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饲养密度对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激素、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左权吴启超杨开伦杨红建...
    4544-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2~4月龄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激素、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月龄、平均体重为(14.86±1.24)kg的健康澳洲白公羔7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羊.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饲养密度分别为0.875、0.625和0.375 m2/只.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各组羔羊终末体重(FW)、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Ⅲ组、试验Ⅱ组的F/G较试验Ⅰ组有降低的趋势(P=0.091).2)试验第4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甲状腺素(T4)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第6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T3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试验Ⅱ组羔羊血清中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3)试验第4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球蛋白(GLB)、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总蛋白(TP)浓度较试验Ⅱ组、试验Ⅰ组有升高的趋势(P=0.086).试验第6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GLB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TC、HDL和LDL浓度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4)试验第40天,各组羔羊血清中抗氧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60天,试验Ⅲ组羔羊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P<0.05).由此可见,试验Ⅲ组羔羊有应激反应发生.从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的角度考虑,建议2~4月龄断奶羔羊的饲养密度为0.625 m2/只,羊舍栏位宽度可以设置成2 m.

    饲养密度断奶羔羊生长性能激素生化抗氧化

    色瓦绵羊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维生素和脂肪酸含量分析

    潘琪浩仁青措姆盛家顺何孟雅...
    4554-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色瓦绵羊奶和东佛里生羊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维生素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选取色瓦绵羊和东佛里生羊各10只,其中色瓦绵羊在高原生态下放牧饲养,东佛里生羊在平原舍饲条件下饲养,二者胎次相同(第2胎)且均处于泌乳中期(第50天),于早、晚挤奶时收集奶样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色瓦绵羊奶中脂肪、总固形物、钙、钾、铜、镁、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3、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碳酸、十七碳一烯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一碳酸、山嵛酸、油酸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东佛里生羊奶(P<0.05或P<0.01),而其蛋白质、乳糖、尿素氮、亚油酸含量以及冰点、酸度与东佛里生羊奶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色瓦绵羊奶中部分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含量高于东佛里生羊奶,该结果可为色瓦绵羊奶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色瓦绵羊东佛里生羊羊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维生素脂肪酸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锦鲤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组成及脂质代谢影响

    方珍珍任顺孙学亮石洪玥...
    4562-4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锦鲤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组成及脂质代谢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7.65±0.37)g的锦鲤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鱼油(FO组)、豆油(SO组)、黑水虻油(BO组)、黄粉虫油(TO组)、蝇蛆油(MO组)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成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MO组的肌肉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FO和BO组的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SO和TO组(P<0.05),FO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SO、TO和MO组(P<0.05).BO组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中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TO和MO组(P<0.05),MO组的后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FO、SO和TO组(P<0.05).BO组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O组的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SO和FO组(P<0.05).4)TO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O和BO组(P<0.05),FO、SO和M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BO和TO组(P<0.05),TO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TO和MO组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SO和BO组的Shan-non 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O、BO和MO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富度相似.6)FO组的肝脏脂肪合成酶(FAS)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和MO组的肝脏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MO组的肝脏LPL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虫油(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蝇蛆油)不会影响鱼体生长,并且添加黑水虻油、蝇蛆油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且与鱼油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富度相似,能够保证鱼体正常的脂质水平,并且提高机体脂质代谢酶活性.

