸

    榆荚仁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雪涵徐兴军李浩雨张泽鹏...
    3323-3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榆荚仁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抗氧化作用.将 42 只 4 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 7 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榆荚仁黄酮高、中、低浓度组,每组 6 只,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 6 组小鼠使用改良多水平台睡眠剥夺法构建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如下设计灌胃 4 周:榆荚仁黄酮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灌胃30、60 和 120 mg/(kg BW·d)的榆荚仁黄酮;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 300 mg/(kg BW·d)的褪黑素;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CMC-Na对照组灌胃等量的 0.5%CMC-Na溶液.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小鼠肝脏、大脑以及十二指肠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小鼠肝脏、大脑及十二指肠中抗氧化基因SOD-1、SOD-2、GPX-1、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高、中、低浓度的榆荚仁黄酮均可显著增强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大脑、肝脏、十二指肠中SOD、GPX活性和T-AOC(P<0.05),显著降低大脑、肝脏及十二指肠中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大脑、肝脏及十二指肠中SOD-1、SOD-2、GPX-1、GPX-4 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榆荚仁黄酮可显著提高慢性睡眠剥夺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减轻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

    榆荚仁黄酮睡眠剥夺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斗米虫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小鼠胃肠运动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

    程瑶鋆苏兰周卫青何振宇...
    33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斗米虫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小鼠体重、胃肠动力功能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将 90 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小鼠适应性喂养 5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以及斗米虫低、中、高浓度组,每组 15 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不规律进食联合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L-Arg)法构建F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隔天对多潘立酮组(10 mg/kg BW多潘立酮)与斗米虫低(4%斗米虫混悬液)、中(8%斗米虫混悬液)、高浓度(12%斗米虫混悬液)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体积每天 0.2 mL,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开始造模时、造模后和干预结束时,称重记录小鼠体重;连续灌胃 7d后灌胃碳末半固体糊后处死,取出小鼠全胃、小肠,计算其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胃泌素(GAS)与胃动素(MTL)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后,观察小鼠胃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同时血清GAS、MTL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斗米虫低、中、高浓度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显著提高(P<0.05),血清GAS、MTL水平显著升高(P<0.05);各组小鼠胃组织病理学表现均无差异.由此可见,不规律进食联合腹腔注射L-Arg可成功建立FD小鼠模型;斗米虫可以促进小鼠胃肠运动,改善小鼠FD,其机制可能与其升高血清GAS、MTL水平有关.

    斗米虫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运动胃动素胃泌素

    基于光谱和色度信息的猪肉肉色研究

    王伟李敬张军民范闻捷...
    3342-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部位猪肉的光谱特征及其与肉色之间的关系.利用ASD-2000 光谱仪以及CR-400 色差仪分别测定不同部位猪肉的光谱数据和对应的肉色值,形成不同部位猪肉的特征光谱.通过随机森林、最大互信息数和最佳指数因子,选取出反映肉色差异最大的 473和 1 078 nm波段,利用该波段组合,提出了肉色比值指数(PCRI),同时分析了PCRI与化学色度和褐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五花肉光谱特征较易区分,而通脊和腿肉的光谱特征略有相似,但利用PCRI可以有效区分二者.通脊和腿肉的PCRI与化学色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通脊的PCRI与褐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不同部位猪肉的光谱数据得到了其光谱特征,并提取出PCRI,且猪肉的PCRI与化学色度和褐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猪肉肉色特征光谱肉色指数

