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

    辛向阳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文明有着鲜明的特质.这是创造性涌流的活力性文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中华文明如此充满生机.这是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民主性文明,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完成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今天,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是臻于上善的制度型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日用化文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的分进与融合

    俞祖华王疆辉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分别从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视角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均生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大话语有"分",有着相对独立的酝酿、生成、建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后大致呈现为出场——退场——重启的脉络,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已到了40余年后的中共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报章后,很快即被写入十三大报告,并一路攀升为高频使用的热门词.又有"合",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与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党"表述上的"四个耦合".有必要在整合以往现代化话语("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话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融合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岳天明李力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学习型政党的神经末梢和基本单元,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逻辑遵循,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学习氛围不浓、内生动力不足、学习实效不强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和数字时代的考验,需从强化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激发组织的内生动力、形成引领效应和提高学习实效、解决群众问题等方面,不断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

    意识形态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

    骞真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的内涵十分丰富.厘清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探索人类社会进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从对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的批判到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彻底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认识论的藩篱,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理论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合理性重构,从而建立了批判性、阶级性以及中立性相统一的意识形态理论.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重新考察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发展前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理论的本质与内涵.

    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与展望

    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

    任保平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双重目标,既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又要实现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能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有创新驱动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分工协调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供需结构机制、融资支持机制.新发展阶段双重目标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数字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水平;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态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补齐农村数字经济短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保障支持系统,提高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拓宽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资渠道.

    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数据要素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在积极性何以被激发:一个案例研究

    夏杰长王鹏飞贺俊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成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力量,其发展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现实发生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农村产业基础的日益夯实,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部分地区逐渐完成从"退回来"(被迫式返乡创业)到"跑回来"(主动式返乡创业)的转换.近年来,处于珠三角经济辐射带的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通过减少和消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息、成本和能力障碍,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在积极性,为提炼政府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逻辑提供了重要的案例研究素材.

    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案例研究内生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强国

    互联网使用能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吗?——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孙生阳邹一南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122个水稻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纠正选择性偏误问题,实证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化肥施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户年龄、务农经验和采用杂交水稻品种对农户互联网使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接受技术培训和扩大经营规模对农户互联网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在反事实情境下,对于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来说,互联网使用促使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单位产量肥耗分别下降21.38%和25.83%;对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来说,互联网使用导致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单位产量肥耗分别提高33.62%和46.11%,即互联网使用对化肥施用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第三,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和提高农户化肥施用技术知识水平两条路径影响化肥施用.

    互联网使用化肥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反事实分析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

    现代设施农业的创新发展:理论逻辑、现实情境与改革路径

    张毅杨金江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创新理论和"情景—主体—策略—制度"分析框架,探讨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情境和改革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设施农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但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化程度低,"小散乱"问题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偏重生产技术方面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相关资源的整合集成较少;设施农业核心技术较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与隐患.集成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既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达成政府多个涉农政策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快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综合集成供给,制定完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和支持政策.

    现代设施农业集成式协同创新理论逻辑现实情境改革路径

    生态系统转换下我国社会工作的位势变化与新本土化发展

    王思斌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生态系统的理论视角分析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认为在民政部门的主管推动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的发展呈弱生态系统状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建立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全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生态系统向强生态系统转换,并呈现一系列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转换,会提高社会工作的生态位,获得新生态机会.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专业社会工作新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工作的"新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生态系统转换新本土化发展

    法治化进程中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的整合治理

    邓锁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法治化进程近年加速推进,要求并推动儿童福利与保护从分散治理迈向整合治理.然而,转型期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仍然面临着整合治理的内生困境,在多主体职责规范、司法实践和福利实践以及行政理性与专业理性等之间存在较大的整合挑战,迫切需要以儿童福利与保护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回应性的服务治理体系.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的整合治理路径,指出应持续加强儿童福利与保护统筹机制,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的枢纽型功能,健全完善分级整合、专业引领的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以及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网络.

    法治化儿童福利与保护分散治理整合治理