    锦鲤脂肪源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基因表达

    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杨仕沛黄伟滨谢明胜周孟龙...
    4576-4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lanceola-tu ♂)生长性能、免疫、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在摄食高脂饲料的条件下,采用4种投喂频率(1、2、3、4次/d)投喂初始质量为(11.51±0.02)g的石斑鱼56 d,共360尾,每种投喂频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0.3 m3玻璃钢桶,每桶30尾鱼.结果表明:1)1次/d组石斑鱼终末体质量(FBM)、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次/d组饲料系数(FCR)最低,显著低于1次/d组(P<0.05).投喂频率对石斑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IS)与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P>0.05).2)1次/d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在1次/d组有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则呈相反趋势,在1次/d组有最小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上升的趋势,在4次/d组有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3、4次/d组显著高于1、2次/d组(P<0.05).3)1次/d组肝脏T-AOC,CAT、SOD、溶菌酶(LYS)活性及免疫球蛋白(IgM)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4次/d组肝脏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次/d组肝脏T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次/d组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次/d组肝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肝脂酶(HL)活性呈现上升趋势,3、4次/d组显著高于1、2次/d组(P<0.05).3次/d组肝脏甘油三脂酶(ATG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投喂频率能提高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能力.本试验条件下,摄食高脂饲料石斑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珍珠龙胆石斑鱼投喂频率高脂饲料生长性能脂代谢

    混合益生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周秀珍刘滔张毅王扬...
    4588-4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混合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活菌数≥1.75×109 CFU/g)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990尾初始体重为(36.17±1.52)g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10尾.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CON组)、0.1%(MP-0.1%组)和1.0%(MP-1.0%组)的混合益生菌.试验期130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MP-0.1%和MP-1.0%组的肌肉纤维直径显著降低(P<0.05),MP-1.0%组的肌肉密度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质、风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MP-0.1%组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5)与CON组相比,MP-0.1%和MP-1.0%组的肌肉中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7)与CON组相比,MP-0.1%组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升高(P<0.05).8)与CON组相比,MP-1.0%组的肠道异戊酸和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9)3组之间的肠道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 MP-0.1%和MP-1.0%组的肠道菌群相似度更高,明显不同于CON组.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可改善大口黑鲈的肉品质及肠道健康.本试验条件下,大口黑鲈饲料中混合益生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混合益生菌生长肉品质肠道健康大口黑鲈

    氧化鱼油和姜黄素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指标、体色及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陈严轩王国霞刘燕韩永权...
    4610-4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和姜黄素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指标、体色及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健康的黄颡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6组试验鱼分别饲喂6种等氮等脂饲料,即新鲜鱼油饲料(T1组)、氧化鱼油饲料(T2组)、氧化鱼油+0.02%姜黄素饲料(T3组)、氧化鱼油+0.04%姜黄素饲料(T4组)、氧化鱼油+0.06%姜黄素饲料(T5组)、氧化鱼油+0.08%姜黄素饲料(T6组),养殖周期为56 d.试验结束后统计生长性能,采集血液分析血清生化、抗氧化与免疫指标,采集肝脏检测抗氧化指标,分析鱼体不同部位体色以及肌肉质构特性.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5组摄食量显著增加(P<0.05);T2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性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T5组鱼体尾部皮肤的黄蓝色(b*)值显著降低(P<0.05);T6组肌肉的硬度显著增加(P<0.05),弹性和黏结性显著降低(P<0.05).与T2组相比,T3、T4、T5和T6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4、T5和T6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T4、T5和T6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T4和T6组鱼体尾部皮肤的红绿色(a*)值显著降低(P<0.05);T6组肌肉的硬度显著增加(P<0.05),弹性、黏结性、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综述所述,饲料中添加3%的氧化鱼油不影响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但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使体色退化;在含3%氧化鱼油的饲料中添加姜黄素提高了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氧化鱼油所导致的体色退化,增加了肌肉硬度并降低了其弹性、黏结性和咀嚼性.

    氧化鱼油姜黄素黄颡鱼生长性能体色肉品质

    共轭亚油酸对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鲍坤赵海平孙伟丽李光玉...
    4623-4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6头平均体重为(40.25±2.38)kg的1岁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鹿.对照组(G0组)饲喂不添加CLA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CLA添加水平为0.25%(G1组)、0.50%(G2组)和1.00%(G3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1)G1、G2、G3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G0组(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G0组(P<0.05).G2组ADFI显著高于G3组(P<0.05).2)各组之间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钙(Ca)和磷(P)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G2、G3组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G0、G1组(P<0.05).3)各组之间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G2、G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G0组(P<0.05).G3组血清胆固醇(CHO)含量显著低于G1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CLA对梅花鹿的生长发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CLA添加水平为0.50%时效果最佳.

