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王刚

半周刊

1002-7661

dxs1985@126.com

010-89702077/010-81679527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84-161/162信箱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Journal Duyuxie
查看更多>>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湖北总部电话0724-6060842 咨询QQ:564535801 北京编辑部电话:010-89702077 8167952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析初中数学教育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杨昌松
    16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中学生的发展阶段而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从课本知识获得的,还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培养和指导。本文笔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性的探究和思考,在教学意义上具有深刻性的指导意义。

    初中数学教育逻辑思维培养

    让“游戏”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绽放

    徐富凯
    161-161,163页

    浅谈小学低段“数形结合”

    黄丹敏
    16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在小学中高段开始渗透的。其实不然,在学生刚踏进小学的校门时,这种思想方法早已现身。“看图写数”就是数形结合最初的表现。在接下去的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形结合”这种思想出现地越来越频繁,“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这两种基本的形式也都有所渗透。虽然没有特别强调“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但是,学生们都知道遇到某些问题时把图形转变为数字解决起来更很顺心,而有些数字问题则借助图形来解决会更清楚更便捷。

    数形结合小学数学低段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邓灵鹰
    164-16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中注意两者的异同,正确引导,使小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学习生活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从而全面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探讨

    徐华明
    16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行素质教育成为全国各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逐渐流行开来,并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与认可。体验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应用

    有效课堂导入高效数学教学

    毛华
    166-166页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做到“减负增效”

    洪华明黄美凤
    167-167,16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兴趣的培养

    何万竹
    168-168页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薛建霞
    169-16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数学在今天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在高科技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在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素质教育更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但是怎样提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素质呢,关键就在于教师。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就是一种素质的提高,但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在小学生教学中。数学是一门赋予逻辑性思维的学科,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数学图形的想象还没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还不成熟,而且在去理解纯数字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小学生就会有一种厌烦的心理,提不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怎样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事实证明,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本文将针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具体的分析。

    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积极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李艳
    170-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