    不同比例残次香梨对芦苇秸秆青贮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郁万瑞陈亚飞王芳芳李明洋...
    3349-3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残次香梨对芦苇秸秆青贮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按残次香梨与芦苇秸秆的质量比进行混合青贮,芦苇秸秆∶残次香梨比例分别为10∶0、9∶1、8∶2、7∶3、6∶4、5∶5、4∶6、3∶7、2∶8 和 1∶9.青贮 60d后开罐,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定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综合评定选出 5 个较优比例,测定其有氧暴露条件下的pH及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残次香梨比例的提高,青贮饲料中的乳酸(LA)、乙酸(AA)和可溶性糖(WSC)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pH、氨态氮(NH3-N)、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合评分除未添加残次香梨的青贮饲料等级为良,其余各组均为优.在门水平上,各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其次是变形菌门;在属水平上,各组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与明串珠菌属,且在芦苇秸秆与残次香梨比例为 6∶4 时,乳杆菌属相对丰度达到最高,为 62.77%.有氧暴露后,pH、酵母菌和霉菌数量逐渐升高,乳酸菌数量逐渐减少,芦苇秸秆与残次香梨的比例为 7∶3 和 6∶4 时的有氧稳定性较好.综上所述,当芦苇秸秆与残次香梨比例为 6∶4 时,青贮质量最好.

    残次香梨芦苇秸秆发酵品质微生物多样性有氧稳定性

    大豆皮发酵酶解条件优化效果研究

    耿利利朱伟云杭苏琴
    3361-3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优化菌酶发酵水解大豆皮的条件,并通过体外仿生法探究发酵酶解对大豆皮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价其对大豆皮营养价值的改善效果.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酶解大豆皮条件,其中发酵温度分别为 33、35 和 37℃,料水比分别为 1.0∶1.9、1.0∶2.0 和1.0∶2.1,发酵时间分别为 5、6 和 7d,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比例分别为 1.0∶1.5、1.0∶2.0 和1.0∶2.5.然后检测大豆皮在最优发酵酶解条件下营养价值的改善效果,并通过体外模拟猪胃、小肠和结肠环境,评价发酵酶解后的大豆皮在体外消化和发酵的情况.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设 2组,分别为未处理的大豆皮组(对照组)和菌酶处理的大豆皮组(发酵酶解组),每组 4 个重复.结果表明:1)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优发酵酶解条件为发酵温度33℃、料水比1.0∶2.1、发酵时间6d以及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比例 1.0∶2.5.2)在最优发酵酶解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酶解组大豆皮中粗蛋白质、还原糖和乳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脲酶活性以及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酶解组大豆皮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发酵酶解组发酵液中乙酸、丙酸、异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pH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发酵酶解组体外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群落Chao1 指数显著提高(P<0.05),表明发酵酶解显著提高了发酵液微生物的丰富度;发酵酶解组与产纤维素酶相关菌和与产丁酸、丙酸及异丁酸相关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氢代谢相关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表明,菌酶发酵水解大豆皮能够显著改善大豆皮的营养价值.

    大豆皮发酵酶解正交试验条件优化体外消化和发酵

    北极狐源唾液乳杆菌ZJBF005的分离鉴定与体外益生功能的评价

    马翠柳蔡熙姮刘超楠袁伟涛...
    3372-3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从健康北极狐肠道中分离和鉴定具有益生菌潜能的乳酸菌,并对其体外益生功能进行评价.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 16S rRNA鉴定,测定其生长曲线、产酸和耐酸曲线,测定该菌的胆盐耐受性以及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该菌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最后选取 20 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2 组(每组 10 只),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试验组灌胃唾液乳杆菌(1×109 CFU/mL),试验期7d.结果表明:结合 16S rRNA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将其命名为唾液乳杆菌ZJBF005,该菌在MRS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在pH 4~7 培养液之间生长良好,培养液pH低于 2 生长受到抑制;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培养 3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 40.96%和 86.70%;可在 0.2%的胆盐环境中生长;可抑制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对四环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磷霉素、阿奇霉素、甲氧苄啶和甲硝唑等抗生素不敏感;灌胃后的小鼠体重变化正常、无死亡、剖检无病理性变化.综上所述,来自健康北极狐肠道的唾液乳杆菌ZJBF005 具有良好的益生菌特性,可作为益生菌的备选菌株.

    北极狐唾液乳杆菌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