    共轭亚油酸梅花鹿生长性能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

    不同比例陈化稻谷替代玉米对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张晗李哲田刚刘光芒...
    4630-4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陈化稻谷替代玉米对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新西兰白兔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由陈化稻谷替代基础饲粮中25%、50%和100%玉米的3种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肉兔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25%陈化稻谷替代组死亡率降低了 16.70%(P>0.05),25%陈化稻谷替代组和50%陈化稻谷替代组腹泻率均降低了 37.51%(P>0.05).2)各组之间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绒隐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陈化稻谷替代组和50%陈化稻谷替代组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0%陈化稻谷替代组以上指标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肉兔饲粮中陈化稻谷以低于50%的比例替代玉米对肉兔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消化无不良影响.

    陈化稻谷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形态

    绵羊脂肪细胞去分化和诱导再分化特性及关键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张伟郭庆河崔炳灿高莉...
    4638-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究绵羊脂肪细胞去分化机制和诱导再分化能力差异.分别使用经优化的"天花板"培养法研究不同月龄和组织来源脂肪细胞去分化能力,及去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和关键基因的表达,并对不同组织来源去分化脂肪(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若不使用不同孔径的细胞筛筛选脂肪细胞大小,不同月龄相同来源的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同月龄绵羊的尾部脂肪细胞和肾周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极显著长于肌内脂肪细胞(P<0.01).若将脂肪细胞筛选为不同大小的细胞组,则不论是尾部脂肪细胞还是肌内脂肪细胞,直径<300目细胞筛孔径的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均极显著短于直径>300目细胞筛孔径的细胞(P<0.01),直径>200目细胞筛孔径的尾部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又极显著长于直径200~300目细胞筛孔径的细胞(P<0.01),证明脂肪细胞完成去分化的时间与其细胞大小有关,而与其来源无明显相关性.脂肪细胞启动去分化后,细胞中的大脂滴逐步裂解为小脂滴,调控脂质合成和分解的基因均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同时在细胞培养基中检测到甘油三酯含量出现极显著上升(P<0.01),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虽有显著上升(P<0.05),但在整个去分化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推断脂肪细胞在去分化过程中主要通过直接排出脂滴完成细胞中脂质的清除.随着脂肪细胞的去分化,脂肪细胞祖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标志基因以及干细胞标志基因均出现极显著上调(P<0.01),说明脂肪细胞逆转了细胞命运决定而重新获得了干细胞特性.不同组织来源的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绵羊脂肪细胞大小与其去分化能力极显著相关,但与其组织来源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DFAT细胞主要通过排出脂滴完成细胞内脂质的清除并获得干细胞特性,但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能力不受其组织来源的影响.

    绵羊脂肪细胞脂质脂滴去分化DFAT诱导分化

    姜黄素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贺莹张夏夏黄聪冯彩平...
    4654-4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MODE-K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使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确定最佳造模H2O2浓度.对照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后,加入H2O2处理细胞4 h;姜黄素组使用正常培养液培养细胞后,先加入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 µmol/L)的姜黄素处理细胞12 h,然后再加入H2O2处理细胞4 h.测定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以及细胞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利用分子模拟研究姜黄素与Kelch样环氧氯丙烷关联蛋白1(Keap1)口袋结合的优势构象和相互作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ap1、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最佳造模H2O2浓度为150 μmol/L.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中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5.00~20.00 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中SOD、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细胞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x和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10.00 µ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Bax和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姜黄素通过与Keap1的Kelch结构域结合位点相互作用,成功阻止了 Keap1-Nrf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了抗氧化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0.00 μmol/L姜黄素组的细胞中Nrf2、HO-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Keap1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适宜浓度(10.00 μmol/L)的姜黄素可通过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抑制Keap1的蛋白表达,减轻H2O2诱导的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姜黄素小鼠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